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8年秋,我正在苏州访问,一些中国的钱币学家问我,能否辨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票上的西式签字。虽然在去中国以前,我试图认出这些签名已经有些年了,但当时还无法做到。事实上,我正希望中国能有人帮我认出这些签名!经过两年多的研究,现在我已经能够释出某些签字了。  相似文献   

2.
陈楚,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调到外交部工作,历任苏欧司司长,驻苏使馆公使衔参赞,亚非司、新闻司司长,驻日本国首任特命全权大使,常驻联合国代表。1980年8月调任国务院主管外事工作的副秘书长。在长期的外交工作中,他认真贯彻中央的外交路线,勤于思考,重视和善于调查研究,为发展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陈楚是我的老战友,长期在一起共事。在他任首任驻日本大使期间,我被任命为驻日本使馆的政务参赞,我们又一起工作了三年多。这期间,陈楚大使和我们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局面:中日邦交刚刚恢复,两国外交刚刚…  相似文献   

3.
照片上的我精神饱满,面色红润,一副很健康的状态,然而,可能无人知道,我却是一位有着二十年病史的“老”病号。一九八○年十月,在我大学三年级的一天,命运把我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次很偶然的体检中,我被医院确诊为患有干燥综合症——一种迄今为止世界医学界都无法攻克的人体免疫系统疾病,成为当时所发现的最年轻的患者,我当时只有二十岁啊。  相似文献   

4.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以后,胡乔木对新闻工作和宣传方针发过很多指示,倾向肯定是右的。不过,我现在已没有当时的记录,有的当时根本就没有记录,因此现在大多已无法回忆,只记  相似文献   

5.
陈逸飞印象     
胡小军 《古今谈》2006,(2):38-43
陈逸飞的名字,我二十年前就知道。当时,我是学画的学生,从期刊上了解到其画风、画价与画画之外的留洋故事。这以后,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并逐渐敬仰这位紧扣时代文化发展脉搏的传奇式人物。  相似文献   

6.
"西路军"失利后,我(当时任红三十军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和其他400余名同志奉党中央、陈云同志的指示到新疆盛世才处,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我和另外二十几名同志被陈云同志安排在航空队。  相似文献   

7.
同性之恋     
本文献给消费者权益日。在这个日子里,我们不谈退货。两会前,男同志Yu把同性婚姻提案发来征集签名,我很快就签了,顺便练一下签名——我只是想以后在小孩本子上签名不要让老师误认为是他自己签的,如果有以后、有小孩的话。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汉字里,我只有那三个字草得起来。  相似文献   

8.
据报载钱穆教授于1990年8月31日在台北病逝,享年96岁。钱穆教授是我抗战前在北大史学系学习时的老师,今闻他的谢世,悲痛异常!不禁使我想起他在北大红楼任教时的情况。今将我所了解的他的事迹略述如下: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他还在上中学时,因反对中学开设修身课,被同学们推选为代表,向学校当局交涉,要求取消修身课。学校负责人说,谁反对修身课,可以签名,钱穆挺身而出,首先签名。不意他一人签名后,学校当局便宣布停止签名,结果签名单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学校当局便把他一人开除学籍。时已临毕业考试之际,他既无权参加考试,  相似文献   

9.
巴黎人同我说:巴黎从来没有变过,如果你二十年前来过,那当时和今天所见的,一定是同一个巴黎。这里的街头永远活跃着一群艺术家。在行进的地铁列车上,剧院的广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不领救济粮1948年夏季的一天,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找到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兴冲冲地说"我找你签名来了"。朱自清先生当时害了严重胃病,却无钱治疗,因为那时在国统区物价飞涨,他那点微薄的薪金,只仅够买三袋面粉,全家十二口人吃都不够,那有钱去治病呢...  相似文献   

11.
我与来新夏教授相识于 1981年 8月 ,是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在山西省太原市晋祠举行的成立大会上 ,当时我们都当选为协会理事。在尔后的二十多年的修志工作中 ,我有机会多次向来教授请教 ,请他到河南省讲学。特别是在修志工作过程中 ,我发现了一个珍贵的资料 ,即查证了来教授祖籍是  相似文献   

