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承宁 《神州》2010,(3):76-78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这首诗中描写的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  相似文献   

2.
卖元宵元宵是元宵节时守夜的点心,是节日的特色食品。后来演变为日常生活中民众喜爱的小吃。民国时,南京城卖元宵的摊担随处可见,到处游走,边走边买。城南深街小巷听到"笃笃"的梆子声,就知道卖元宵的担子来了。那时,元宵的品种不断翻新,多种多样。大元  相似文献   

3.
陆荣春 《铁军》2020,(5):18-19
"爸爸去哪儿了?""到武汉打怪兽了!"这是9岁儿子与妈妈的对话。谁承想,这个打"怪兽"的鲜活生命,却戛然而止于2020年春天的一个雨夜。这位妻儿眼中的"超人",将无畏人生定格在支持武汉抗击疫情的救援路上。他是逆风而行的英雄,名字叫许鹏,大丰人,创业青年,蓝天救援队的一名"80后"志愿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许鹏主动申请到武汉参与救援。  相似文献   

4.
狗娃草打箩箩,喂面面,阿舅来了有好饭。娃娃,娃娃快睡着,藏藏狗娃咬来了。——采自大通地区儿歌在记忆深处,有一首广泛流传于偏远家乡的摇篮曲,村庄里的所有孩子都听着这首摇篮曲长大,母亲轻轻拍打着顽皮的孩子,低声反  相似文献   

5.
辫发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发式,它有别于华夏民族绾发为髻,是游牧民族的风俗。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造成了游牧民族辫发垂肩、农耕民族绾发为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式风俗。传统观点认为中原地区辫发是金代以后之事,但华夏民族早期也曾有辫发,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可以探求这段被遗忘的辫发史。  相似文献   

6.
<正>武汉盛锡福地处天下闻名的汉正街,是全国盛锡福行业协会的八个理事单位之一,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帽业联合会议,2016年认定为“湖北老字号”。创业:四十箱草辫来汉开分号说起盛锡福,大家很容易想起那句“头戴盛锡福,脚踩内联升”。自创立以来,盛锡福历经风雨,用品质和信誉传承老字号招牌,成为有口皆碑的制帽专家。  相似文献   

7.
交错的小巷里摇晃着打货郎的身影,嘈杂的集市上充斥着鱼贩们的吆喝。陈旧的码头边笼罩着苦力工的悲愁,熙攘的茶馆里流淌着小人物的快乐……2008年春节期间,一幅幅生动鲜活、原汁原味老武汉的市井风情画在武汉市博物馆展出,勾连出无数埋藏在岁月深处的老武汉记忆。而画展的作者,就是武汉漫画研究会副会长——萧继石。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为了抗战事业经常奔波于前线,武汉会战之际,几次遇险。一、首次遇险,由于军官们的掩护,宋美龄没有受伤1938年6月,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薛岳,命令第二○○师副师长邱清泉、第二十八军军长桂永清率部前往兰封县阻击日军进攻武汉。当二人赶到兰封后,桂永清不屑一顾地对人说:"这些敌人算得了什么!看我们来打他个落花流水。"果然,他打了一场小胜仗,更是忘乎所以,将其夸大为"兰封大捷"。  相似文献   

9.
不知是不是我个别的感受,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这一代人童年所接受的诗教是在“润物细无声”里进行的。从童年时的儿歌童谣,到成人的民歌民谣,劳动中的打硪打夯,挑土车水,乃至小买卖人的叫卖、迎神赛会、玩灯过节等等,无不充满着歌,充满着“韵”的感受。学校教育中,也残存着历来蒙学的韵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0.
辫线袄为元代流行的一种服饰,但现存于世的实物很少。文章详细分析了一件紫地缠枝花卉纹绫盘金绣辫线袄残片的形制纹饰及具体修复过程。根据该袄残存的盘金绣和腰部的辫线加工工艺,修复了右肩部日形刺绣、辫线及裙褶,并裁制了已缺失的下裳和双袖。该袄的修复方案体现了纺织品文物保护的可逆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李亚妮 《沧桑》2014,(5):115-118
我国重要节日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主要有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台州元宵习俗与各地习俗有相同之处,又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十四夜过节,吃糟羹,观针刺无骨花灯、橘灯以及"间间亮"。这些独特的元宵风俗,具有英雄崇拜色彩,浓郁的慈孝之风,鲜明的橘文化等台州地方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据新华社武汉31日电】全国最先大胆提出搞水稻亩产万斤试验田的湖北省孝感县长风农业社,29日收打了试验田的早稻,大大超过了原来的规划。他们在  相似文献   

