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九月二十日,清政府的户部改为度支部。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度支部尚书载泽奏请改户部银行为大清银行:“臣部所设银行原名户部银行,即为中央银行。现臣部已改为度支部,拟改银行之名日大清银行,计则例二十四条”。同年七月一  相似文献   

2.
更正     
正2013年第6期《美钞公司档案中李鸿章大清银行兑换券承印始末》一文彩页1、2说明文字更正如下:原彩页1图1、2改为图1"宣统元年李鸿章像大清银行兑换券样票,取自北京诚轩拍卖图录。";原彩页2图3调整为图2"民国元年李像大清银行改中国银行兑换券五元行用票,加盖‘北京’,有背书。";"图4"改为"图3",说明文字不变。  相似文献   

3.
王金华  张芳 《中国钱币》2005,(4):32-33,50
大清户部银行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十四年(1908)改名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改组为中国银行。三个阶段的银行都发行了各自的纸币。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最近在整理馆藏品的过程中,发现了几张值得注意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大清银行纸币,面值有一元、五元;地名有汉口、上海(太原);有票样、流通券。兹分别介绍如下。1.汉口地名一元银元票(封二图1、2):横式,票幅为117×77mm。正面:黄、绿色,四角大“壹”字,下边框内横书“大清银行兑换券”,上边框对应满文。票芯中心直书“壹圆”而以龙绕之;其右直书“汉口通用银圆”,其左为“光绪…  相似文献   

4.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设立的户部银行正式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清政府将其定位为中央银行.户部尚书载泽在奏折中曾明确指出:"户部银行,即为中央银行."[1]光绪三十二年(1906),户部改名为度支部.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度支部奏请将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大清银行成立后,资本金额大幅扩充,...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大清银行当为不可缺少之一章,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近代新式银行的第一批成立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国家银行和中央银行,且与今天仍在发挥着巨大影响作用的我国重要金融机构组织之一的中国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疑,加强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金融业、银行业的成长、发展规律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了解。遗憾的是,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大清银行的研究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仅就此点而言,孔祥贤同志所撰之《大清银行行史》已起到了开拓新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浩美国 《中国钱币》2013,(6):9-12,I0001-I0003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大清户部银行在北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次试办国家银行,首任总办为张允言。次年发行银两票及银元票多种,均交商务印书馆代印。1906年,户部改度支部。1908年,度支部奏请“臣部所设银行,即为中央银行”确立其地位,改名大清银行,总办职称改正监督。由于国内此时尚无钢版雕刻凹印技术.  相似文献   

7.
夹芯铜元拾零1.陕西宝鸡发现中心“鄂”字大清铜币夹芯铜元(韩连庆:《夹心铜元》,《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0年7期)。2.安徽南陵县发现中心“苏”字大清铜币夹芯铜元(李向东文,《安徽钱币》1993年1期)。3.1992年8月,杨进南从购得的一批铜元...  相似文献   

8.
《中国钱币》1986年第一期上有一篇《户部银行成立时间考辩》,引用的都是旁证材料,年份不错,但不够精确。大清银行总清理处于民国四年(1915)7月1日编了一本《大清银行始末记》,这是最可靠的直证。一、成立时间:该书第一章第一节“起原”云:“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  相似文献   

9.
正"李鸿章像兑换券",系大清银行在美国钞票公司订印,因"票上镌有李鸿章像"(1)而名之,亦称"李鸿章像券(票)"、略名"李像券(票)"。辛亥国变,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李像券未发行者为中国银行接收、改印、发行,其券(图)读者并不陌生。唯所见相关记述稍欠详实,该券底细还有不为外界所知者。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草拟本稿,对大清银行订(续)印及中国银行接收、改印、发行李像券等相关情形进行初步梳理,探究其全貌。  相似文献   

10.
卢伯雄 《东方收藏》2020,(2):93-101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一起文物司法鉴定,被鉴定的实物是两本"灯塔"牌活页收藏册,册内存放的都是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券,合计有不同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劵共97枚(张),具体存放的数量,分别为A册55枚,B册42枚。当工作人员将收藏册子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一看都"惊"了,这么多的载沣·大清银行兑换劵,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果全是真品,那将是什么概念,一经披露,绝对是国内外钱币收藏界的重量级新闻。可仔细一看,97枚中没有1枚是大清度支部印刷局的原版兑换券,除A册中有24枚是民国和现代的官方复制品外,其余全部是民间不同版别的仿制品,特别是B册中的仿制品,多数为"一眼假"。  相似文献   

