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航鹰 《旅游》2005,(2):26-31
说起天津,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狗不理包子,桂花祥麻花,耳朵眼炸糕,热呼呼的包子和炸糕吸引游人来到这个城市。跟北京比,天津欠了点儿六百年帝都积攒下来的皇族贵气;跟上海比,少了外滩的天津又显得不够中西并蓄。天津话哏,天津人哏(哏,简单解释为”好笑”)。来天津不能不听相声。在天津的舞台上活跃着众多著名的相声演员,李德锡,张寿臣,侯宝林,马三立……这些幽默之人带给天津多多的趣味。可天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小吃,也不是相声,而是那些颇具幽默的建筑。天津历来就是著名的港口商埠,有着繁华的商业街和别具特色的西洋建筑,行走于五大道,中心花园,海河畔,你感受到的是天津的味道,别样的风情。市区内贯穿着一条弯曲的”海河”,跟上海,武汉这些江城有些相似,建筑和街道都是沿河扩展,这个城市遗留着浓浓的租界残影,随处可见陈旧的西式建筑。有趣的是,这些临街建筑有很多是三角形的,给人以幽默和趣味之感。窄窄的街道上,自行车的“铃”声,汽车的“笛笛”声,小贩的吆喝声,小孩的嘻闹声,市民侃大山的声调,整个一曲“百老汇”,原来,这就是生活!2004年的12月23日,是天津600岁的生日。天津也是中国惟一一个有自己生日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曾经,天津小吃中最有名的是这四小样: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过去到天津,不尝一下是遗憾。现在去天津,需要见识一下天津的新四最。它们或藏在洋房深处,或远离闹市,它们的名声渐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眼神和味蕾。  相似文献   

3.
天津新四最     
朱红  吴若峰 《旅游》2008,(6):34-41
曾经,天津小吃中最有名的是这四小样:“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过去到天津,不尝一下是遗憾。现在去天津,需要见识一下天津的“新四最”。它们或藏在洋房深处,或远离闹市,它们的名声渐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眼神和味蕾。  相似文献   

4.
朱红  雷发林 《旅游》2005,(2):48-51
长衫还是那件长衫,折扇还是那把折扇,"贯口儿活"在岁月里尽显绵长。跟北京比,天津欠了点儿六百年帝都积攒下来的皇族贵气;跟上海比,少了外滩的天津又显得不够中西并蓄。对于所有像相声一样来自于草根阶层的艺术形式,这座城市有的是平和与包容,这是这门艺术存在和发展必备的基础。相声,这玩意儿可真是有年头了。  相似文献   

5.
《世界》2013,(1):48-48
提起天津,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狗不理包子、天津大麻花、耳朵眼炸糕,“天津三绝”第一时间映入脑海。民以食为天,如果你爱好美食,南市食品街定是到天津的首站之选:如果你热衷于历史文化,喜欢感受每个城市所带来的独特气息,五大道、意大利文化街、古文化街当是你的首选,带有明显中西文化的建筑风格,带你穿越古今,遍访东西;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有着"幽默大师"的美誉;他12岁学艺,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派"相声;他把不足100斤的身躯全献给了相声艺术,一直保持着艺术的青春和不竭的创作源泉,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他就是"相声泰斗"马三立。  相似文献   

7.
稻糠木 《世界》2004,(4):66-69
天津话哏,天津人哏,天津是幽默之城。一听到天津人说话,我就禁不住想乐。一位按年龄要叔叔的出租车司机迎着我说:“大哥,你去哪?”天津司机“大哥”、“大姐”喊得自然利落,倒是外地人初来乍到听着有些不习惯。与其说这是天津人的礼貌,不如说是天津人的幽默。他和我谈起过世的马三立,说马三立临走前还抖了一大包袱:“马三爷住在中医院,房间里满是送的鲜花、花篮,院长去看望他,出门时,马三爷说,‘您给我写一张纸条贴房门上’,院长问写啥“马三爷说‘代售花篮’。瞧瞧,他都那状况了还能抖包袱逗你玩,真哏。”  相似文献   

8.
寻找天津卫     
天津,一座复杂的城市,一座古老的而又在进行城市复兴的卫城。海河穿城而过,两岸味道乡土;海港延伸在塘沽,视野洋气讲究。军营的历史积淀,人忠孝豪气在内;洋买办的吹拉弹唱,人风趣幽默在外。京油子卫嘴子、说相声的成堆儿、包子叫狗不理、麻花都是十八街,天津像是一座现实中的魔幻之城,生活味、市井味、乡土味、洋味多味一体。现如今,更多了现代味。  相似文献   

