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建农 《百年潮》2002,(5):32-39
陈铭枢,1889年出生于广东合浦(今属广西),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在40岁之前,他由粤军第一师的下级军官逐级擢升至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师长、代军长、第十一军军长和蒋介石南京政府军委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可谓戎马半生.在1929年出任广东省省主席后,陈铭枢于翌年出资接管了颇负盛名的出版机构--神州国光社,并网罗了一批在政治上与其意气相投的文化界人士为其经营.从此以后,陈铭枢以新的姿态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而他所领导的十九路军(由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改编的)也因思想转变,参加上海"一·二八"抗战和发动福建事变而闻名遐迩.十九路军和神州国光社,一支军事力量和一个文化团体,在陈铭枢的纠合下,演出了中国现代史上有声有色的一幕.  相似文献   

2.
民国21年(1932年11月28日,日军悍然向上海发起进攻。十九路军本着“为中华民族图生存,为中国军人争人格”的决心,奋起抗击。但是,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不顾大片国土的沦丧,继续奉行对外妥协、对内“剿共”的政策,对十九路军将士在前线英勇抗战不但不给予必要的支援,还下令十九路军开入福建,其目的就是要肢解和消灭这支抗日部队。  相似文献   

3.
彭信威先生病故于一九六七年,到今年三月,是十九年祭。对于一位默默耕耘而有成就的学者,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其名著《中国货币史》至今仍受到重视,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信威先生生于一九○八年,江西安福人。早岁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后于一九二八年官费至日本,就读师范学校,学英国文学。及至“九一八”事变后辍学归国,在上海神州国光社从事编辑工作。一九三五年赴英国游学,曾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听过课,又旁听牛津大学  相似文献   

4.
一.二八淞沪抗战与福建事变是奠定十九路军历史地位的两大事件。这两大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得到了华侨的积极响应和热诚援助。本文分析华侨对十九路军抗日反蒋爱国义举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华侨对十九路军入闽后的“模范省”建设及在福建事变中的影响与作用。作者认为,华侨对十九路军爱国救国壮举的热情支援,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它作为中国革命重要推动力量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二八”时,先父蔡廷锴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蒋光鼐伯伯则是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含指挥后来增援的张治中率领的第五军)。凡是见过先父与蒋伯的人都会有一个突出的印象,两个人的外观是迥然不同。先父蔡廷锴,字贤初,出生于1892年;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音     
许远航(山东读者):贵刊2021年1期《鲁迅与一·二八事变》一文提到,事变爆发时,在上海驻守的中国军队为十九路军.可否对十九路军这支抗日劲旅的战史及主要将领作一介绍? 本刊编辑部:经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十九路军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系粤军精华,首任师长为邓铿(支持孙中山,后遇刺身亡),李济深、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  相似文献   

7.
淞沪烽火——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实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此书收入16篇有关一二八淞沪抗战史实的文章,主要是政协文史资料系统多年来发表的原十九路军将领和有关人士的回忆录。这些文章以当事人亲身经历、亲见亲闻,翔实、具体地记述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的主要经过和海内外各界同胞支持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情况。此书提供的资料,可供研究一二八淞沪抗战参考。  相似文献   

8.
石春娣 《百年潮》2005,(7):37-38
中国电影奠基人之一、著名导演张石川,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主持的明星影片公司共出品二百多部故事片、新闻片、科技片,而最值得骄傲的则是他冒死拍摄的十九路军抗日血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  相似文献   

9.
1997年9月21日是海伦·斯诺女士寿辰,又是她访问延安60周年。新年伊始,笔者正伏案撰写一篇向她祝贺的文字,突然,大洋彼岸传来噩耗,海伦女士于1997年1月11日下午4时溘然逝世。中国人民从此失去了这位一生为中美人民的友谊而奋斗的伟大朋友,令人万分悲痛。历史的机缘,使海伦一踏上神州就同斯诺一见如故。她俩很快就结为伉俪。30年代,海伦和斯诺是在远东最活跃的两位西方记者。1932年,他们一起采访报道了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的“一·二八”抗战,第一次目睹了中国人民不可侮。1935年,在北平,他们采访报道了“一…  相似文献   

10.
值此庆祝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使我回忆“—·二八”十九路军于湘沪战役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兹将当时见闻陈述于下:坚守淞沪1932年初,我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借读,某日突闻炮声,正惊异时,军训教官某对我们说,这是日寇进攻的炮声,淞沪已有十九路军防守,十九路军有著名的将领蔡廷锴、蒋光鼐,还有一位在日本士官学校学重炮专科以及德国摩哈尼国家空军学校学习飞行战术的翁照垣将军。十九路军军士都是英勇善战的,抵御日寇是无问题的,你们不用怕。由于吴淞地处要塞,学校停课,我乘小船到了上海,与几位中公同学在菜市路…  相似文献   

