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农村“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的历程何成学新中国建立后的广西,农村“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经历了萌芽、有益尝试、普及推广三个阶段。其中萌芽和有益的尝试在全国均是最早和较为典型的省区之一;但其普及推广在全国则居后。因此,研究这一特殊现象是很有意义的。本...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改革已40年,忆起改革开放初期参加包产到户调查,仍觉回味无穷。安徽掀起包产到户热潮时,江苏天天大广播:"不许包产到户妖风刮到江苏来。"其时江苏省委在派人暗中调查。首批是省农委处长朱培才等一行去泗洪。他们见到大包干的农户丰收,"大包干,最简单,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俺自己的"。回省汇报,概括起来是四个字:"平安无事"。但人民日报又发了社论《不准  相似文献   

3.
张凤翱 《百年潮》2018,(代初)
正包产到户最初是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生产责任制,采取包产到组、田间管理包到户的形式,有利于增强农民对集体生产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除,再加上"包产到户"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大战略,不适应已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央全力推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从邓小平到习近平,对安徽肥西的"包产到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之地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而肥西的"包产到户"又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具体怎么开始的呢?2018年6月至9月,我们先后三次深入当年农村改革的第一线,走村入户,与亲历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在激情改革、思想碰  相似文献   

5.
导读     
正在安徽肥西县,有这么一群"大胆"的农民,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早在1976年,就开始了"包产到户"的第一次生动实践;以基层党组织的名义直接发起"分田到户",播下了农村改革的第一颗火种。面对他们的探索创新,万里高兴地称赞:"你们搞得不错!"邓小平更是直接给以肯定。是什么促使他们迈出了这勇敢的第一步?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样的特殊时刻,让我们一起倾听那来自"包产到户"发源地的讲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合法地位缺失的多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及相应的重大决策对社会的发展变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产到户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兴起,但最终都沉寂下去。究其原因,从理论角度分析,包产到户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相应的支撑;从经济角度分析,包产到户“有悖”于国家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从领导决策因素分析,包产到户没能取得全党特别是最高决策者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1977年4月,组织上派我到甘肃陇西任县委书记,让我有幸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陇西实行包产到户的艰辛历程.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年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时群众的积极拥护、各种思想的激烈交锋、基层干部顶住压力支持改革的画面依然清晰如昨.  相似文献   

8.
包产到户:来自农民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产到户初创农民对合作化的“反抗”,最早是“闹社退社”。大约在1956~1957年,曾有过一个退社风潮,随后被压了下去。那以后农民就转而使用“包产到户”的办法。农民“闹社退社”是想从农业社中退出来,也可以说是“反对”集体所有制;“包产到户”则是在集体经济之内给体制一些“修改”。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1962年7月,张闻天在酝酿、写作“集市贸易意见书”的同时,还思考了有关“包产到户”的问题。在经济困难时期,安徽、福建等地农村干部群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渡过难关,保存生命,自发地实行“包产到户”,搞“责任田”。怎样看待“包产到户”,引起党内重大争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看法成为主流。采取了纠正、强扭的办法,但纠正了一个时期,农民不满的很多,部分地区“包产到户”继续发展,“责任田”反而扩大了。  相似文献   

10.
霍泛同志曾任广西区党委常委、秘书长兼农村工作部部长和区党委候补书记,1980年调山西工作,历任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8年离休。他以亲身经历回忆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陶铸同志有关广西工作的思考、指示和决策,包括对龙胜农民包产到户的大胆支持,对绿化各地荒山的具体指导,对右江地区脱贫的实际举措,特别是从全局发展和加强广西建设出发而主持做出的将钦州地区及北海市划回广西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的起点,仔细研究这段历史,无论是对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安徽日报》资深记者,汪言海站在改革的风口浪尖,曾多次深入肥西县山南公社调查,撰写内参披露真实情况,关于肥西县包产到户第二次调查的回忆,以记者的笔触为我们再现安徽人民敢为天下先的非凡气魄。  相似文献   

12.
许人俊 《百年潮》2002,(2):20-28
1972年秋,农村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曾被错误批判为“小脚女人”和“刮包产到户单干风”的邓子恢,在历经坎坷后,终于在76岁高龄时一病不起,长期躺在北京医院里与死神周旋。一些老战友和老部下,闻讯后纷纷赶往医院看望这位德高望重、屡受冤屈的老人。老人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时思维清晰,常和战友们畅谈往事,其中触及最多的话题是30年代的红军生活和60年代的包产到户。他怎么也忘不了包产到户,总要强忍病痛向人们陈述自己保荐包产到户没有错,并顽强地预言包产到户迟早会实  相似文献   

13.
初回农委工作,有同志好言相劝,要杜润生紧跟党中央,接受邓子恢的教训,不要搞包产到户。但另外一些同志则说,包产到户势在必行,只是个时间问题。这让杜润生坚信,这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争议所在  相似文献   

14.
广西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1959年10月,举办了广西近百年革命史陈列.这个陈列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鼓足干劲完成的.陈列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大部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部分里,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后广西社会状况和反抗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史实,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到中日战争时期广西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戊戍变法到义和团运动时期广西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在广西的活动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里,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15.
史云  李新 《文史月刊》2003,(7):24-32
1998年7月,浙江省永嘉县试行包产到户改革42周年纪念会和学术研讨会即将举行,北京、上海及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学者和记者都来到了永嘉,全县上下笼罩在一种少有的欢乐气氛中。而在此时,本该成为会议的主角、“包产到户”的首创者、捍卫农民利益的英勇斗士李云河,却因凶残的癌症于7月7日被夺去了生命,再也不能出席会议了,终年仅有68岁。专程赶到浙江参加会议的原中顾委委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十分沉痛地说:“我本想在这里会见李云河同志,谁知竟不能如愿……我对这位包产到户先驱者逝世表示惋惜和哀悼!”作为全国著名的农…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包产到户”,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因为那里是中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并为农村改革拉开了序幕。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四川省偏远山区小县的芦山县,就有一个当年才18岁的小青年主张“包产到户”、屡屡上书毛主席而被错误打成“右派”和“反革命”后,两次以死捍卫真理,在牛棚里一蹲就是20多年。如此坎坷的人生苦旅,爱情之路自然也不平坦。在2001年的元旦前夕,笔专程赴四川省芦山县采写到了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自光绪末年"法光"通过贸易的途径流人广西,在广西境内流通表现出行用地域广泛、持续时间长久,且价格较同期的其他外国银元及本国货币要高等特点.而作为法国对广西进行金融侵略的工具,"法光"在广西省内外贸易中所起的作用与地位均十分重要,对近代广西金融秩序、人民经济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与广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中国百年巨变的三位伟人之一,他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他亲自策划和领导了发生在广西边境的三次武装起义;他制定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最早提出了建设钦州港、开辟西南出海通道的设想;他发动"援桂讨陆"战争,推翻了旧桂系军阀在广西的统治;他曾出巡广西、驻节桂林达半年,为整军北伐作准备.缅怀孙中山在广西的革命活动和业绩,更坚定了我们统一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1998年盛夏,杜润生、朱厚泽等一批党史和农村问题专家,来到浙江省永嘉县,对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发生在这里的“包产到户”试验,进行考察、研讨,最后形成一个共识:1956年春,在永嘉县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包产到户”试验,是全国农村最早发生,并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实行,取得明显成效、产生巨大影响的一次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20.
周曰礼  吴象 《纵横》2008,(8):31-3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既而做出"借地度荒"、"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决策,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用了"惊心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