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灾害每年给沿海地区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为了应对海洋灾害,民国时期在海洋气象技术上建立的上海徐家汇和青岛两个著名观象台以及众多沿海气象观测所,进行飓风和巨潮的预测和预警,并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将灾害信息传递给航行船只和沿海地区,减轻了灾害损失。为了防灾,民国时期在海堤修建中依照现代工程力学进行设计,在工程建设中采用新材料,使堤坝抵御风暴潮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其堤防特点显著不同于其他河流。黄河堤坝常常由于风蚀、雨刷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导致土壤被侵蚀,不仅影响到坝体的完整性,还会导致洪水等严重灾害。文章首先分析了黄河堤坝易于受侵蚀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了堤坝生物防护措施的重要性以及现状,最后提出了加强黄河堤坝生物防护措施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物》1954,(9)
在宽广的多瑙河上,随处可以看见河流调节和疏濬公司的船只。这个机构专门负责在水浅处把河床挖深,使船只在水位低落时也能安全通过。这些船只也从河底挖出河沙和石子,供应全国大建筑工地的需要。石子和河沙都用  相似文献   

4.
李盘 《大江南北》2020,(4):26-27
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所需船只数量惊人。此时,江北的船只绝大多数被国民党军破坏,或已拉到江南去了。原国统区的老百姓对解放军不甚了解,把自家的船只藏了起来。第二野战军某团连长王学礼,凭借他对江北家乡一带老百姓情况比较了解的有利条件,带领解放军官兵深入群众家中,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2015,(11)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但是自生态破坏以来,黄河含沙量巨大,河床的抬高给中下游的人民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面对黄河的泛滥问题,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黄河沿岸堤坝的加固与加高,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黄河决堤出现生灵涂炭的局面。根石加固是黄河堤坝工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根石加固,可以有效地加强黄河堤坝的抗灾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墨西哥恩塞纳达沉船的出水资料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类型学方法对出水的中国瓷器及其相关统计信息进行了报告,并对瓷器生产时代、船只沉没时代以及船只的归属、货品的贸易性质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昆明东郊阿拉乡米线厂旁的宝象河口,有一道堤坝,名叫“鸳鸯坝”。这座堤坝是撒梅人和汉族兄弟同心合力修建的。它是撒梅人和汉族兄弟团结的象征和结晶,它的名字和来历还流传着一段十分动人的传说哩。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对于出海帆船尺寸的限制,可从规制的变化与适用两个方面加以考察。在平定台湾之前,清廷并未全面禁止船只下海,在某些时段或特定区域,办理了相关手续的合式船只允许出海,此期朝廷主要以桅杆数量来控制船只的大小。台湾底定后,清廷放开海禁,但对沿海船只,在桅杆禁限之外又新增了载重标准,国内沿岸贸易、捕鱼船以"五百石"为限,出国贸易洋船不受此约束。此后,桅杆限制流于具文,梁头取代载重量成为官方控制船只大小的主要手段,"一丈八尺"的规定主要适用于国内贸易商船,洋船受其影响较小;至嘉庆后期,国内商船也摆脱了该制的束缚。海防与民生是清前期出海帆船规制变化的双重制约因素,致使清廷在出海帆船规制与适用上呈现出内海、外洋有别,以及严宽不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明初至清中叶,国家管理沿海渔民的方式从移植针对内地定居农民的户籍身份管理,转变为根据濒海人群生计特质,通过船只来掌控流动的人。明初设河泊所登记渔民并征收渔课。地方官府为解决亏欠问题,默许濒海豪强以承揽渔课为条件圈占海界,构成晚明华南沿海军事化的基础之一。为应对寇盗、取消包纳且有效征收,闽粤官员探索出围绕濒海人群流动性的凭借——船只进行管控的新方法,如以船只或港澳为中心编制保甲、对渔船课税。清廷继承"以港澳控制船只,以船只约束渔民"的思路,完善樑头制度以实现治安和征税。局势趋稳后,则侧重点从治安向税收转移。以舟系人与滩涂经界相结合,构成清朝对濒海人群和海洋管理的基本策略,建构了18世纪以降沿海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四、事件的发生藤、薄两艘驱逐舰在陆军军用小汽艇的后面,以时速约5海涅的低速航行着。下午2时50分,当它们在堤坝的左边正要往右转的时候,前面小汽艇的机长(日本人)以手旗打出了停止前进的信号。这是由于同乘在小汽艇上的窦连长看到后面的驱逐舰没有停下,继续以低速航行而深感不安,在他的强烈要求下所采取的行动。然而藤舰却反问停船的原因,并继续前进。2时58分,当舰的左舷尾部离堤坝大约200米的距离时,堤端岗楼里的两名士兵取立姿各向军舰射出了一发子弹。此后,岗楼里的几名士兵全部跑步转到堤坝的后面,间隔一  相似文献   

