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狂人     
劲跃 《文史月刊》2011,(12):13-13
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注意,是“之一”,而不是“之首”。“初唐四杰”是如何排名的呢?“王杨卢骆”。王勃才是“初唐四杰”之冠。杨炯心里很是不爽,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放言:“我为排在卢照邻的前边感到惭愧,而为排在王勃后面感到耻辱。”很多人都知道王勃,而未必听说过杨炯。杨炯纵然再有诗才,也绝对比不上王勃的。  相似文献   

2.
杨炯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华州华阴人。杨炯伯父祖杨虔威,唐武德时官右卫将军。杨炯幼聪敏,博学善属文,十岁举神童,待诏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登科,授校书郎。永淳元年(682),官皇太子李显詹事,充崇文馆学士。垂拱元年(685),出任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  相似文献   

3.
《文献》2010,(2)
<正>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年少即名满天下,他与王勃等人一起,弃齐梁之靡丽,倡汉魏之清音,为盛唐诗歌的迅速崛起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杨炯的别集自宋而下亡佚大半,至明乃仅有诗一卷,童珮、张燮分别根据旧本而重辑,成十卷本、十三卷本,前者流布广泛,中华书局于1980年即据《四部丛  相似文献   

4.
杨炯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据新旧《唐书》等历史文献记载,杨炯是终于“盈川令”①。但对“盈川”具体所在看法不一,《唐才子传》云卒于“婺州盈川”②,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和《辞源》则认为在今四川筠莲县境③。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代确有两个“盈川”;一在衢州,“如意元年分龙丘县置,元和七年省入信安”;一在黔州,“先天元年改(盈隆县)为盈川”,“天宝元年改为洋水”④。那么,杨炯之所任“盈川令”的“盈川”到底在哪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一、根据杨炯的生卒年份结合两个“盈川”的设置年限来确定;二、根据当时人的…  相似文献   

5.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曾享誉诗坛,并与其他"三杰"一起为后人称颂。传世杨炯作品本已不多,古写本更属罕见。近年,我们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杨炯的《浑天赋》残卷(图一)。原卷编号S.5777,藏英国图书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曾拟题为《天象讚》。1992年夏,宋家钰先生等在编辑《英藏敦煌文献》时,对此卷的定名提出疑问。因我曾在敦煌天文历法文献方面用过一些力气,几位先生希望我能提供意见。遵先生们之清命,  相似文献   

6.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云:“公门容驷马,位列三刀。”又云:“左珥介士兮.前驱车溶三刀兮;持节昌两日兮·剖符降呜鸠兮。”其中的“三刀”指代刺史之职.那么“三刀”与刺史怎么攀上关系呢?  相似文献   

7.
三台琴泉寺     
三台琴泉寺(见图)位于渲川镇的长坪山腰。始建于北周(557—581)年间,初名安昌寺,以后魏安昌王长于、新州(三台)刺史拓跋则的尊称.安昌公为名。经隋、唐初更名慧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因寺后山泉滴声似琴,清乾隆时改称琴泉寺;民国年间,田颂尧驻三台时命名为甘露寺。但群众仍称琴泉寺至今。从建寺起,历代很多名人来此留迹。如唐代的杨炯、王勃、杜甫、李白、李商隐等;宋代的苏武、文同、魏了翁等;明代的杨廷和,清代的张铅山、张之洞等。据初唐四杰之一,任样州司法参举的杨炯的《神州慧义寺重阁铭并序》载,从唐初起琴泉寺就…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学创造了中国文学的巅峰,但唐代文人的处境,却普遍悲凉。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大部分身世坎坷,英年早逝。"初唐四杰"中,王勃做过几任小官,但都被革职,26岁溺水而亡;杨炯开始只做了一个校书郎,是一种主管典籍整理的工作,最后死于县令任上。"初唐四杰"中,骆宾王名气最盛,7岁时就写出了《咏鹅》这样的名篇,但一生跌宕。  相似文献   

9.
正《资治通鉴》所记裴行俭论"初唐四杰"浮躁浅露一事,历来颇受质疑。因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没有事实依据。故事里说,裴行俭担任吏部侍郎主持选官期间,对另外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推重"皆以文章有盛名"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颇不以为然,判断他们仕途不顺,甚至不得善终,而当时名声不显的王勮、苏味道却能够做到吏部主官。裴行俭说:"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  相似文献   

10.
三台琴泉寺     
琴泉寺位于三台县城北北泉路原唐巴公路左侧的长平山腰。该寺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年间,初名安昌寺,以后魏安昌王长子、新州(三台)刺史拓跋则的尊称安昌公为名。经隋,唐初更名慧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因寺后山泉声似琴,清乾隆时已称琴泉寺;民国年间,田颂尧军驻三台时,于1928年又命名为甘露寺,但群众仍叫琴泉寺。从建寺起,历代均有很多名人来此留迹,如唐代的杨炯、王勃、杜甫、  相似文献   

