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号外!号外!”“买号外!买紧急号外!”现代人经常在影视里看见这种报童叫卖号外报的画面。在旧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城市的街头,这是人们经常随时可闻的一种市声。在战争年代,一般的市民都很关心时局,特别是做生意的人,更懂得时局的张弛对物价涨跌的影响,因此他们非买“号外”不可。  相似文献   

2.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了。下午3时许,解放大军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市区。当时武汉民众万众欢腾,群众自发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长长的鞭炮从高楼吊起炸个不停,噼哩叭啦响彻云霄。  相似文献   

3.
(一)抗日战争初期,在上海、北平、天津和国民党政权首都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后,地处华中的武汉成为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重镇。“抗击暴日侵犯!”“保卫大武汉!”等口号标语在武汉三镇街头随处可见。在国内外一直拥有很大影响、读者很广泛的《申报》经编委会开会研究,计划在汉口出版。  相似文献   

4.
成立于武汉的伪和平救国总会1939年10月初,那时武汉还在沦陷期间,作为傀儡政权的伪武汉特别市政府也早于4月间即已成立。可是就在这时,汉口汉中街(现为胜利街)二曜小路迤北,却挂出了一块白底黑字的大招牌———“和平救国会总会”。这个和平救国会一连占着延庆里街面属于汉中街门牌的143、145、147、149号4栋漂亮楼房。但是排场虽大,出出进进的人却不多。也没有见有腰挂战刀,蓄着东洋胡子的日本军官“莅临指导”。招牌挂出不久,汉口的《大楚报》、《武汉报》都刊出了和平救国会发布会的消息。首先当然是呼吁“和平”,说是中日两国兵连祸结,…  相似文献   

5.
甘肃地域辽阔,东西长1600余公里。自秦汉以来,多次从内地“移民实边”;屯垦军卒,亦常滞留戍地;且不断与西北各少数民族交流融合,故方言土音极为繁杂。陇东毗邻陕西,该地区民众口语近似秦腔。有人戏以平凉方言改杜牧《清明》诗云:“请明时节雨法法,路上行人可咋价!借问酒家哪搭有?牧童遥指在哇哇。”颇能传达关中方音神韵。曾有一则笑话:有个甘谷(属陇南)小贩挑两箩筐货物,在兰州街头吆喝叫卖:“买枪来,买枪来!长枪、短枪、盘盘枪,  相似文献   

6.
为你加油     
早上送孩子去托幼园时,老师交待所有家长下午三点准时到园里,参加第一次亲子活动。我去得比较迟,等我走进教室时,里面已经挤满了家长,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儿子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他焦急地左顾右盼,眼神热切。“灿灿!”挤过密集的人群,我叫了儿子的名字。“爸爸来啦!”儿子欢呼着从位置上一跃而起直扑到我怀里来。“爸爸来啦!”儿子重复了一遍,一手摸了摸我的脸。“嗯!灿灿乖!”我亲昵地把儿子搂在怀里,脸紧贴着儿子的脸,摩擦着,传递我的关爱。看见我,儿子笑得欢,他眉飞色舞地对我说“:爸爸,灿灿是好孩子!”我轻轻抚摸着儿子的脸,心里掠过一阵…  相似文献   

7.
书,重重地合上。合上的是一本写童年的书。我,匆匆地寻觅。寻觅的是一件儿时的玩具。“哗!”它从书橱上落下——一个沾满灰尘的五彩圈子。我也不知它姓甚名谁,只记得小时候叫它“啦啦圈”。那个漂亮的“啦啦圈”是哥哥送的,可现在却活像个小丑,又脏又旧。唉! 童年时天很蓝、草很软,女孩子们都在草地上玩着“啦啦圈”。配着那“沙啦沙啦”的声音,女孩子们扭动着纤细的腰肢,羊角辫满足地晃着;大点的女孩还会玩出  相似文献   

8.
从1938年10月武汉被日寇侵占到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在这整整六年多的沦陷期间,武汉也发行了一些报刊.笔者当年正在武汉,现仅就记忆所及作一些回忆.《武汉报》武汉刚为日寇所陷,社会上就出现了日出对开的一大张的《武汉报》.此报与国民党中宣部的《武汉日报》仅少一“日”字,社址亦为《武汉日报》的旧址(现  相似文献   

9.
秀才买柴某秀才来到集市买柴,他坐在树下一边看书,一边打问。一个人挑着一担山柴走了过来,秀才便问:“柴卖吗?”那人瞪了他一眼:“不卖,挑到这儿干啥!”秀才一听“不卖”,便低头继续看书。一会儿,面前又放着一担山柴,秀才又问:“柴卖吗?”柴主说:“不卖,放在这儿干啥!”他一听,还是“不卖”,又低头看书。黄昏时候,集市上的柴已卖  相似文献   

10.
《世界》2007,(10):66-71
有个故事可以告诉你在清迈购物的“傻瓜”程度:清迈掖沙驯象中心的驯像师Sam告诉大家:在清迈,最聪明的象也会去买东西! 在清迈的日子围绕着买——随时买,随便买,快乐如傻瓜。  相似文献   