11.
李晓巧 《湖南文史》2014,(10):54-55
370多年前,日本实行的是非常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1635年,仅把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规定只有三个国家的船只可以进入,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很多清朝商人在长崎登岸跟日本人做生意,但是日本对清朝商人有硬性规定:原则上每年来日本的清朝船只不能超过70艘。据日本人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统计,从1648年至1688年,40年共接纳清朝商船1736艘。  相似文献   

12.
汉代居延水资源远较今日丰富,除了为发展水利灌溉、繁荣绿洲农业提供保障外,尚存在多样化的开发利用方式。梳理分析简牍资料可见,汉代居延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船只,河流两岸物资运输、信息诏令传达、人员往来和"过(踰、济)居延"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可借助船只安全高效地实现。居延水资源对交通运输的负面影响得以转变,水上交通成为连接河流两岸陆路交通的有效途径。"居延河海多有鱼盐"。渔业资源既可改善人们的饮食生活,又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船只存在的前提下,汉代居延渔业可能获得较大发展,相关组织管理问题则有待资料充实后进一步研究。水资源在汉代居延边防系统建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某些情况下,船只可能被视为兵器,其水上巡逻与烽燧的陆上候望相辅相成。水门似乎也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而"夹河"修治、设于"河水中"的天田也会增强防御系统效能。关于汉代居延水资源与其多样化的开发利用方式的探索,或许会对汉代"北边"生态史、交通史、社会经济史、军事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3.
1937年12月12日,日机炸沉“帕奈”号等美国船只的事件是日军故意所为,下仅日本海军,日本陆军也参与其中。日军攻击的动机十分明确:一是阻止任何被怀疑载有中国士兵的船只逃离南京,以实现在南京围歼中国军队的战略;二是以武力将西方人士赶出战区是日军上下持有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帕奈”号事件的解决方式对那些故意实施攻击的日本军...  相似文献   

14.
去年冬日的一个七午,火车行驶在纽黑文通往纽约的铁道上,窗外掠过树林、雪地、房屋和停靠在港湾里的船只.  相似文献   

15.
数字     
《世界》2010,(1):28-28
希腊:爱琴海小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一古代船只残骸,约40件土罐,花瓶,古陶瓷均未损坏,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的文物  相似文献   

16.
赵均水 《丝绸之路》2010,(10):76-77
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城市防洪堤坝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台州市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了景观规划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370多年前,日本实行的是非常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1635年,仅把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规定只有三个国家的船只可以进入,其中之一就是中国. 很多清朝商人在长崎登岸跟日本人做生意,但是日本对清朝商人有硬性规定:原则上每年来日本的清朝船只不能超过70艘.据日本人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统计,从1648年至1688年,40年共接纳清朝商船1736艘.  相似文献   

18.
船只作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工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勤劳而智慧的国人就"刳木为舟",从而使人类的足迹从陆地迈向了河流与海洋。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船只的制造工艺与科技水平也不断改善,其发挥的功能也日益广泛,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船文化。汉代以前,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如春秋时期吴国利用舟船与运河之利先后击败齐、楚、越等  相似文献   

19.
祁小东 《东南文化》2016,(5):106-112
2008—2013年,淮安市博物馆对淮阴区码头镇和洪泽县境内的里运河故道、坝址等明清水利工程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对这些遗产所体现的水利科技与水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大运河上最著名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特有的防洪工程形式,堤防主要以土筑堤坝为主,自身有一套完整的防洪体系和养护方法,在堤坝的险要区段或薄弱地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增强其稳固性和抗冲击能力。遗址体现的土工技术、砖石工技术和埽工技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记,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2,(31):16-16
8000万欧元 1900年。中国大闸蟹开始“移民”到欧洲.如今在德国河流泛滥成灾.毁坏渔网.伤害鱼类,破坏堤坝。仅在德国,大闸蟹造成的损失已达8000万欧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