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史学思潮中,微观史学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微观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卡洛.金兹伯格的微观史学思想,与西方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卡洛.金兹伯格微观史学的具体内容,是以小群体或个人为研究对象,注重史料的特殊性和多样性,采取以记名法和推测范式为主的研究方法,以及肯定叙述是最好的表现形式等。金兹伯格微观史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也遭到了诸多的批评和质疑。  相似文献   

2.
卡罗·金兹堡的"微观史"实践含有强烈的史学理论指向。他针对小人物心智的细致考察拓展了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视野,发现小人物也有大智慧。这对精英史观的片面预设形成质疑,但史料匮乏使关于大众意识的历史影响的分析难以进一步深入。金兹堡强调关于小人物的意识研究应深入到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阐释,反对只关注意识共性的心态史取径,然而他将个别小人物的心智特性比附为大众群体共有的文化属性的策略有以偏概全之嫌。金兹堡批评计量方法的局限,认为基于口述材料的阐释性叙事在呈现大众文化史方面更为有效。他的论说揭示了叙事在交代细节和还原情境方面的特殊作用,明确了计量和叙事在长、短时段研究中的各自优势。总体看来,金兹堡的论说使一种多元主义的历史认识论变得较之以往更为令人信服,即历史本身是一种多相性且异质性的存在,因而不可能期待凭借单一的视角、模式、方法就彻底地对其进行解读。就此而言,历史学不应再追求自然科学式的自我整合,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地利用更多元化的研究模式和解释工具,使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历史事实得到解读。  相似文献   

3.
全球正在"化"为一体,而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却大行其道,这一错位清楚折射出当今史学研究的"不合时宜"。近二三十年间,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下,宏大叙事的历史备受质疑,微观史却独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微观史都已成为滔滔主流。但是,泰坦尼克沉没了,并不代表主宰大海的就该是小舢板,  相似文献   

4.
微观史学又被称之为日常生活史学,是历史学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和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为特定历史文化、政治事件、民族和宗教背景下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类的意识和行为也是其关注对象,其研究目的是从个体行为中洞察整体社会特征,从个体的具体活动环境阐释其生活状态和社会作用。关于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学术界至今众说纷纭,其研究内容和对象也各抒己见,但微观史学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已达成共识,开始把社会学、心理学和民族学等方法引入微观史学研究。俄罗斯微观史学兴起于1990年,研究成果显著,俄罗斯学者将日常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家庭和性生活特征等内容也纳入微观史学的研究对象。俄罗斯微观史学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该学科在促进俄罗斯社会思想解放、摆脱苏联传统思想桎梏等方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全球正在“化”为一体,而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却大行其道,这一错位清楚折射出当今史学研究的“不合时宜”。近二三十年问,在后现代史学的冲击下,宏大叙事的历史备受质疑,微观史却独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微观史都已成为滔滔主流。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后逐渐兴起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介绍外国史地知识、当代史撰述等趋向,最多只可视为时代在史学领域的某种反映,尚难构成对历史学整体面貌的改观。20世纪初期由梁启超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为标志而形成"新史学"思潮的出现,应视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新史学"之后,从国粹派"保存国粹"的呼吁和沟通中西学术的尝试,再到"整理国故"运动对传统学术的"整理"态度,直到胡适明确提出"做成中国文化史"的学术目标,在学术体系方面有效打通了新旧史学的界限,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指明了从古代史学到近代史学的转变方式。以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为中心而形成的中国史学"新潮流",明确了中国近代史学开始阶段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7.
王超群 《史学理论研究》2023,(2):136-146+160
微观史学通常被认为与宏观史学相对立并因此被视作“碎片化”的代名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事实上,微观史学家在专注于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构建宏观的历史叙事。他们提出了“正常的例外”和“可变的尺度”两个概念作为其宏观叙事的理论根据,并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关联性、象征性隐喻、追随、深描、比较等方式在研究实践中建立起微观史与宏观史乃至全球史之间的联系。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与其所处的多元主义学术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微观史学与宏观史学特别是与全球史学相融的事实,对于我们走出“碎片化”的历史,以及确立一种辩证多元的历史认知模式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思勉在"史界革命"的学术氛围下,把西方社会学理论引入史学研究领域,开始关注和研究社会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路和认识,主要有: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而不应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主张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广泛结合,尤其注重社会学与史学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社会史研究以婚姻为社会组织的开篇,重视"社会关系"在社会史研究中的地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社会组织的变化,经济实际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的观点;重视生活方式研究,注重发挥史学强大的叙事性功能。这对于今天拓展我们的史学研究视野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历史尽管有着古老起源,可作为一门有组织的学科则起始于近代。而社会史正式成为历史学的分支,只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从19世纪下半叶布克哈特发起的"文化史运动"开始。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社会史迅速发展,并催生了诸如"微观史学"、日常生活史等一大批新的史学领域。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敏锐地提出20世纪50年代历史学有一次"重新定向",即"大约从1955年起,历史研究进入了迅速转变和反思的时期"。①而社  相似文献   

