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南亚"水疆"理论首先是由诺拉·库克和李塔娜主编的一本论文集提出来的。这一理论试图将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作为一种区域史来研究,旨在超越传统的"国家—民族"研究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地区的人类历史和共同经验逐渐被人们忽视,"水疆"这一长时段的区域整体被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国别史掩盖。"水疆"理论为重新思考这一区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为东南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水疆"不仅是一个经济单元,还是一个类似于"地中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有机整体,作为海洋性的人文空间,它构成一个独特的"东方的地中海",其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类似于布罗代尔笔下的地中海。  相似文献   

2.
陈新 《世界历史》2001,1(1):78-89
法兰西学士院院士费尔南·布罗代尔 (Fernand Braudel,190 2— 1985 )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其主要论著有 :《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以下简称《地中海》) 1、《15— 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以下简称《物质文明》)、《法兰西的特性》、《历史与社会科学 :长时段》(以下简称《长时段》) ,他还与拉布鲁斯 (Ernest L abrousse)共同主编了《法国经济与社会史》。布罗代尔提出的地理历史结构主义与历史时间的多元化思想 ,对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高度的启发性。然而 ,他的思想中包含的保守主义成分招致了人…  相似文献   

3.
陈红桂  刘林娟 《沧桑》2014,(2):82-84
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被定为"现实的个人"而非物质生产的原因在于:这一词汇包含了对"现实"(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现实进程)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关注,较之物质生产概念更全面。同时,这一概念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分析紧密相关,马克思是从物质生产实践出发理解历史矛盾,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桥梁。总之,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特殊内涵及其在"唯物史观前提"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当是与编户齐民时代相对应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它滥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经过新石器时代到夏商时期有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至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大量涌现宗族 ,氏族时代进入了新阶段 ,氏族时代在战国时期临近尾声 ,秦王政统一六国标志着氏族时代的终结。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先秦时代的社会形态 ,与后世有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为深层的社会结构形态所决定  相似文献   

5.
肖晓  帅海浪 《区域治理》2022,(9):225-228
位于宝鸡市金陵河西岸的北首岭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研究价值.文章基于对布罗代尔三时段理论的研究提出文化遗产的长、中、短时段角度下的展示利用策略,并结合对北首岭遗址对遗址的保护利用现状、保护管理现状以及保护管理现状的总结,提出针对该遗址的展示利用的策略,探索更加适合北首...  相似文献   

6.
法国年鉴学派以1929年1月创刊的《年鉴》杂志为核心,是当代西方三大史学流派之一。它在20世纪引领了历史学研究的一系列革命,例如以社会经济史为中心、关注日常生活史等。随着1989年社会政治的变化与"文化转向",《年鉴》杂志也开始重新反思布罗代尔的长时段范式,转而关注"表象"等感觉史,进而转向关注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当代史,由此引导了"审美转向"到"伦理转向"的发生,同时透视了未来"交叉史"的趋向。《年鉴》杂志在这场转向中越来越多地关注亚洲特别是中国问题,考察来自欧洲之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赖国栋 《史学集刊》2008,47(1):97-102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是布罗代尔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契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模式,作者几次修改这部著作,改动最大的当属1966年第2版,其中删除了1949年初版时带有地理决定论的内容.对比法文1949年与1966年版,特别是从删除的"结论:地理史与决定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布罗代尔不仅表达了历史学是一项科学的事业的理念,而且从四个方面即不同时间和空间、不同时间相同空间、相同时间不同空间以及唤起回忆等阐释了一种历史比较思想.这种历史比较思想为其后来的整个史学思想搭建了一种带有社会决定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陈方平 《沧桑》2013,(6):101-104
对于历史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论的误读也形形色色。马克思是通过确立科学的实践概念,进一步推进到物质生产是实践的最基本方面,同时也是全部历史的起源,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马克·布洛赫揭橥史学是"在时间中"的"人的科学"以来,年鉴学派的史学时间观就备受关注。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复线时间观与"长时段"理论,由此构筑了分析历史现象的特定框架。雅克·勒高夫在前辈史学家的影响下,进而把时间概念转换成了历史研究的对象。在年鉴学派中,布洛赫与布罗代尔并没有直接把时间本身作为讨论对象,而勒高夫则与之不同。他一方面探究了过去与现在的互动关系问题,解释了其理论进程如何更新着当代史学的定义;另一方面,他还考察了中世纪经济、社会与文化结构中的多种时间形态的共生或矛盾关系,并揭示了中世纪时期时间观念的演变过程。据此可知,时间不仅是历史思维的尺度,而且也是史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对东方社会性质及发展道路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晚年停下<资本论>的写作,带病研究世界历史.除了<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外,还搜集了美国殖民主义统治的史料,探讨了俄国、印度等东方落后国家的村社制度以及西方国家如何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等问题.一些学者基于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研究,将马克思的历史发展理论分为"史前社会理论"、"西方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进而提出唯物史观只适用于西方社会,人道主义则适用于东方社会以及唯物史观理论早期和晚期的"对立".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事实表明,马克思晚年的世界史研究,特别是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不是在唯物史观面前的倒退,而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重要理论发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在历史观方面,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如何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它与唯心史观的分界线在哪里,至今仍是令人困惑的难题。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即劳动。在科技革命到来之前,劳动同时也是人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恩格斯也曾明  相似文献   

