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清一代的八旗制度是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根本课题之一。迄今为止,关于这一课题研究虽然硕果累累,其中亦不乏精典之作,但是其中关于牛录、固山(旗)的编建时间问题尚须进一步的深入,以求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关于牛录、固山的编建时间,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说法是努尔哈赤于辛丑年(1601)始编建牛录,以三百人为率,同时编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田固山。乙卯年(1615)再编四固山即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固山,至是合为八固山(旗)。这一说法几成定论,为人们所认同。当然,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或认为戊子年(1588)已有四固山,或认…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许多研究八旗制度的论文和专著,在讲述八旗的建旗史时,总认为早在一六○一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就曾创设黄、红、蓝、白四旗,直到一六一五年(万历四十三年)增设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合为八旗。可是一六○一年始建四旗的说  相似文献   

3.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时,每旗除和硕贝勒为一旗之主外,还设固山额真一名,为一旗最高管旗大臣。因山额真这一名称后改为固山昂邦,汉名为都统。八旗都统初为官名,后来也是一种组织机构。到目前为止,有关八旗都统的文章不多。本文试从八旗都统的组织情况,具体职能的叙述中,阐述八旗都统在清代的地位和作用。一从主旗贝勒到八旗都统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时,他本人既是两个旗的主旗贝勒,也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当时,八旗之间,如同八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主旗贝勒有自己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不相统属,权力很大,他们…  相似文献   

4.
八旗自叹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创立的,结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满族的社会组织制度,共存在了296年。这个以旗统人、以旗统兵为特点的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曾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1644年,清王朝摄政王多尔衮挥师入关,迁都北京,统一全国,那时的八旗军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骑射精锐。  相似文献   

5.
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组织的时间问题,据《满洲实录》记载,明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太祖削平各处,于是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五牛录立一甲喇额真,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左右立梅勒额真。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这一记载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是一致的,只是由于音译的关系,八旗官名有不同的写法罢了。后来清官修的《八旗通志》、《清朝文献通考》,以及魏源所著的《圣武记》等,均记载为明万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由于《实录》记载  相似文献   

6.
八旗索伦的编旗设佐早在其南迁内徙之前即已开始进行。八旗索伦旗佐组织的编设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清太宗崇德年间开始至清世宗雍正年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旗佐组织的编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有如下几种不同的情况:南迁之前索伦牛录的编设、顺治初年南迁之后布特哈八旗佐领的编设、黑龙江将军设镇后驻防八旗佐领的编设。清政府八旗索伦编旗设佐,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考虑清朝北部边疆防务的需要,以及八旗索伦精于骑射、骁勇善战的民族特点。清政府对八旗索伦大规模的编旗设佐、实行八旗制度,不仅对清朝巩固和稳定东北边疆并防范沙俄侵略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清代八旗索伦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在北京动物园的前身,一般人都知道是三贝子花园。报纸杂志上也有时简单地介绍过它的历史,有的说它前身叫作乐善园,有的说乐善园俗称三贝子花园。一九五四年新观察第十一期有一篇介绍说:"满清时,有一个叫固山贝子王室把它修成一座花园,名为乐善园,俗称山贝子花园"。事实是三贝子,非山贝子。因为"固山"是满州语,译成汉语就是"旗","旗"是军队单位的名称。根据史料"固  相似文献   

8.
旗地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是八旗制度的基础,分布于京畿和东北地区。它包括皇庄、王庄、官庄、八旗官兵的土地(即一般旗地)。一般旗地在旗地中的比重很大,具有代表性。搞清楚东北一般旗地所有制关系及其变化,对于研究清代入关前后的社会制度、八旗制度、八旗土地制度的性质及东北土地所有制关系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过去民间曾流行一句谚语:“不分满汉,但问民旗。”也就是说,清代社会主要由民人社会和旗人社会两部分组成。当然,如果细分起来,旗人社会有满蒙汉的差别,而民人社会就更复杂了。所谓旗人即入八旗之人,民人即未入旗之人。八旗与有清一代相始终,作为社会组织和典章制度,在清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对清王朝的建立、发展和  相似文献   