9.
天津狗不理包子,举世闻名。何故一个小小的包子能有这样大的名声?而且这"狗不理"的名字也起得怪,叫人好奇。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是清末天津武清县的一位农民。他小名叫狗子,因家乡遭灾,逃到天津,在一家包子铺当学徒。后来他有了一点本钱,就自己开了一扇门的包子铺,起  相似文献   

10.
《旅游》2005,(2):54-57
去五大道、一宫(第一工人文化宫)或者中心花园一带探访一栋栋小洋楼风情 去粤唯鲜体验"能吃的博物馆" 听一场相声 吃一餐"狗不理"包子 去看看杨柳青的年画 买一份"十八街麻花"带回家 到古文化街(天后宫)体验天津卫民俗 吃一顿"起士林"西餐 住一回"利顺德"酒店 到解放桥上留影记念  相似文献   

11.
李佳  赵亮 《旅游纵览》2009,(5):16-21
天津,"天子渡口"的本意,使其注定成为北京的一个影子。距京城不到150公里,即便身为直辖市,也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附属感。除了马三立的相声、狗不理包子、十三街麻花,还有那口抑扬顿挫的天津话,这座城市似乎缺乏明显的标记。然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近代史上众多名流巨子、富商政客、文人大豪在京城遇挫后,或大隐于斯,或蛰居于此,留下很多历史痕迹。而数目庞大的名人故居,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2.
看完舞台剧《宝岛一村》已是黄昏,夕阳正红,燥热已经消退。快80的顿巴(Dunbar)教授和他的俄罗斯籍妻子一人领到一个热乎乎的“天津包子”。包子产于新泽西州,但出自地道的天津师傅之手。每一个包子都装在一个精致的纸袋里,上面印着一个门牌号:宝岛一村99号。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5日,郭德纲、于谦天津相声专场演出大获成功。于谦是郭德纲的捧哏搭档。他十二岁考入北京市曲艺团“团带班”学相声, 1985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曲艺团工作,但却有十几年不登台表演相声。那段时间里他忙于电视剧、小品表演,还到北京电影学院读了几年书,直到与郭德纲的合作,才把他的工作重心又拉回了相声圈  相似文献   

14.
张晓蕾 《神州》2014,(3):34+47
"哏"、"俏"是东北秧歌中最独具特色的风格。"哏"、"俏"的风格是在东北地区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产生、发展的,经过时间的积淀使其融合到了东北秧歌的动作表现之中、融入到了东北秧歌舞蹈表演之中。本文从东北秧歌风格特点"哏"、"俏"的产生、"哏"、"俏"的舞蹈表现形式、舞蹈表演中的"哏"、"俏"三个方面来分析"哏"、"俏"的风格特点、发展形式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津城72小时     
正提起天津你的脑中会想到什么?海河,劝业场,煎饼果子,瓷房子。如果这些是天津的全部,那么你已经与这场小众轻奢之旅渐行渐远了。天津这个地界儿,说大不大,但处处散发着洋气和贵气。就像一瓶香水的前中后调,天津的味道,咂么起来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津津有味。走过旮旯儿偶然听地道的天津人逗闷子,内个劲儿劲儿的,土著们叫做介个人真哏儿。  相似文献   

16.
薛向娟 《旅游纵览》2009,(12):60-61
<正>一提到天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闻名天下的小吃"三绝"和妙趣横生的传统相声。天津,就是这样一个城市,蕴含着太多的传统风俗,特色地道的民间小吃、传统幽默的曲艺相声,还有那喜庆祥和的泥人年画……一步入这个城市,你的节奏就会不自觉地慢下来,仿佛脱离了这喧嚣烦躁的时代,而走进了那手捧茶碗摇头听戏的闲暇惬意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天津狗不理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底帮厚薄相同,吃一口流油却不腻,十分鲜美。  相似文献   

18.
城与城之间     
早晨7点起床.去天津吃一笼狗不理包子.然后回到北京的单位,上8点的班.这种貌似痴人说梦的说法.随着北京至天津的城际高速铁路8月1日开通,现在变成不折不扣的现实.单程25分钟即可到达.让两座大城市货真价实地成了兄弟和邻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有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是当年闻名于西南联大的“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在录音里,梁实秋讲述了他和老舍先生同台说相声的趣事。“那回演戏是劳军,是压轴的戏。我表演的是跟老舍两个人‘伺候大家一段相声’。不过,我们那段相声也很精彩。精彩的缘故呀,就是我们都不会说,临时表演得很成功。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  相似文献   

20.
王琨 《神州》2013,(15):210-210
冯骥才的中篇小说《神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天津卫的很"哏"的故事,文章嬉笑怒骂,有礼有节",神"贯全篇。不同于其他的乡土小说,《神鞭》不仅用了一种贴近民间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并且尝试以一种民间思维对历史与民族进行文化反思与解读。更重要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神",不只是具体的意指,更渗透着着民间宗教的侧影及民间的神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