12.
布罗代尔,法国"年鉴学派"的领袖、享誉国际史坛的大师。他认为,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教授历史,使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能直面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他对历史教育的关注和努力,展现的是一位知识分子对人类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有他自己关于文化或文明的概念,别具一格。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可用来指谓或"称呼"某种"长时段的历史",不过,"这种长波的历史,这种远距离的历史,这种环绕时间公海周围的大海、而不是谨慎的从来不会偏离陆地的航行——这种做法,你可以按照你的方式来称呼它,它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它的有利之处在于,它迫使你以一种你不习惯的方式去思考和解释问题,从而就可以把历史解释当作开启你自己时代大门的一把钥  相似文献   

14.
贾孟喜 《攀登》2005,24(5):68-71
马克思从个体视角考察人类历史的基本思想包括: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类总体的进步、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都落脚在每一个体的发展上,未来社会是每个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本文从这些方面说明了个人发展问题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探讨了政治地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认为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的政治现象进行空间分析和政治决策对于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和作用;在政治地理研究中必须掌握发展的观点。其次,论述了世界政治地理形势的大致演变及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第三,认为在现代政治地理学及其应用与研究中国家是其基本区域单位。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以及生产方式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思想文化,而这些心理、性格、思想文化则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创造活动,在人类长途跋涉的旅程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反之,那些创造活动的成果,特别是那些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又以姿态各异的形象,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和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7.
正近一个时期以来,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因此,重树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成为我国史学界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以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一经验现象为研究对象,成功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使唯物史观成为一门经验的或实证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不  相似文献   

18.
佟柱臣教授的新著《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最近由巴蜀书社出版。此书是借助于文物考古发现,采用文物与文献相互结合、印证的方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边疆各民族物质文化发展史。所谓物质文化,系对精神文化(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信仰)而言,指的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本书是以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物质生活作为研究对象,问及汉族。  相似文献   

19.
正整整两百年前,人类诞生了一颗伟大的"心脏",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被誉为"千年思想家"第一人的马克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两百年,从长时段的人类历史看,在岁月老人的眼里只不过是匆匆一瞥,是历史长河的一股漩涡;但是,从百年历史的短时段来看,确是精彩纷呈,惊艳人类整部历史!在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历史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相似文献   

20.
<正>法国年鉴派宗师布罗代尔说:"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学。"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大进展,几乎均以理论、史观的变革为先导,关于中国历史上铁器制造和使用问题的研究即是一个典型例证。这一问题在近现代学术史上一度备受关注,受到章太炎、胡适、郭沫若等众多学者重视。铁器研究的诞生和发展,与新理论的引进和援用息息相关。西方考古学的史前三期说将铁器问题带入近代学者的视线,直接启动了对古代铁器的研究。唯物史观的导入,使铁器研究由古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