11.
首都博物馆藏大清银行兑换券大清门伍拾圆钞版刘宝纯APRINTINGPLATEOFTA-QINGBANKNOTEOFFIFTYYUANINTHECAPTIALMUSEUM¥LiuBaochun首都博物馆珍藏一块大清银行兑换券大清门伍拾圆凹印雕刻铜原版。...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及其发行的钞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银行系前清的大清银行遗嬗而来,民国元年大清银行即改名为中国银行,旋因政府主张将原来的大清银行清理,由财政部另拨资本组织中国银行。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中国银行总监督吴鼎昌报告说:中国银行发行兑换券有九成现金一成国家公债为保证准备。据中国银行民国元年九月的统计,北京总行发行80,000元,上海分行发行629,320元,南京分行发行10,306元,共发行兑换券83.752张,计719,626元。民国二年一月五日,施行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一、中国银行兑换券,由中国银行及中国银行指定的代理处一律发行。二、凡下开各项用途,一律通用此项兑换券。甲、完纳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缓解财政危机和推进币制改革,清政府开始兴办新式银行,组建了户部银行,后改组为大清银行,尝试构建中央银行体系。就制度而言,户部(大清)银行以章则明定拥有发行货币、监管市场、经理国库等职能,已初见央行模型。从实践来看,户部(大清)银行在巩固纸币信用、缓解金融危机、调和全国汇兑等方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过程糅杂中西,既有对当时欧美央行制度的借鉴与深化,更是对中国传统经验的利用和改进。若从现代中央银行的理论去审视,这些举措多有不成熟之处。但若对比同时期其他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制度的探索历程,不难发现,这些举措仍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中国早期中央银行体制,而且基于中国社会的主动实践,参与了世界央行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1 91 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批准将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同年2月 5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业 ,8月 1日中国银行总行开业 ,1 0月 1 1日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开业。总行和各地分行均使用原大清银行旧址。中国银行成立伊始 ,为应急需 ,将大清银行印制 (美国钞票公司承制 )好的尚未签字发行的李鸿章像兑换券 1元、 5元、 1 0元三种加印中国银行行名与北京、上海、天津、汉口、河南、东三省、直隶、山东等地名 ,加上图章和签字 ,采用十足准备金 ,加以发行。由此拉开了中国银行发行纸币的序幕。从 1 91 2年 1 0月至 1 939年 8月…  相似文献   

15.
大清银行载沣像兑换券的种类吴筹中THETYPESOFEXCHANGENOTEWITHZAIFENG'SPORTRAITISSUEDBYTACHINGGOVERNMENTBANK¥WuChouzhong我国清代晚期的大清银行发行的载沣像兑换券,是集历史...  相似文献   

16.
戊戌政变后太原出现一座大清银行,股东是谁?资金由何而来?谁主其成?它的来龙去脉如下:  相似文献   

17.
高桂云 《钱币博览》2006,(4):30-31,41
首都博物馆藏大清银行“大清门”伍拾圆兑换券铜质凹印票版(简称铜凹版),是1986年从东直门废品收购站拣选文物时发现的。  相似文献   

18.
我集钞多年,深觉清代纸币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内容丰富,近来在整理藏品时,感到清末载沣像大清银行兑换券的历史内容丰实,此票不仅有人像,而已很美观,颇有研究价值,故作此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一、载沣像纸币实物由来 四十年代,钞商刘行方得到一张载沣像的大清银行十元兑换券(图一、图二),此票的正面四周边框有简单图案,上端横书“大清银行兑换券”,其两旁有两个“10”字,下边横书“凭券即付银币拾圆全国通用”,其两旁也是两个“10”字,在左右两边都印号码,上面两角印两个“拾”字,下边两角印两个“10”字,票的左面…  相似文献   

19.
添寿 《安徽钱币》2006,(1):34-35
晚清列强削坚船厉炮轰开了闭关自守的国门,清廷被迫“统一圜法,挽回利权”,统一印钞,控制财权。旧钞大清银票质量较差,伪造滋生,信誉低下,宣统三年(1911年),引进西洋先进技术,印制了第一套钢版雕刻、凹版印刷的钞票大清银行兑换券(图1)。  相似文献   

20.
张集馨,江苏仪征人,进士出身,先在翰林院供职,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受道光皇帝"特简",外放为山西朔平知府。此后30年间,在山西、福建、陕西、四川、甘肃、河南、直隶、江西等省任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等职,也算是大清高级干部吧。在大清高干中,张集馨名气算是很大的,并不缘自其级别。大清高官,不知凡几,多碌碌辈,其时或身世显赫,后世却籍籍无名。张集馨从中脱颖而出,众生爱拿他说事,其中有故。因防御太平军北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