13.
元宵·汤圆     
正说到吃"元宵"这一食俗,其源久远。有学者认为,它始于春秋末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所说的《蜜饵》,乃是用糯米粉裹以蜂蜜制成的球状食品。以此推测,它可能就是最早的"元宵"。到了南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十五做豆糜加油膏",这种"豆糜油膏",有人认为当是1400多年前油煎的元宵食品。唐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酒食"条记有食谱,其中有"汤丸、樱桃迫",很可能是唐代对元宵食品的称谓。宋周必大《平园续  相似文献   

14.
儿歌,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语言形式。它鲜活生动,押韵而又有趣。琅琅上口的语言再配上夸张的肢体动作,很受孩子们的喜爱。许多的家长也喜欢教孩子念儿歌,可有时不注意儿歌的选择,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词句,常从孩子的口中溢出,给孩子的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组织编选的《云南彝族歌谣卷》,即将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我们从这本书稿中选发这组儿歌,推荐给读者。彝族儿歌,内容丰富多采,表现形式多样,有单纯念唱的,也有配合舞蹈动作咏唱的,还有彼此问答对唱的,等等。透过这组儿歌,可以窥见彝族儿歌的一斑。这组儿歌是楚雄师专“雁塔文学社民间文学组”搜集的。记录者是几位还在校读书的年轻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他们利用假期,深入到边远的彝家山寨采风,这种精神很可贵。据我们所知,这样的民间文学群众团体各地都有,我们祝愿他们以辛勤的劳动,为广大读者采集更好、更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正我已有3年没有回家,没有见到母亲和弟妹。1938年1月31日是大年初一,于是我找到一位在武大认识的、姓鲍的黄陂同学作伴,于1月中下旬之间,徒步回罗家冲。我在家过春节虽然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心里总也忘不了前途的问题。我虽然无力带着一家人逃往大后方,但我自己是决不愿意留在将要被日寇占领的沦陷区的。元宵一过,我便离家回武汉。后来我到武汉市第六小学代课,弄到了去云南的旅费,便于4月间与  相似文献   

17.
王淼 《文史博览》2009,(7):68-68
华界剪辫剪辫子运动,是上海军政府贴了布告的。布告云:"自汉(汉口)起义,各省响应。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  相似文献   

18.
王淼 《湖南文史》2009,(7):68-68
剪辫子运动,是上海军政府贴了布告的。布告云:“自汉(汉口)起义,各省响应。凡我同胞,一律剪辫;除去胡尾,重振汉室。”蓄发扎辫,原是清军入关后,强迫汉人接受的满族风俗。现在既然政府号令一律剪辫,自然会有各方响应。但男人脑后拖一根长辫的风气,几百年来已根深蒂固,要一下子让人们普遍接受这一变革,将辫子全部剪光,也非易事。一是没有那么多理发匠应急,二是由童稚蓄起的长发,一旦割弃,  相似文献   

19.
祁建 《中华遗产》2009,(2):14-15
“元宵节”即将来临,元宵又开始铺天盖地地上市了。然而,看花灯、猜灯谜的地儿比元宵销售点少得多。北京一些曾经有灯会传统的公园今年已无灯可看了。“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流传至今的吟咏“元宵节”的诗歌民谣,大都是在形容节日花灯的灿烂通明。曾几何时,“元宵节”不也是“灯节”吗?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这个节日中,自己做元宵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20.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1,(28):16-16
要么交钱,要么拆线 8月5日,在武汉一家饭馆打工的小曾受伤后,被送往武汉市第三医院。医院开价1830元,但工友匆忙中仅带了1000元,无法交费。此时,小曾的手已缝了针、打了石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