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6年11月19日,蒋介石在官邸设晚宴款待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下同〉主席张君劢。面带倦容的张君劢,在杯盏之中向蒋介石交出民社党参加“制宪国大”的人员名单。蒋介石喜不自禁,命令立即交由各大报纸发表。此事在当时令中外关注,也在张君劢政治生命中涂下浓厚的阴影。  相似文献   

2.
1946年底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后,不顾中共与民盟的抵制,于1947年拉拢民社党与青年党两"友党"进行政府改组,组成多党联合执政。民、青两党试图利用此次机会积极参与政治。青年党要求甚多,民社党意见分歧。蒋介石面对政党杯葛,为迅速完成政府改组,被迫多方沟通,妥协退让。国民党虽完成了改组,并继续占据政府主体地位,却不得不分身处理复杂的政党关系。政府改组加剧了国民党内外政党纷争,政局更为不稳,国民党政府进一步走向虚弱。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民社党人追求和平民主,希望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宪政制度。为此,他们在参加制宪国大前后,积极促进国共和谈,努力阻止内战的爆发和进行。他们批评国民党坚持采用的《五五宪草》,是以贯彻孙中山提出的五院分权制度为名建立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他们所草拟的改良的宪法草案,吸收了各党派的意见,成为1946年底制宪国大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底稿,这是他们对中国宪政制度的极大贡献。在《中华民国宪法》中,作为人民代议机构的立法院权力较大,能代表人民对于掌握行政权的总统和行政院进行比较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与总统并立的国家权力机构,且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的权力基本上保持独立。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基本上是一部民主宪法,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日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6年制订的<中华民国宪法>采取内阁制,实权在行政院,总统虽位居元首,但只是"虚位".蒋介石追求实际权力,对"虚位"不感兴趣,曾拟退出竞选,推荐胡适参选总统,自己改任参谋总长或行政院长,从而改变政府形象,赢取美国好感,以利于争取美援.蒋的提议受到国民党高层的普遍反对,以增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办法扩大总统权力,蒋介石遂接受提名,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此举与美国政府的期望相反,国民党政权仍然是"独裁的政权",司徒雷登批评蒋介石"害了他自己,也害了国家".  相似文献   

5.
胡适在国共党争中选择了国民党,但他的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对他而言,这是一种“弊取其轻”的选择。他坚决反对共产党,对国民党,也曾有相当激烈的批评和冲突。为此,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曾作出决议要求严惩胡适,1931年“九一八”事变,使胡适认为亡国之祸已迫在眉睫,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到南京晋见蒋介石时,批评者变为建言者。1948年末,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蒋介石曾派人北上邀请胡适南下就任行政院院长一职,为胡婉拒。不久,蒋便派专机到北平将胡接去台湾。新近公开的胡适致蒋介石的一封信,为人们了解、研究胡适…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刚建立不久的时候,胡适派曾向国民党反动政府争取过人权,他们在「新月月刊」上发表了许多批评国民党的文章,甚至宣布国民党的政权为反动的政权。国民党当时对他们也不客气,胡适派的作者被逮捕,他们的书店被搜查、刊物被没收。因此,有人认为胡适派的「人权论」是反国民党的言论,这时胡适派是站在反国民党的立场上的。究竟胡适派「人权论」的实质何在呢?这个问题实有辨白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勇气     
胡适不满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却又不赞成暴力反对政府,仅希望一点一滴地改良政府、改善政治,这是胡适成为国民党诤友的重要思想根源。蒋介石对胡适的批评不仅容忍,而且是豁达大度的予以认可。  相似文献   

8.
卢荻 《百年潮》2003,(1):22-27
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集团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为了拉拢国民党及其军队的元老和前辈李济深先生(广西苍梧人,号任潮,时任国民党军事参议院院长、军委委员、中央委员),蒋介石三次电催李济深上庐山“议事”。李济深抱着力谏的想法上了庐山,向蒋介石力谏发动内战的利害。但蒋介石根本不听其忠告。李济深对蒋介石不再存在幻想,他奋笔写了一封长信给蒋,尖锐地批评他反和平、民主、团结建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与胡适的关系为学术界所乐道,甚至被赋予诸多象征意义.1949年国民党政权逃台后的蒋胡关系,既是大陆时代的延续,也有在台湾时空环境下新的特点.蒋介石在台湾时期日记的开放,为研究二人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资料.蒋介石与胡适均记载了他们交往的经过与彼此观感,但相异甚大,往往是"一个事件,各自表述".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胡适与在公开场合下对胡的"礼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背后的玄机,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就职的时候胡适先生做完演讲,蒋介石上台讲话,他说,胡适宣扬的五四精神,专门讲科学与民主,这两个当然很重要,可我觉得不够,还必须加上伦理……没想到胡适又上台发言,把蒋介石的话痛批了一顿  相似文献   