10.
1976年,美国战略学家勒特韦克提出罗马帝国"大战略"理论后,在西方古典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大讨论。一方面,包括当代著名的古典学者对这种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甚至猛烈的抨击;另一方面,却有一部分古典学者认为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是存在的,对它表示支持,甚至有学者把它运用到罗马边疆研究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40年的实践证明,尽管该理论存在不足,被学界长期忽视,但关于它的探讨却对深化古典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拓展古典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正1967年,冷尼伯格提出了著名的语言习得关键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第一语言的习得能力受到神经系统成熟的影响,只有在18个月后、青春期前,激活有关语言学习的神经机制,才能成功地习得语言。近年来兴起的"脑科学"也告诉我们:儿童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因此,我在工作实践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如何使幼儿有效学习语言"做了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12.
国外的现代化理论兴起于五六十年代,70年代发展到高峰,并开始为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现代化理论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批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历史的著作相继问世。章开沅、罗福惠等人编撰的《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以下简称《比较》)一书是这一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在探讨现代化理论的意义和架构方面,在运用这种理论分析和说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比较史学侧重于跨时空的历史对照研究,是一个晚近新兴的历史研究领域。刘家和先生为构建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比较史学,将"同"与"异"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基础,以可比性为中心建立比较类型,在对史料进行考证批判的前提下就比较对象进行深入剖析,抓住其异同的本质,提炼出更高层次的比较类型,从而把握比较对象的本质。刘先生的比较史学实践具有方法论层面的示范意义,显示出独具一格的理论旨趣,将比较史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这些理论和方法建立在大量具体的中外、中西史学比较成果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性,为解答比较史学在实践中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许昊 《世界历史》2003,(4):117-117
最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比较史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成为我国目前第一个专门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科研和教学机构。徐浩教授任研究中心主任。比较史学已经成长为比较成熟和规范的研究领域 ,既对客观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历史比较研究 ) ,也探究制约客观历史现象比较的理论与方法 (现代史学研究方法之一 )。现代西方比较史学形成于 2 0世纪前期 ,成为西方“新史学”公认的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研究方法 ,许多产生重要国际影响的著作都是使用比较方法写成的。我国的比较史学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 ,始终承担着通过世界认识中国、通过中国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5.
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皮埃尔.诺拉主编的七卷本巨著《记忆的场所》的出版,②标志着史学领域中记忆研究的开始。近年来,记忆史不仅涵盖了众多传统的史学研究领域,对文化史、社会史和政治史产生了全新的影响,而且超出了法国范围,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史学现象,推动了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就其实践而言,记忆史在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其中  相似文献   

16.
1981年,史学史的研究出现了比较兴旺的景象,发表在全国性报刊和高等学校学报上有关史学史的论文有一百来篇。其中有综合性的论述,也有对某一个问题、某一部史著、某一位史家的探讨。讨论比较集中的有: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史书的体裁问题、对司马迁和章学诚两大史家的评价问题。除这四个问题之外,从古到今,上起《春秋》、《左传》,下至近代史家梁启超、王国维都有专文评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史学史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对“五四”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探讨。这种现象在前几年是比较少见的。对前人的史学遗产如何批判继承,这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白寿彝同志对这个问题发表了四篇《谈史学遗产答客问》(载《史学史研究》第一至四期。本文所提及的论文及报刊均以1981年为限,故不标年份),从历史观点、历史文献、史书编撰、历史文学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文章以轻松活泼的“答客问”的形式,谈得比较全面、透彻,对人颇有启  相似文献   

17.
一、司马迁班固史学的比较研究历史学领域的比较研究,在国内虽是近些年来才较多地引起关注,但是这一方法的实际运用却要早得多。我认为,这个领域似乎可分为两个分支。一个分支姑且称为“历史比较研究”,主要侧重在社会史、经济史等方面,如目前国内有的学者正在努力从事的中外古史比较研究、东西方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中日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等等。另一个分支姑且称为“史学比较研究”,既可以是中外史学的比较,也可以是中国史学的比较研究,包括不同时期的史学、不同史家、不同史著的比较。近年来发表的论文主要涉及到“历史比较研究”问题,而对“史学比较研究”似乎尚注意不够。本文仅就中国史学的比较研究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祈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并非古代史学的自然延续,历史观和方法论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第一阶段新史学不自觉地对传统史学有继承和转化,尚未将其思想、方法丢失殆尽。唯物史观全面引入中国史学所带来的最显著进步是在历史观上,使中国历史的建构模式得到合理的解释。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开始热衷于吸收欧美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并未重视传统史学研究继往开来。整体而言,中国大陆地区的史学人才对于传统史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严重缺失。世界范围看,历史学碎片化是二十世纪后期的普遍现象,历史学家通过明确的方法把历史进程的各部分变成整体的本领渐渐丧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历史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自主性问题,史学已逐渐沦为给其他学科研究提供原材料的“资料员”角色。最近一二十年间,对整体历史观的探讨在西方史学界悄然回归。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史学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通史精神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避免碎片化研究的倾向;重拾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回答时代之问;同时打通经史,使经与史的研究良性互动,这样有利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析出,有利于中国特色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利于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传承。可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学...  相似文献   

19.
恰白·次旦平措先生是当代西藏很有影响并对西藏现代史学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在西藏传统史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根敦群培、梁启超、王国维的史学思想的影响下,恰白·次旦平措先生认为,西藏史学的进步和发展依赖于史料的积累和增加,搜集、整理有关西藏历史的稀缺史料是西藏现代史学最重要的工作。与此同时,他积极研究史学方法,把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创立的文物与文献互相释证的"二重证据法"运用于西藏地方历史研究中,提出了历史比较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研究西藏地方历史的方法。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的这些史学思想,对西藏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西藏史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城市史是否是一门学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芃 《世界历史》2002,5(4):98-104
城市史学是自 2 0世纪 6 0年代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个历史学分支学科 ,这早已成为学术界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然而 ,同许多事物一样 ,当人们要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范围进行精确的界定时 ,特别是随着这一学科的发展 ,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涉及的理论越来越新 ,关于什么是城市史学的问题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提了出来。从 70年代末至今 ,这一问题不但没有得到解决 ,而且引发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如 ,宾夕法尼亚大学西奥多·赫施伯格 ① 的文章《新城市史 :走向跨学科的城市的历史》、美国康涅迪格大学的布鲁斯·M .斯塔夫向英国城市史的创始人、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