11.
唐初诗人卢照邻的《幽忧子集》(以下简称“卢集”)、杨炯的《盈川集》(以下简称“杨集”)虽传世已久,但从刊刻的情况看,明代张燮、童佩所编的本子是较早且较全的。一九八○年,徐明霞同志即以四部丛刊影印的这两个明刊本为底本,以别的本子和类书、总集作参校,由中华书局合为一册出版排印点校本,名为《卢照邻集、杨炯集》,为唐代文学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校勘较精的印本。然书中疏漏,仍所难免。兹掇拾点校本中未出校者十二条罗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川西平原上场镇林立,其中新都县弥牟镇的历史甚为悠久,上溯可至两汉,其文化遗迹也很丰富,尤以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最为有名。爱国诗人陆游就在该地留有诗作八首。其他如南北朝时的梁·李膺,初唐四杰中杨炯,北宋时人称“铁面御史”的赵、司马光、湖州太守墨竹派创始人的文同、王刚中及后来的杨升庵、曹学、果亲王等名人学者,留下大量的诗、文、赋、壁画、书法、匾额、碑碣于此,弥牟镇历来是名人荟萃之地,驰名遐迩。弥牟镇之名,其名甚古,也颇费解。从全国来看,没有城镇、寺庙、村落等与之同名或近似的。据查有关文…  相似文献   

13.
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云:“公门容驷马,位列三刀。”又云:“左珥介士兮,前驱车三刀兮;持节昌两日兮,剖符降鸣鸠兮。”其中的“三刀”指代刺史之职,那么“三刀”与刺史怎么攀上关系呢? 原来此典出自晋人王“三刀一梦”。《晋书·王传》:“夜梦悬三刀于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日:‘三刀为州字,明府其临益州乎!’及其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为益州刺史。”人们不禁要问李毅的“三刀为州字”之说,有根据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字说起。 让我们先看看字书对“…  相似文献   

14.
盛世修志 ,中华美德。古有掌故 ,传世之作。一方之志 ,突出特色。时代特点 ,紧紧把握。资政教化 ,堪称楷模。惠及子孙 ,千秋功德。秉笔直书 ,直言实说。大事要事 ,绝不放过。浩瀚工程 ,应成佳作。篇目设计 ,百业囊括。方志面广 ,门类繁多。资料搜集 ,细致工作。广征博采 ,时机莫错。资料选用 ,仔细斟酌。去粗取精 ,删去糟粕。入志史科 ,定要考核。篇头小序 ,高度概括。详细内容 ,章节细说。夹叙夹议 ,万万不得。真实记述 ,不加评说。对待历史 ,高度负责。人物传记 ,坚持原则。生不立传 ,严格掌握。上限下限 ,衔接稳妥。语言简洁 ,避免繁琐。…  相似文献   

15.
编史修志,清苦光荣。鉴古探今,继优拓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规律,扬长避短。资政教化,服务两明。继往开来,千秋工程。政府修志,经世致用。首长主持,依靠群众。专职队伍,部门担承。分工编纂,众手完成。明确职责,分段进行。第一阶段,准备起步。建立机构,组建队伍。任命主编,落实人员。拟定篇目,制定规范。老将新兵,重视培训。学习修志,从头入门。勤奋细学,钻研理论。明了志理,掌握要领。边干边学,学用结合。学自能巧,功到自明。严  相似文献   

16.
《文史天地》2010,(12):93-93
国学大师启功曾自撰墓志铭,日:“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生平,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写此文时,他是副教授(他中学没有毕业)。  相似文献   

17.
修志四字诀     
二轮修志,非同古事,与时俱进,需求新是。 承不泥古,创也有矩,敢于突围,独树一帜。 标新立异,时势之需,体现变化,反映规律。 铸就铁心,义不容辞,焚膏继唇,忘却日时。 多谋善断,有胆有识,专心致志,如醉如痴。 精雕细刻,坚定意志,粗制滥造,不能问世。 亲历亲见,如实记之,记今知后,明确宗旨。 指导思想,融入字句,“三个代表”,处处为尺。 强化功能,突出资治,全面小康,展示差距。 采撷资料,无处不至,不耻下问,何惧风雨。 衣食住行,喜乐忧郁,街谈巷议,跃然于纸。 得来万件,博观约取,精要为度,世宜时适。 触类旁通,分清主次,大处落墨,荷满塘池。 解…  相似文献   

18.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这是题在沈园墙壁上的两首《钗头凤》词,它们是陆游、唐婉两人爱情悲剧的真实写照。其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我们不一一细说,只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分析这两首词。  相似文献   

19.
商: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周:镐京,今西安西南。东周:洛邑,今洛阳。秦: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西汉:长安,今西安。东汉:洛阳,今洛阳。三国:魏在邺(今临漳),许昌,洛阳;蜀在成都,吴在建业,今南京。酉晋:洛阳,今洛阳。东晋;建康,今南京。隋:大兴,今西安。唐:长安,今西安。北宋:东京,今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西夏:兴庆府,今银川东南。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波罗城。金:中都,今北京。元:大都,今北京。明、清:今北京。原载《华夏文化》(孔祥光辑)中国历代京城今何在?  相似文献   

20.
哭耀邦同志     
八三年之初,京西耆彦集。公来作报告,从容论改革。我始亲咳唾,如坐春风席,既讶仪态亲,复惊气识阔。拨乱方反正,望治群情热,与会人一心,甘洒满腔血。精神传播州,众英趋负笈。慷慨议国情,喜见长缨列。次冬寒气盛,冰凌道途绝。公发自泸州,不避狂风雪。日驰千里余,昏暮抵毕节。饭罢即开会,不洗风尘迹。丙寅公再来,农家过除夕。主政六七载,几日守家宅?或访边防军,或行大漠北。足迹遍中华,哪复计岁月。桐梓奇案生,书生陷缧绁。公命即查处,兴国要知识。读公亲批件,拳拳人感泣。六年两千函,与民同呼吸。遵义人念公,犹忆见颜色。凤山树葱笼,文小新蕾茁。大星忽殒落,环宇惊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