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丧葬用具是汉代髹漆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樟棺,洞朱,云气画。公,特进樟棺黑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1)。这里棺上髹漆,也视等级不同而分为三等,即洞朱云气画,黑漆、坎侯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朱地彩绘棺(图1),就是洞朱云气画。棺长2.3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其绘画内容非常丰富,绘画技巧极其高超,是我国漆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但自1972年出土以来,还没有人对它作过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对此棺的绘画结构、纹饰、设色和线描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正>漆棺画(见图1),北魏时期,1981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县西郊乡雷祖庙村一座夫妻合葬墓中,现藏宁夏固原博物馆。漆画绘制于男性棺具之上,棺具形制为前高宽、后低窄。盖为两面坡式,交角约有140度,前端呈圭形,前宽后窄。棺长180厘米,宽87厘米-105厘米。漆棺盖板、前档及左右侧板大部分漆画尚存,清晰可见,精美无比,乃北朝画迹的重大发现,也是同期高水平的绘画作品。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棺盖画面(见图2):边缘画有宽约7.5厘米的忍冬纹饰带,正中从顶端而下直通棺尾画  相似文献   

3.
河南汝州阎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学术界一直将其绘画内容视作上古时期的图腾画。笔者研究认为,这幅彩陶画与传统意义上的图腾画在性质上有较大区别,经比较研究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彩陶绘画可以发现,这幅史前鹳鱼石斧图,应该归入巫画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吐蕃时期的资料从文献载体上大致可分为碑文、写本、简牍等文献,资料大致分两类,出土于吐蕃本土即传统的卫藏地区的文献、和出土于吐蕃控制的敦煌、新疆、米兰等西域的写本和简牍。相对而言,由于写本数量比较庞大、篇幅长、内容复杂,所以笔者就把敦煌藏文文献这一部分给刨除去了,所依据的资料是吐蕃时期的碑文文献和简牍文献,通过分析和比较出现于这两类文献中的官职名称,来看吐蕃王朝在吐蕃本土和吐蕃在向东扩张领土的过程中新控制的地区实行的职官制度的区别,笔者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两类文献,来看吐蕃实行的官职体系,笔者认为没有被碑文记载的一些官职体系对我们研究和认识作为吐蕃时期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西夏木板画     
1977年以来甘肃省武威上县西郊林场发现了几座西夏墓葬,出土了一批重要的西夏文物。其中葬于西夏天庆七年(公元1200年)的二号墓出土了二十九块木板画。1-7,封三1-5),三号墓清理出二块木板画,(图8、9),更为珍贵,是西夏绘画艺术的珍品,是研究西夏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在西夏考古工作中尚属罕见。  相似文献   

6.
正羊胛骨作为藏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播工具和书写材料,在吐蕃时期,用羊胛骨占卜吉凶的书写文本已非常成熟,行文于吐蕃时期的敦煌出土法藏PT1047号《吐蕃羊骨卜辞》和英藏ITJ763号《羊胛骨卜》古藏文写本是一篇成系统的羊胛骨占卜文书,具有吐蕃官方已经规范化的卜辞公文特征。诸如此类书写有古藏文的羊胛骨,在新疆若羌以及青海省乌兰县等  相似文献   

7.
1977年6-10月间,武威地区考古工作者在武威西郊林 场(今西郊公园)发掘西夏天庆年间墓葬两座;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两座墓葬中,除随葬有数量较多的瓷器和木器外,还意外地发现了25幅彩绘看不 同人物和动物图案的木板画。其中,有一幅以我国古时候传 说的尤为题材的双龙首蛇体画更加引人注目。这幅画构图 奇特,寓意生动,表现出相当高的绘画艺术水平。 这幅彩绘木板画。出土于二号墓(编号为M2),发掘时 与其他文物一起被放置于墓门内的两侧。画绘在一块长9.5 厘斜宽中S座米的长方形柏木板上滴…  相似文献   

8.
据初步调查,柴达木盆地古代墓葬群的分布范围是以都兰为中心,北至海西州乌兰、德令哈,南至盆地以外的果洛州玛多和玉树州称多一带,数量众多,绵延数百公里。自198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在都兰县热水乡偕微[1]草原暨热水河流域进行考古工作,1985年在热水河北岸发掘了2座吐蕃时期墓葬。1999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热水河南岸发掘了4座吐蕃时期墓葬,"这被称为是都兰地区吐蕃墓葬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2],2005年出版的《都兰吐蕃墓》全面报道了这4座墓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1983年在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王赵墓葬,是岭南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彩绘石室墓。该墓未被盗扰,出土1000余件(套)文物。其中,具有人物形象的器物共13件,分布在东耳室1件、西耳室4件、主棺室  相似文献   

10.
仝涛 《考古》2012,(11):76-88,1
青海郭里木乡的三具彩绘棺椁所绘内容表现了吐蕃贵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尤其是丧礼场景可与敦煌古藏文写卷的相关内容相对应,为研究吐蕃时期的丧葬制度补充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结合汉藏文献资料可揭示棺板丧礼图的灵帐哭丧、骑射祭祀、迎宾献马以及丧讫宴饮等图像的内容及其蕴含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11.
1995年,甘肃省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发掘了五座西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批彩绘砖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省考古所编撰、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一书已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其中绘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四神的占了很大比例。  相似文献   