11.
1932年初,日本帝国主义继“9·18”事变之后,又发动了进一步侵略中国的“1·28”事变。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不顾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抗战,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情绪。可是这支爱国的抗日军队,竟遭到蒋介石的仇视,被迫调到福建去“围剿”闽西苏维埃区。在闽西的连城、闽北的将乐、南平等地,不断被红军打败,十九路军将领逐渐觉悟到“剿共”是没有出路的。同时,具有抗日传统的十九路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策的影响下,厌恶内战的情结越来越深,要求抗日的情绪越来越高。于是十九路军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和第三党黄琪翔等,在福州密商决定反蒋起事。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爆发了。这一天,李济深、陈铭枢、黄琪翔、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州  相似文献   

12.
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海军陆战队10万多人兵分5路,从上海闸北向中国守军发起突然袭击,宣称要在24小时内占领上海,基本解决支那(中国)问题,我十九路军英勇还击,举世瞩目的淞沪抗战由此爆发。淞沪抗战爆发后,我十九路军于29日发出通电,严正宣告“: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1月20日,陈铭枢、蔡廷锴、蒋光鼐领导十九路军发动了福建事变。由于十九路军在军事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其迅速败亡。本文从十九路军与国民党军双方军事力量切入,进一步探讨十九路军败亡的军事原因。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到来之际,上海收藏家王毅向笔者展示了一幅《十九路军淞沪抗日血战图》。此图鲜明地展现了73年前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十九路军淞沪抗日血战图》是  相似文献   

15.
两广与福建事变关系述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33年底福建事变前,两广与十九路军联系较密切,事变发生时,两广却站到了对立面,至十九路军被镇压后,两广则重新与参与事变的领导人建立关系。双方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盟友——政敌——盟友的循环。双方关系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两广方面,尤其是陈济棠对十九路军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然而,更进一步看,这种亦敌亦友,非敌非友的关系,在国民党内部的争斗中又是具有相当典型性的。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初期,重庆、成都先后发行过一份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的《四川日报》,在巴蜀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该报创办者,是岳池人毛畅熙和他的几位好友同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次年12月28日,日本侵略者由上海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沪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开始了淞沪抗战。  相似文献   

17.
1933年11月初的一天傍晚,从闽西龙岩城西方向抬来睡有病人的两副担架,径直抬到我姐夫陈小航驻龙岩的住所——一座逃亡地主留下的弹痕累累的破洋楼里。其中一位病人稍事休息即离去,一位病人则足不出户隐居下来。当时我的姐夫陈小航是十九路军总指挥部的秘书,并兼任设在龙岩的“闽西善后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十九路军总指挥兼军长蔡廷锴兼任这个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闽西善后委员会驻古城、蛟洋地区办事处的负责人是傅柏翠。我是由于姐夫的关系,在这个委员会办公厅宣传科当一  相似文献   

18.
侯竹青 《史学月刊》2007,(5):130-133
《待百姓条例》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较早颁布的一份政策性文件,内容为:“……不要钱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收取子息,全归天王,每年大口给米一石,小口减半,以作养生。所生男女,亦选择归天王。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如此则魂得升天,否则即是邪心,为妖魔,魂不得升天,其罪极大。”(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第四册,神州国光社出版,第750页)原件迄今未发现,其颁布的具体时间据郭毅生先生考证,约为癸好三年四月。他是通过对《条例》三种转述本的考证得来的,即“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三日上谕引:‘顺天府丞张锡庚折’所奏…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五十六岁) 1月4日罗文干抵港晤胡汉民。①1月6日张学良、陈策、简又文抵达香港。张等登岸后即访问胡汉民。①1月11日胡汉民就十九路军退守漳州的形势,提出闽局善后的三项主张:“一、宁闽双方即停止战争。二、十九路军应即驱逐一切叛党叛国之乱党份子,自承其咎,取消荒谬之党政组织,恢复党徽国徽。三、依照淞沪抗日时旧制,改编十九路军,以保存此有历史之国家武力。”⑧  相似文献   

20.
王中茂 《史学月刊》2004,2(7):124-126
针对鸦片的大量输入和白银外流等严重问题,1836年6月,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主张鸦片弛禁。对此,时人贬褒不一。两年之后,道光帝采法严禁,许乃济被“降为六品顶戴”。(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以下简称《鸦片战争》〉第1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374页)弛禁策被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