11.
1949年5月17日下午2点,由李人林旅长、齐勇政委率领,江汉独立一旅从蔡甸整装出发,经十里铺,由邓家岭进入汉阳城区。人民群众夹道欢迎,掌声雷动,汉阳县立中学和简易师范两校师生走上街头,与广大劳苦大众一起振臂欢呼:“欢迎劳苦功高的解放军!”“天亮了!”“解放了!”在万岁声中,我目睹着三镇一方的汉阳古城迎来了阳光普照,  相似文献   

12.
儿子是万州长江大桥街头竖起法国艾丽碧丝的立体广告牌那年出生的。记得儿子1岁时,每次坐车到云阳他外婆家玩,只要一接近长江大桥我就会用手指着窗外别具一格的“风景”对儿子说:“兴纬,看见没有,那就是法国艾丽碧丝的广告!”久而久之,几乎不用我说,只要车一到长江大桥儿子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叫着:“法国艾丽碧丝!”每次儿子清朗的童声都会吸引好多乘客惊异的目光,人们总是赞许道:“这孩子真聪明!”  相似文献   

13.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当年,武汉人民倾城出动欢迎解放军的热烈场面,我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久久不忘。人民的军队人民爱。部队一出现在武汉郊区,郊区的农民便成群结队地跑来,紧紧拉着战士们的手,高兴得热泪盈眶,连声说:“你们回来了!你们回来了!”  相似文献   

14.
好者是加法     
买肉的柜台前。“买多少?”“七八元钱左右。”营业员割了一块,过了秤,说道:”15元钱!”“太多,我只要七八元钱的!”“七加八,不正是15元吗?”  相似文献   

15.
戏单,也称为说明书、节目单。是演出团体为 观众提供的一种宣传品,其中有内容简介、剧团简史,编、导和演员的介绍等。一度流行的“海报”,实际上也是街头张贴的大戏单。 追溯我国戏单的起源,早在700多年前,曾光耀一代的元代戏曲——杂剧时就已收取看戏入座费。为了争夺观众,贴出戏报做广告招揽生意。元散曲作家杜仁杰,在题为《庄家不识勾栏》的《耍孩儿》套曲中叙述道:“风调雨顺民安乐,都不似俺庄家快活。桑蚕五谷十分收,官司无甚差科。当村许下还心愿,来到城中买些纸火。正打街头过,见吊个花绿绿纸榜,不似那答几闹攘攘人…  相似文献   

16.
1946年,我在汉口统一街一个叫“辅仁”的教会小学读书,课余喜欢到交通路的书店看书,在街头看报。当时报纸不少,其中有一张《武汉日报》,它只有一个文艺副刊“鹦鹉洲”是我喜欢看的。第二年,我来到宜昌,不久就失学了。仍然喜欢在书店看书,在街头看报,居然发现宜昌也有一家《武汉日报》,是汉口《武汉日报》的分社。一天,在报上看到一则广告,说“本报排字房招考‘练习生”’。我走进去了。里面的人让我用毛笔写了一篇自传,录取了,从此走进了排字工人行列。  相似文献   

17.
<正>武汉是一座拥有歌咏传统的城市,抗日救亡、武汉解放、抗美援朝、长江大桥通车、汉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街头无不出现群众歌咏活动的热烈场面。特别是1965年4月5日,周恩来总理在武汉观看汉版《东方红》之后,留下“后来居上,精益求精”的题词,歌咏爱好者备受鼓舞。  相似文献   

18.
抗议式营销     
闫晗 《南方人物周刊》2014,(16):111-111
和老友出门办事,路过一处楼盘,看到有十几个人头上绑着自条拉着横幅对着售楼部在吼着什么。是民工讨工钱还是拆迁户要征地款,看样子都不像。仔细看横幅的内容。大意是“上月买1万,本月买8千,开发商还我姐汗钱!”这下明白了,原来是因楼盘降价后悔买贵了的人们在抗议。  相似文献   

19.
这也是课堂     
“哗哗……”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掌声翻开我人生的第n课……“看,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心灵之声,心灵之声……”我一遍遍地念叨着。“怎么啦,你?中邪啦?”“去!我只是感到有种异样的感觉。”“下面介绍的是一位被高压电截去双臂的叔叔,他曾经在第一届、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四枚金牌。”“畦!”同学们不禁瞪大了眼睛,由衷地惊叹。“看,他来了,胸前的四块金牌,光彩夺目,似乎比一般的金牌更耀眼啊。”看着残疾人叔叔用脚夹起毛笔,蘸了墨水在一大幅纸上写着什么。“腾飞!”当大幅纸被提起展示时,同学们  相似文献   

20.
爱的蜂蜜     
李青青 《南京史志》2013,(11):14-14
太阳火辣辣的,狗吐着舌头,蝉不停地叫着。我穿着短衣短裤走在弯弯的山路上。到了爷爷奶奶家f3口,我开心地喊:“爷爷奶奶,我来了。”“乖孙女,你来啦!吃饭了吗?”奶奶欣喜地问。“吃了。”我点点头。爷爷在厨房里,对我笑了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