11.
雷震(1897--1979),字儆寰,浙江长兴人。青年时赴日本留学,并由张继、戴季陶介绍加入中华革命党,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政治学系。抗日战争时期获得蒋介石的信任和提拔,担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1946年出任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执行政党协商,并获选为制宪国大代表,目睹制宪经过。  相似文献   

12.
1947年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无视战场形势的逆转,强行召开了“全国国民代表大会”,准备实行宪政,颁布宪法,选举总统。为了粉饰太平和伪装“民主”,极力拉拢一些党外著名人士参政议政,借以掩盖其一党专政之实。为此,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北大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等都先后入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流学者胡适,自然也成了蒋介石延纳的对象,蒋介石频频许诺他国府委员、考试院长、行政院长以及总统候选人,胡适或拒绝,或犹豫,或欣然允诺,都在当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1947年1月15日,蒋介石请傅斯年吃饭。蒋介…  相似文献   

13.
于继增 《湖南文史》2009,(10):49-51
1946年,李公朴和闻一多在几天内相继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震惊了国内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事件。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是蒋介石政府推行独裁政策,纵容军统特务摧残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回望这一案件的发生和审理过程,其内幕仍然令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4.
于继增 《文史博览》2009,(10):49-51
1946年,李公朴和闻一多在几天内相继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震惊了国内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事件。这个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是蒋介石政府推行独裁政策,纵容军统特务摧残民主政治的必然结果。回望这一案件的发生和审理过程,其内幕仍然令人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5.
1946年10月11日,国民党军队强行侵占了张家口,蒋介石被这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公然撕毁政协协议,即于当天下午下令召开独裁的伪国民大会。11月15日至12月25日,伪“国大”在南京召开,名为“制宪国大”。后在1948年3月29日至5月1日,国民党又在南京召开了所谓“行宪国大”。这两次“国大”先后上演了种种丑剧,我时为会上警卫,作为此事的亲历者特作以下追记。  相似文献   

16.
1946年6—7月间,上海爆发反对宋子文财政措施的金融风潮,工厂罢工、商人罢市。蒋介石特派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赴沪指挥军警特宪,策划反共并对付“民主同盟”等中间力量,以图平息沪市。7月5日,陈立夫在沪致函正在庐山休养的蒋介石,报告情况及处置办法。陈布雷代表蒋介石亲笔复函陈立夫指示工作方针,函中同时亦暴露出陈布雷身体状况严重衰弱及其不能见谅于蒋介石之苦衷,并涉及国民党对外宣传工作,颇具研究价值。现特选刊如后,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1947年7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第6次国务会议通过蒋介石交议的《厉行全国总动员,以勘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同时颁布训令施行此案,这是国民党及其政府陷入全面危机、开始走向全面崩溃的标志.因为,自从1946年6  相似文献   

18.
“行宪国大”的纷争与召开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蒋介石为了欺骗人民,镇压革命,在南京召开了“国民大会”,通过了《中华民国宪法》,即所谓“制宪国大”。随后于1947年4月18日,又上演了“改组政府”的丑剧。接着,于1948年春,又召开了所谓“行宪国大”。蒋介石之所以要匆忙召开“国大”, 实施宪政”,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张厉生在选举前曾说得很清楚:“本党在此次选举中,必须争取选举之胜利,俾以民主方式,取得民主之信托,掌握政权,实行本党主义,贯彻本党之政纲政策。”1947年6月13日,成立了以张厉生为主席的“选举总事  相似文献   

19.
张澜(字表方),他长期从事民主运动,抗战期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被推选为主席。张澜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坚持团结抗战。抗战胜利后主张民主建国,反对独裁统治,反对内战。1946年下半年,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大举向解放区全面武装进攻,同时,片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拉笼各民主党派,孤立共产党。这时,张澜毅然带病离开四川,赴上海召开民盟二中全会,对国民党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了坚决斗争。特别是在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共联合民盟等民主党派,经过20多天的激烈斗争,最终就当时全国人民所普遍关心的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宪法草案、军事及和平建国纲领等5项大会议题同国民党达成了全面协议,为战后中国设计了一副走向“和平民主新阶段”的政治蓝图。当时,中共对此成果的取得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在其看来,“政协就是党派会议,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