12.
我认识黎群同志,还在1949年上海刚解放不久。我在上海创办新中国第一张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青年报》。有一天,报社来了一位年轻、英俊、潇洒的客人,他就是张黎群。他是看望当时调到《青年报》工作的爱人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位看来十分年轻,与我们当时在《青年报》工作的二十来岁的同志们年龄相仿的人,原已是有丰富经验的老革命。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年轻的老革命后来竟成了我的领导和同事。  相似文献   

13.
吴永川 《百年潮》2002,(4):67-68
今年春节,看望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期间理论宣传处的一位老领导,谈到当年一起参加张春桥召开的一个座谈会的情况.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几年,但是,张春桥那种盛气凌人、粗暴蛮横的面目,仍然历历在目.我查阅当时的工作笔记,对座谈会有较详细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一个老货币发行工作者的心声邹成芳我从事货币发行工作二十多年,当我国发行第一套纪念币(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时,我已在一个边境县份的发行出纳部门工作十余年。向群众发放兑换纪念币也是我们的正常业务之一。虽然精美、漂亮的纪念币很让人喜欢,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得一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挑灯夜读视若珍宝,我当时问一诗友曹聚仁是谁啊,怎么以前就没听说过呢?他说怎么样,还可以一看吧。这个诗友叫朱晓东,后来的二十年,他和我几乎分享了曹聚仁的所有文字。  相似文献   

16.
<正>鄂东出名人,鄂东籍的文臣武将在中国历史星空中形成了一处灿烂的星座,我的朋友熊召政就是其中一颗文学之星。熊召政1973年就开始发表诗,他当时是英山县的下乡知识青年,刚二十岁。那一年,我从大学毕业,参与编辑的第一期《湖北文艺》上就有熊召政的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我在共青团湖南省委机关报——湖南青年报社工作。1955年冬的一天,团省委副书记仲沂同志通知我,经团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派我去北京参加团中央举办的省(市)级团报、团刊总编辑讲习班学习。这个讲习班设在北京市炒豆胡同当时的团中央招待所,为期一个月,由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金湘同志主持,仅有学员二十来人。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先听报告,  相似文献   

18.
董锦花 《文史月刊》2008,(10):78-79
1978年春,我复员回乡,在阳城县润城公社干“十大员”中的通讯报道员,后来又兼了理论教员、经营管理员。当时二十几岁的我,每天无忧无虑,就是吃不饱肚子。公社食堂晚饭是一人两碗清汤面,头碗是有汤有面,二碗就成了有汤无面,我常常半夜里被饿醒。一个长我两岁的同事告诉我,用膝盖顶住小肚睡,就能一觉睡到天亮。  相似文献   

19.
正前天,我和同学在小区里参加了环保活动。上午,我们分工合作,有的搬环保签名架,有的搬糖果,齐心协力把环保宣传资料都搬到了小区门口。活动开始了,我们几位同学挂上胸牌,挥着小旗,忙着招呼来往的人。许多小孩、老爷爷、老奶奶从小区经过,我们就会对他们说:"新年快乐!请少放烟花,保护环境。"并请他们去画架上签名,给他们发一些糖果和口罩。就这样,市民们一个一个来签名,签名架上的名字越来越多,都快写满了!  相似文献   

20.
正首先要向杨建华教授告罪的是,当我接到她寄来的这本厚厚大书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林沄先生。二十多年前,我在跟随李伯谦先生念研究生时,李老师就叮嘱我,学习商周考古,一定要好好读他老同学林沄先生的文章。1998年,《林沄学术文集》出版后,我在第一时间买来细读,但印象最深刻的是文集的代序"我的学术道路",读后感触颇多,而最令我惊讶的是林先生说他在大学三年级时就"已经立志要从事东北地区的考古"。但说实在的,我当时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