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中的"越…越…"结构总体上可分为小句内的和小句间的两种。在对此结构进行英译时,可根据不同分类,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有选择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新石器时期越地的考古成果和全新世以来的全球海侵环境变化,认真研究良渚时期越人迁徙后的山居环境,剖析古代越地农业生产水平和侯鸟越冬牺息要求,实地调查早期杭州湾南岸诸河流淡水潮汐的流向和江心沙洲的土质特性,结合浙中北地区有关舜禹遗址、祖庙分布,推断越地"鸟田"实为杭州湾南岸江河中、上游地区的"江滩地"。  相似文献   

3.
越史三论     
文化是人们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探讨文化离不开历史.越文化是越史的精粹,研究越文化必须了解越史.离开越史,就很难认清越文化的面貌和性质.由于文献不足,关于越史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至今仍处于扑朔迷离状态.加强越史研究不仅是先秦史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也是越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限于条件,目前探讨越史的发展过程,还只能从点开始.本文试图谈三个问题:(一)原始社会之后越史为什么会出现停滞状态?(二)春秋末年,勾践为什么勃然而兴?(三)勾践灭吴之后,越国为什么寂然而亡?  相似文献   

4.
任会斌 《南方文物》2014,(4):117-120
<正>越于战国初徙都琅琊(或作琅邪、瑯邪、瑯琊)之举,先秦著作多无涉,但至《竹书纪年》、《吴越春秋》1、《越绝书》2、《汉书》3、《后汉书》4、《水经注》5、《山海经》6等却均有述及。清人顾栋高尽管以为"《吴越春秋》与《越绝书》所书,皆怪诞不足信",但却指出"当从《吴越春秋》、《越绝》诸书",以"越徙琅琊为是"7。此事今天在学界虽然尚有部分争议,但就其迁都之事,可以说已基本成为定论,大都肯定这次徙都的事实,恰如蒙文通先生所言:"诸书所载勾践及其以后越事论之,亦必都  相似文献   

5.
研究发现,低智商的人容易死于意外,智商越低,"死于非命"的机会就越大世界上最愚蠢的死法是什么?你一定要看看达尔文奖得主们的表现:他们通过愚蠢到家的死法"让自己愚蠢的基因不再自由地传播出去"。例如去年,一位美国牧师乘坐氢气球环游世界,却对自己携带  相似文献   

6.
叶永新 《文博》2008,(3):34-37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墓主赵胡说有两个重要的文献证据,即<史记·南越列传>所载赵佗"至建元四年卒.佗孙胡为南越王"和南越国"五世九十三岁而国亡".但对此有不同意见.通过对有关史料记载作深入的分析和验证,可知"至建元四年卒"的记载无误,建元四年确系赵佗卒年;南越国"五世"确系指有五主,即赵佗、赵胡、赵婴齐、赵兴和赵建德.象岗南越王墓墓主赵眛即为赵胡的结论可进一步肯定.  相似文献   

7.
之所以拿这样一个题目作文章,主要是因为,我省二轮修志工作中存在着将志稿的时间下限越拉越后的现象或问题,并且这种现象或问题还不是个别的。而这种现象或问题的存在,势必严重地影响二轮志书的质量,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此,仅举一个实际的案例以供思考与讨论:某单位于2010年间正式发文称,二轮修志时间下限为2010年。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有个■字,字形象钺.自罗振玉始各家均释作戉,训作钺.戉与越通,范文澜先生疑其为越国.彭适凡先生进一步认为卜辞所见的■就是江南创造了几何印纹陶的越族,因此他认为华夏族和越族在商代已有频繁的接触和交往了.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辽五国部各方国地望乃千古之谜。以往,诸家多从满语求译五国国名,探寻其地望,数十年收效甚微。今尝试用赫哲语破解越里吉国名,得其译名为"上江"国,再结合其他史料佐证,认为越里吉国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松花江沿岸。其国都邑所在,即后世金代之五国头城。  相似文献   

10.
无锡鸿山越墓是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陵的贵族墓葬,墓葬年代为越国最强盛的越王勾践时期。该墓葬出土了青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等随葬器物千余件,其数量之多,器类之全,为江浙一带越国贵族墓葬之最。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玉料精良,造型奇巧,工艺细腻,纹饰繁缛,神采灵逸,寓意奇幻,显示出超然的个性。鸿山玉器是"工"与"艺"的完美结合,是"形"与"意"的完美结合,鸿山越墓出土的玉器有龙纹玉覆面、蛇凤纹玉带钩、龙凤首玉璜、双龙首玉璜、龙首玉璜、螭凤纹璧形玉佩、出廓龙纹璧形玉佩、双龙管形玉佩、兽面纹形玉佩、凤鸟形玉佩、盘蛇神兽纹玉管、云纹削形玉佩等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玉器中独领风骚。鸿山越玉精美、流畅、灵逸、奇幻,不仅有着繁缛细密的局部纹饰,还有着流畅不滞、纤若毫发的"微雕"工艺。  相似文献   

