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商业暗语是古代商贾在行帮内部通用的商业隐语,又称行业秘密语、"暗码"、"贩白"、"切口"、"哨语"等。民国《同安县志》载:"暗语、贩语,即一种谜语,亦云贩白,商贾用之,外人不晓也。"古代民间商品交易中,许多行帮为了商业信息保密,保护行业竞争力,或因行帮禁忌、避讳,不直接说出商品交易价钱数目,而是拐弯抹角用另外的词语或方法替代。时代、地域、行业不同,替代方法也千  相似文献   

2.
张家山汉简和岳麓秦简均见"巴县盐"记载,此前的解释或不全或不确。"巴县盐"是指巴郡的"县盐",即秦政府在巴郡产盐县设置的盐官。"巴县盐"具体很可能指的是巴郡的朐忍、临江、涪陵三县盐官。"输巴县盐"则是指将已定罪的刑徒和六国贵族送到设置在巴郡产盐县的盐官工场里罚作劳役。"输巴县盐"在秦代属于"难亡所苦作",不仅解决了巴郡盐官的劳动力问题,也是严惩和控制罪犯和六国反秦贵族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青帮是由信仰罗教的水手行帮发展起来的,还是由一般水手行帮直接演变而来的?它是不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早期青帮的源流、罗教与水手行帮的关系、早期青帮的斗争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清代地方档案中的命案为我们研究司法档案虚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来源。《巴县档案》命案显示,司法档案文书存在"真实"与"虚构"并存的复杂面相。司法档案存在"虚构"的问题在《巴县档案》"曹宗志自缢案"中展示得十分突出,从堂讯叙供到"通详""招详",直至四川总督的案情描述均有着程度不等的差异。而在"任四烧伤身死案"中均未发现"虚构"的存在。通过对"曹宗志自缢案"的解读发现,县衙上呈的"通详"文书认定的案情与县衙堂讯叙供及结状的差异是档案虚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从《巴县档案》命案可知,在借助清代司法档案进行学术研究时,必须将通详与县衙堂讯叙供、结状等文书进行比较,方可避免档案虚构给学术研究带来的误导。  相似文献   

5.
会馆是各产业行帮的信息窗口,以及行帮集会、社交、寄居的场所,还是同乡商人在外埠的势力基地。会馆中人们的交往,能够联络乡里感情,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播,于是桂北会馆里搭建戏台以娱人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会馆中的相关记载,成为广西戏曲研究的珍稀史料。桂北会馆碑刻凸现了当时当地戏曲生态:一是反映出戏台是会馆构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展现了会馆戏台演戏历来受到欢迎,曾在民众中引起轰动效应的情形;三是记录了会馆的戏曲演出是普遍存在并持续不断的。  相似文献   

6.
抗战爆发后,工矿内迁至四川时,觅定在重庆巴县李家沱附近设立工业区。本组史料即是工矿调整委员会与重庆疏建委员会、巴县县政府等处关于李家沱工业区建设相关内容的来往文书。  相似文献   

7.
四川巴县(今为重庆市巴南区),是古巴国之都,川东水陆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发达,人文鼎盛,历来是郡州府附廓和近郊大县。巴县建置悠久,秦灭巴国,置江州县,即巴县前身。巴县志始修于清,至民国凡三修:一为清乾隆年知县王尔鉴主修(简称王志);一为同治年修,因失之过简,刻成旋废,另拟草本,习称同治未刊稿;一为民国时向楚等所纂(简称向志)。加上此次新编《巴县志》(简称新志),共为四修。向志是民国时期的名志,新志获四川省地方志一等奖,二志在新旧志书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二志编修年代、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一) 1926年,我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农村。青少年时代,正是国家遭受外来侵略的动乱年月,先后辗转于湖北的稀水、武昌、宜昌和四川的江北、巴县、江津等地求学。曾几度辍学,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在四川巴县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中毕业,随后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8年6月毕业。  相似文献   

9.
李华飞传     
冉庄 《巴蜀史志》2010,(3):51-52
李华飞(1914—1998),享年84岁。生于重庆巴县木洞镇尾的三窍湾。曾任重庆巴县师范学校副校长、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副组长、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组长、四川省曲艺队队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伴随着景德镇民窑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流民涌入景德镇,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发展。流民不仅为景德镇"大都会"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促进了城市社会管理的转变和行帮制度的形成。流民的活动是我们全面认识明清景德镇社会变迁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Self-Citation in Archaeology: Age, Gender, Prestige, and the Self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itation analyses in archaeology have detected prestige tactics, shifts in research agendas, and patterns of gender differenti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lf-citation in archaeolog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rates of self-citation. Self-citation rates in archaeology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 but are average for a social science with interdisciplinary ties to the physical sciences. Self-citation correlates weakly with the gender of the citing author and the geographic and thematic focus of research, but correlates strongly with the age of the author. Additional analyses reveal partial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self-citation as a prestige tactic.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citations to writers close to the author (mentors, friend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