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颐 《炎黄春秋》2003,(1):28-32
在20世纪20年代以诗集《红烛》饮誉一时的狂放诗人闻一多,在40年代却以倒在血泊中的“民主斗士”震惊全国。纵观闻氏不长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发展,却充满了令人心惊的戏剧性变化和内在的“紧张”:由感情奔放如烈火腾烧的诗人突变为埋首故纸堆的冷静学者.又由躲在书斋不问世事的学者一跃而为怒争民主自由的勇士,由对共产党的长期敌视急转为该党的忠实信徒……闻一多的这些变化,无疑为我们提供了透视一代知识分子在云谲波诡的中国近代社会中,如何苦苦探寻救国之路、追求自我救赎这一悲壮历程的最佳焦点。  相似文献   

2.
黎智同志急匆匆地走了,在经历了八十个春秋的风风雨雨之后,永远地走了。他一生心系党的事业、追求真理的精神,朴实严谨、光明磊落的作风和人格,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为推动闻一多研究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绩,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3.
王义 《贵阳文史》2010,(6):60-62
闻一多先生在黔灵山所画的两幅作品,从有关资料得知,先生在湘黔滇沿途所作百余幅画,今只存30余幅。这2幅速写是闻一多先生在祖国遭受外敌侵略,人民四处逃难的艰苦岁月中留给贵阳黔灵山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中国篆刻艺术殿堂的西泠印社,创建百年,能有幸入社的不到300人,而1946年前入社的早期社员,前些年仍活跃在印坛的只汪新士一人。  相似文献   

5.
正闻一多,湖北浠水人。最为人们所了解的是代表了我们中国人骨气的"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闻一多。为了追求民主和真理,1946年闻一多牺牲在国民党的枪口下。他47年的生命,始终贯串彰显着同一个追求——美,纯美的艺术、醇美的生命、审美的人生。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同时还是一个艺术家。他不但早年在美国学习油画艺术,而且还两度在北京国立艺专任教务长兼油画系主  相似文献   

6.
本简要的地阐述了闻一多先生留学过程及“七.七”事变后途径贵州,面对流离失所、满目疮痍的现状,表现出来的同情劳苦人民大众、对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心和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他的速写,不仅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并表达出他个人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胡学文 《江淮文史》2004,(5):169-174
在全国历史化名城歙县渔梁古镇,有这样一所徽派古建筑,它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二层三进,有四个天井。前进为银杏木构客厅,三楹、两庑及门厅;中、后进用作住房,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厅、西厅和后花园。客厅瓜柱柱托雕刻精美,角檐柱上端有丁字拱;中进为梭柱,柱础呈覆盆状,形制古朴,别有特色。1744年,清代声名显赫的大篆刻家、歙派篆刻宗师巴慰祖在这里出生了。200多年后的今天,走进这座古宅,睹物思人,仿佛又走进了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字友三、友山,1899年11月24日诞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一个书香门第。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先生在他的《谈闻一多》的长里,曾经引用冯夷的一段字,记述闻一多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清华大学讲授《楚辞》时的情景:“记得是初夏的黄昏,……七点钟,电灯已经亮了,闻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像一位道士样的昂然走  相似文献   

10.
父亲当年的好友,百岁老人顾毓琇先生仙逝,我深感哀痛、惋惜。顾老是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著述、创作等身,在教育、科研、文艺等方面贡献巨大。他的名字将永垂青史。  相似文献   

11.
周利成  左力 《百年潮》2020,(1):62-66
1946年7月15日上午,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下午的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与大儿子闻立鹤一同回家,当走到西南联大职员宿舍时,身后一声枪响,闻一多应声倒地。立鹤立刻扑在父亲身上大喊:"爸爸!"四个身穿蓝色中山装的大汉从前后扑来,向立鹤连开三枪后将其从父亲身上拉起摔在一旁。立鹤还想挣扎着起来,再中两枪后倒在血泊中。四个大汉集中火力射击闻一多头部,闻一多当场气厥身亡。  相似文献   