10.
甲申年(1644年)八旗人关,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近三百年之久。八旗人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八旗在清初多种势力角斗中控制了局势,实现了统一。其次八旗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力量。第三八旗人关打破了中原传统的“华夷之辨”思想定势。第四八旗成为多民族友好相处的典型。第五八旗中涌现出众多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第六八旗对其他民族化采取尊重态度,使各民族化得以传承。当然八旗制度也存在弊病,这是清代中叶以后八旗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甲申年(1644年)八旗入关,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近三百年之久。八旗人关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变化,首先八旗在清初多种势力角斗中控制了局势,实现了统一。其次八旗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基本力量。第三八旗打破了中原“华夷之防”思想。第四八旗成为多民族友好相处的典型。第五八旗中涌现出众多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第六八旗对其他民族化极以尊重态度,使各民族化得以传承。当然八旗制度也存在着弊病,这也是清代中叶以后八旗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南京素为东南重镇,顺治二年清兵攻占南京后为防止汉人造反,即创设江宁驻防旗营,并以镇辅二国公主其事。江宁驻防旗营的八旗官兵成为由皇城迁入南京的第一批旗民,此即南京旗民之最初由来。所谓"旗民",确切意义上来讲并非全是满人,考查八旗建制可知,八旗军除蒙古八旗之外  相似文献   

13.
在清史和满族史的研究中,考查努尔哈赤创制的八旗,自然究及它初期所由来的牛录制度。牛录是来源于明代女真族(满族前身)人的射猎组织。以后,牛录又有了军事、行政组织的职能。 努尔哈赤创制八旗,“牛录”是基层单位,五“牛录”立一“甲喇”,五“甲喇”立一“固山”,满洲八旗共八“固山”应该指出,八旗制度和金代猛安谋克制度是有一定因袭关系的。但以上需要弄清的问题,从金代女真族的猛安谋克制中却找不到因袭的痕迹。那么解决问题的钥匙在哪里呢?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谜团。弄清这个谜团,对我们认识满洲八旗制度和入关前满族社会的真实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初八旗内部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八旗内部的民族融合,经历了3个阶段:从1583年清太祖起兵到1635年清太宗改族称为满洲,是建州女真向满洲共同体的过渡,产生了新的民族意识;主要在清太宗时期,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作为八旗满洲之辅翼,使八旗在接受异民族中壮大;清军入关后,八旗成为中国社会的特殊集团,“旗”的整体意识与内部凝聚力都在增强,实现了旗内不同民族向满族的融合,形成新的满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清政府入关之后,为巩固已有的成果,在全国大部分地方设立驻防八旗。从驻防八旗在荆州的一系列活动,如修界城、建满城等可解清朝的旗民分治政策。旗民分治是满族统治者维护自身特权,保持本民族各种传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正满洲人统治中国,实施旗民分治两元体制,即以八旗制度统摄旗人,以省府州县制度管理民人。满洲人在崛起建国及征服全国过程中,掳掠大批汉人为奴,满语称包衣阿哈(简称包衣,即家奴)。在旗人中,汉人包衣占大多数。随着内务府建立,包衣被分别归入两个系统:上三旗包衣称"内务府属",为皇家私属,编为内务府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下五旗包衣称"王公府属",为各王公私属。内务府上三旗的  相似文献   

17.
八旗制度的创立是女真人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的一种按地域和血缘关系划分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军政合一、又是“出则备战,入则务农”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每一旗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各有旗主、大臣、军队、属民和土地财产等。为了深入了解八旗制度,有必要搞清楚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及清入关前后的八旗旗主人选问题,但是,史料所载多迷离扑朔,又众说纷云。本文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有识之士。 一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人的过程中,于“辛丑年(1601年)设黄、白、红、兰四旗,旗皆纯色”。  相似文献   

18.
顺康时期,清廷在京畿五百里实行大规模圈地,设立八旗庄园,同时把其他州县的土地作为补偿拨给被圈的民人,即"拨补"。拨补地虽然不属于旗地,但其产生与旗地政策直接相关,拨补时间、拨补区域均随八旗圈地的进展而定。拨补地位于旗地外围,以北京城为基点逐层向直隶南部地区推进,分布于直隶8府、2直隶州所属67个州县境内,以及包括宣府镇在内的卫所系统诸地。直隶南部州县虽然没有旗圈地,却依然通过拨补地的实行间接受到八旗制度影响。文章围绕拨补地形成、分布与八旗圈占旗地的紧密联系,思考八旗制度对直隶的非八旗人群、非八旗区域的辐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论皇太极时期的旗地政策赵令志努尔哈赤子天命六年(1621年)进人辽沈地区后,很快实行“计了授田”,将部分新占领的土地分配给八旗将士,以此来解决八旗官兵的生计,首创为八旗分配旗地之制,从此旗地便成了八旗将士的重要经济保障.其后世之继承者,在执行旗地政...  相似文献   

20.
清朝皇宫的女性以宫女居多。当时清政府规定:"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也就是说每三年一次八旗选的是秀女,主要为妃嫔、贵人等,有的也为宗室子弟选福晋;每年一次内务府属旗选的,官书也称秀女,实际是使女(后来也称宫女),她们主要从事服侍、洒扫、杂役等粗活。据《宫女谈往录》记载:女孩子长到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