11.
越窑瓷器与越风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越窑瓷器与风俗的诸多关系 ,如越瓷尚青、敬鸟爱鸟、祭祀祈祷、尚五风习、喜狮、羊、鸡、蛙之风俗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正>《越绝书》是一部记载古代吴、越史地为主的地方史志。关于该书的作者说法一直较多,难以定论。然考其文字,却可以发现许多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前人也多指出"作者盖传《公羊》家学",或说"作者笃信《公羊》","宗《公羊》家言"(乐祖谋点校:《越绝书·越绝书序跋辑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18、122、121页)。通过对《越绝书》文字的梳理,《越绝书》中与公羊学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外传本事》《吴内传》《德序外传记》《篇叙外传记》等篇中。本文试对  相似文献   

13.
越式鼎溯源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西周中期至西汉初期墓葬中常可见到一种形制独特的铜鼎,其形制因时代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差别可被分成若干型式(图一) 但各种型式的铜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三足细瘦外撇。该鼎分布面与南方几何印纹陶的分布面大体重合,这一区域正是先秦西汉学者所说的百越杂处之地,因此这类铜鼎被称作“越式鼎”。 越式鼎无疑是越人特有的器种.对其类型学研究也已非常深刻,本来所要探索的是它的渊源。 越式鼎出现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的时间都在春秋以后,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早至西周中期。所以越式鼎的源头应到长江下游地  相似文献   

14.
越为音译说     
陈鸿钧 《广东史志》2001,(1):48-49,59
越,泛称我国古代东南沿海及岭南地区之民族。《吕览·恃君》称为“百越”,高诱注曰“越有百种”,说明其分布广泛,族属庞多,是由诸多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部落发展起来的大族群。关于越人的称谓问题,即越人何以名“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则认为越是“夏人苗裔”,句践是禹后夏王少康庶子无余后代,在夏时遍布于黄河流域,是夏的方国。“越即夏,一音之转,大越即大夏”,①“越族为夏民族的演称”②。进而指明越族是夏朝灭亡后夏族向南迁徙之  相似文献   

15.
陆林 《文献》2002,(2):180-183
198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排印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序编本《越中杂识》,底本是一部仅以"抄本"形式存世的孤本方志,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向不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16.
越族源流研究之一——论越族的起源、越方和越裳氏金岳(辽宁省考古学会)越族研究是古民族问题研究中较复杂的课题,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越族的历史文化和起源。春秋时史伯提出“芈姓夔越”说;战国时墨子主张“越王翳亏出自有遽”说;汉代的司马迁认为“越王勾践其...  相似文献   

17.
入越接受日军投降,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唯一的一次跨国界受降。在这次受降活动中,中法两国在"越南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越北接收区是战时盟国之间矛盾演化的产物;越北接收显著不同于国内15个接收区的地方是未进行行政接收,同时也因此而有别于其他盟国对法西斯国家军队投降的接收。越北接收所引发的矛盾,既有国内矛盾,又有更为复杂的中、法、越之间的国际矛盾;由矛盾所产生的影响,就国内而言,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入越接收中丢失了滇军军心,是为国共内战中滇军纷纷反戈的根源;从国际方面来说,法国因中国军队极力阻止并延缓了其重返越北的步伐而生怨恨,越南也因《中法协定》的签订而认为中国"出卖"了它。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吴、越,善铸青铜剑,其质量之精湛,可以"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①,以致《周礼·考工记》神话为"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归功于地气造化。吴越青铜剑之所以名贵,除了选用原材料之精,所谓"吴、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②外,主要是当时吴越地区的冶铸技术,远远超过中原诸国,还有许多铸剑名师,如欧冶子和干将、莫邪夫妇等,其传奇式的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之际,在我国南方有楚人之兴在前,吴、越继起在后,而均成霸业.此一时期三国之都亦是楚都郢城营建在前,吴都吴城、越都越城修筑在后,而均出自于楚人之手,其相互间在形制等方面颇多相同或相近之处,应当说是楚人的营筑都城思想的体现,由此可见周代楚文化影响之所及.本文拟就此一问题予以论述,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