12.
王义 《贵阳文史》2005,(2):27-28
著名的“七子之歌”作者闻一多先生(1899-1946),湖北浠水人,本名家骅。他除了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学者外,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闻一多自幼爱好美术,幼年时就喜欢着中国古书中的插图,时时描摹。1912年初冬,闻一多在湖北考取了清华学校,14岁的闻一多开始到北京上学。1914年他参加了美术教员组织的写生团,  相似文献   

13.
李公朴被暗杀案发生在1946年7月11日的晚上。李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在云南省昆明市区的街道上被特务枪杀。回顾1936年11月22日,上海发生救国会的“七君子案”,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王造时、史良、沙千里、邹韬奋等七人被蒋介石逮捕,轰动全国。当时,李公朴是反蒋的革命民主力量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萧军,真名刘蔚天。三十年代在东北吉林和哈尔滨等地,曾以田军、萧军和三郎为笔名发表短文与诗词。萧军祖籍辽宁省义县,他出身微寒,性格亢爽,从小就富有民族正义感。由于他看不惯辽西农村地主老财的横行霸道,17岁时就从辽西逃往吉林,在当时的吉林督军张作相麾下当兵。由于萧军少年读过两年私垫,喜欢诗文,又能写一手好文章,所以很快就得到他所在的东北陆军第三十四团骑  相似文献   

15.
卢斯飞   《广西文史》2006,(3):27-31
闻一多的杂,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化遗产。在这些闪光的字里,描摹着时代的风云,针砭着黑暗的世相,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种种心态,同时也显示了这位诗人、学的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作那赅博的知识,对中国化历史的深刻了解和锐利目光,和他那如同熔岩一般喷发的爱国的良知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一种沉着痛快的风格。这些掷地有声之作,在中国杂史上无疑地应该列为重要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1982年,时任武汉市市长的黎智同志,曾向老诗人也是他的老朋友曾卓,布置了一个创作任务:想请他编写一部以闻一多先生为题材的电影学剧本。  相似文献   

17.
今年1月28日,我从日本回到北京度假,第二天,接到内弟风风火火的电话,告诉张光年先生逝世的噩耗。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一下子使我坠入痛苦之中。  相似文献   

18.
首先,闻一多在《廖季平论离骚》中肯定了屈原的存在及其学史地位。其次,他在《读骚杂记》中,指出屈原自杀不是爱国,不是尸谏,而是洁身而死。这一论点折射出闻一多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自命清流的思想。再次,他的《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一,阐明屈原是一个化奴隶式的“弄臣”,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和赋予诗歌教育功能及健康艺术形式的学家。他强调屈原双重人格中的作为反抗的奴隶、人的尊严、“火气”的、孤高激烈、“人的导师”的一面。,这是在新的时局面前,闻一多自己思想的发展和提高的反映。最后,他的《人民的诗人一屈原》从人民性的高度,对屈原人格精神高度礼赞。这一结论代表了闻一多的人民民主这一基本社会政治理想。闻一多对屈原的解读及这一解读的发展、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正是他自己思想发展、提高和最后定型的过程,前是后的一种表现形态。闻一多对屈原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9.
陈光熙 《古今谈》2004,(4):24-26
杭州的美术家组织美术社团,已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杭州的美术社团数量,就全国来说,仅次于上海,其门类则遍及书法、国画、油画、金石篆刻、漫画、木刻、装饰、图案等。其中如西泠印社、艺术运动社、艺风社、杭州一八艺社更为名,在全国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闻一多是个从不服软的人,但却有一次例外。1944年5月4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学校南区10号楼举行纪念五四文艺座谈会,由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主持,邀请包括闻一多在内的众多教授讲演。因为参加会议者太多,连窗外也挤满了学生。罗常培见教室里实在容不下,只好请演讲的人站得高一些,以便使站在窗外的学生也能够听得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