12.
正界首古墓群位于兴安县城北约1 5公里的界首镇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墓群在20世纪60年代调查发现时一般都有1~2米高的封土堆,现大部分已被夷平。1983年,广西文物工作队和兴安县文物管理所曾对古墓群内的7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汉晋时期的遗物[1]。2004年7月,兴安县界首镇骨伤医院在镇政府西北部(墓群北部)建新楼时发现一座古墓葬(图一)。兴安县博物馆闻讯后即组织本馆的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3.
正吐蕃使用印章在汉、藏文献及金石材料中早有零星记载,但真正引起学界注意则是因为敦煌古藏文卷子上发现的印记[1]。但限于材料和研究视角,目前学界对吐蕃印章的研究还局限于功用和传世印章的考察~([2]),对吐蕃印章的类型、特点及渊源等问题认识不足。鉴于此,本文拟从文物考古的角度对目前已明确的吐蕃印章和印痕进行分析,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材料就吐蕃印章进行初步研究。一吐蕃印章文物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前言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大同)到迁都洛阳近一个世纪,大同一直是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也是鲜卑草原民族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交流的大熔炉.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他们继承吸收、融汇创新,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惜于此时期的绘画作品保存极少,仅从史料考究难辨明,而考古发掘添补了这些缺憾.建国以来,大同地区发掘北魏墓葬近800座,但发现图像资料的相对不是很多.目前发现的北魏墓葬中有壁画的二座:迎宾大道北魏16号墓,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彩绘石椁的二座:智家堡砂场北魏石椁壁画墓,雁北师院北魏宋绍祖墓.出土彩棺(或漆棺)的葬墓有九座:湖东北魏1号墓,二电厂北魏墓群37号墓,大同南郊北魏墓群M185、M299、M253,安留庄北魏墓群漆棺画,智家堡砂场北魏彩棺画墓,迎宾大道北魏M16、M90,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本文拟就以上材料择其要者,来探讨北魏平城时期的墓葬绘画的流行趋势,并从美术技法的角度加以分析,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祈方家斧正.  相似文献   

15.
山东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了数量巨大,种类齐全陶质彩绘文物,尤其是陶马和陶俑上的彩绘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绘画工艺精湛,非常罕见。为了研究汉代彩绘及其制陶工艺等信息,本研究使用拉曼光谱(RS)、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偏光显微镜(PLM)、体式显微镜(OM)、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热膨胀仪等分析方法,对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质彩绘文物制作工艺是就地取土,与水混合塑型,在900~1000℃烧制陶胎。其彩绘所使用的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白色为方解石(CaCO3)、红色为赭石(Fe2O3)和朱砂(HgS)、黑色为炭黑(C)、紫色为人造汉紫(BaCuSi2O6),采用胶料调和颜料调涂刷绘制而成。这批文物的制作工艺属于典型的秦汉时期彩绘陶器的制作方法。研究成果可为相关文物的保护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泸州市先后发现800余座崖墓,并对部分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铜器和石器;葬具有独木棺、石棺、崖棺、砖石棺、陶棺等.石棺上丰富的石刻绘画题材,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90年4月19日,蒲江县朝阳乡发现一具古代巴蜀时期的船棺,出土一批文物。蒲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闻讯前往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导如下: 船棺出土地点,在蒲江县城西南18公里的朝阳乡窑埂村大王井。朝阳乡乡政府四合院中的养鱼塘塘底。〔图一〕农民挖塘底乌木挖出。船棺距地表2米,已暴露部份长5米,宽1.2米。为一整段楠木,挖去中间部份树心而成。船棺内径0.7米,底厚0.25米,通高0.55米。船棺的大头向东方。  相似文献   

18.
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所开凿的洞窟中,榆林25窟是相对较特殊的一个,窟内南北两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与弥勒经变延续了盛唐洞窟中经变画的构图、风格,而正壁残存的一佛八菩萨图在造像样式上与窟内其他图像则有一定的差别。从正壁残存的主尊、菩萨名号题记中可以发现,唐代不空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能够与之相对应,但是该经对八大菩萨身形的描述与榆林25窟的图像有一定差别。此图像与藏经洞中的部分绢画具有类似的风格特征,其中一部分有藏文题记,表明它们与居住在敦煌的吐蕃信众有密切的关系,而藏经洞中发现的藏文抄写的《八大菩萨曼拏罗经》可以证明此地的吐蕃信众确实信奉这一经典。一佛八菩萨的图像在吐蕃本土拉萨及青海地区屡有发现,其中西藏昌都与青海玉树的两处摩崖石刻由高僧益西央开凿,年代均在九世纪初,这些遗迹说明一佛八菩萨图像在吐蕃本土的流传情况。在这几处图像与榆林25窟的一佛八菩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吐蕃流行的八大菩萨图样并不十分固定,但其构图和风格是基本接近的,而榆林25窟所采用的图像可能来源于吐蕃地区。  相似文献   

19.
继南京发现太平天国壁画后,在宜兴太平天国辅王府又发现珍贵的壁画遗迹(图一)。经南京博物院、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故宫博物院多次考察鉴定,在壁画中发现有人物,这是在以往太平天国壁画中很少见到的,对于研究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绘画艺术和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绘画的遗迹有彩绘和壁画两种。在辅王府大门背后的四扇屏门上,绘"鲤鱼跳龙门"(图二)。屏门每扇长248、宽74厘米,  相似文献   

20.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绸文物的清洗与加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329件丝绸文物,包括衣物、匹料、丝线、星宿图、绣花荷包等;品种有罗、绫、纱、绉和绢;除素色外,有提花、印花与彩绘。这批丝绸不仅形象再现了墓主生前的生活习性.并且体现了南宋时期的丝绸品种、丝织工艺、纹饰纹样、印染技法及服饰特色,为人们研究南宋时期的丝织、染色、图案、纹样、刺绣等提供了大量实证。这批南宋丝绸文物数量大,品种多,花色全,有关人员在其出上后立即采取常用的方法对之进行初步清洗加固处理,但效果甚微。由于深埋地下,长期浸泡于棺液之中,随葬品不同程度地受到无机盐,松香、血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