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宦官专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始于唐玄宗对宦官的重用,安史之乱促使宦官专权局面的正式形成。宦官通过控制禁军和出任监军干预军权,通过担任枢密使和其他大量使职干涉政权,最终形成宦官全面专权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此文从敦煌本《记室备要》中“西院直公”一词入手,分析这个词语在史籍中的对应记载揭示“西院直公”就是枢密承旨的别称,而出土宦官墓志中的“枢密院端公”与枢密承旨均是指枢密院中起草诏诰的中层宦官,“西院直公”则是地方监军使对枢密院中掌实权的枢密承旨的敬称.  相似文献   

3.
唐河东监军使刘中礼墓志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2年7月在西安东郊史家湾出土的唐墓进行了研究,认为墓主是唐河东监军使、左监门卫将军刘中礼,是晚唐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沛国公刘弘规创建的宦官世家的重要成员.墓志中记载的刘中礼一生的事迹,反映了晚唐宦官专权的重要史实,同时,内容还涉及庞勋起兵的历史,提供了唐朝北通黠戛斯、西降嗢等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4.
王科社 《丝绸之路》2012,(12):46-51
宋继承并发展了唐中期以来太监监军制度,使得宦官参预军事,造就了一批功勋卓著的宦将。周文质历事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深得真宗及其皇后刘氏的信任,广州监兵时参与平定以宜州戍卒陈进为首的兵变,澶州战役中率部射杀辽将挞览。黄河决口棣州后奉命修筑新城,在陕西泾原路积极配合曹玮防御嘣厮罗势力东扩,位至入内内侍省副都知,是一位屡建功勋、堪载史册的著名宦将,然而《宋史·宦者传》却不载其事。本文在梳理周文质主要事迹的基础上,重点对其领军配合曹玮收复南市城、修筑静边寨及开掘边壕等事迹作了分析,以期对研究北宋宦官制度及甘肃地方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李碧瑶 《北方文物》2018,(3):100-105
前贤在论及辽代军事监察制度时,依据的史料多是《续通典》卷33《职官十一》,由于其史源为《辽史·百官志》,又《百官志》的记载存在各种问题,从而误导了对辽代军事监察制度的认识。辽朝建立了一套完整周密的军事监察制度,至少有行军监军、招讨司监军、驻军中的监军三种类型。监军的职责主要为监督地方官、管理驻军,有时亦亲自带兵执行作战任务。辽代方面性军事机构,如统军司、招讨司等,因带有军管性质,故其监军有时亦负责民政事务;根据辽代凡有军队之处,无论是行军还是驻军,皆设有监军这一特点,对《辽史·百官志》中关于"监军"、"都监"的记载重新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6.
1968年,山东诸城博物馆征集到的元帅右监军印是关系到红袄军史、金蒙宋战争史的重要文物,为此,学术界就该印的归属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金史》《元史》的相关记载,通过对比监军印和《金史》所载金代三品官印的重量,判定监军印并非金代官印;通过勾陈行尚书省及山东淮南行尚书省的变迁,判定监军印中的"山东淮南路行尚书省"即李全所受之山东淮南路行尚书省;通过追溯蒙古前四汗时期军政机构设置及官吏职名的变化情况,判定该监军印所涉之元帅右监军应为山东淮南行尚书省的属官。与既有研究成果相比,本文认为,山东诸城博物馆征集的元帅右监军印既非金代官印,亦非红袄军首领李全本人所有,而应是李全集团重要成员的遗物。  相似文献   

7.
贵刊2002年第1期刊载赵华锡、栾凤功《元帅左(右)监军印考》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介绍了山东诸城博物馆所藏一方元帅监军铜印,说该印正面阳文叠篆是“元帅左监军印”六字,又称边跋“元帅右监军印”的“右”字与印文不符, 故而把该印印名写为“元帅左(右)监军印”。因学术界对宋、金代叠篆字缺乏研究,开始我也是相信赵文的,近日才发现其印文释字有误。  相似文献   

8.
西夏立国后,曾在各军事要地设置了10多所监军司,其中天都监军司的有无及左厢神勇军的驻地,有关史书的记载都存在分歧。笔通过史料分析、实地考察,认为天都监军司设立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张湾村南堡子台上,即麻张台古城;而神勇军作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也曾驻扎在天都山。天都监军司的神勇军在宋夏天都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太监”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商朝就有,不过那时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宦官“悉用庵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一词,辽代才出现。明代,太监和宦官才发生联系。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级宦官;充任太监的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才成为宦官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10.
西夏地方行政建置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景宗元昊统治时期为代表,实行监军司一州(城)二级制,主要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监军司、州(府)、堡(镇)寨等。后期以仁宗统治时期为代表,实行经略司(路)—监军司—地边城司三级制,主要的地方行政组织有经略司、府、军、郡、县、监军司、城、寨、堡等。另外,在农业地区还并行有负责赋税的转运司(路)—郡县二级制。西夏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效仿宋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二是以军统政,军事主导的色彩浓厚;三是因地制宜,在政区级别上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1.
西夏仿照宋代行政制度建立了自己军政合一的统治秩序。史学界对于西夏政区的研究主要伴随西夏疆域的研究而进行,迄今为止,涉及西夏政区和地方政区治所的研究成果较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争议的问题,尤其是在西夏监军司的驻地等问题尚未取得一致性的意见。文章意就西夏政区的研究现状、争论的问题进行综述,提出关于西夏监军司的研究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对监军司古城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没有关注,战略地位没有研究,地理形胜没有揭示,许多学者指出西夏监军司驻地的位置不是西夏时期的古城遗址,而实际存在的西夏遗址往往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12.
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明清时期宦官的研究 ,以往史学界多从政治史的角度入手 ,探讨宦官干政及其与皇权的关系。本文从黑山会这样一个宦官的祭祀组织出发 ,探讨他们塑造刚铁这样一个宦官祖神的意义 ,从新的角度理解宦官政治 ,并进而探索宦官与京师民间社会的关系 ,以及他们在宫廷与民间社会之间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13.
四、宋与西夏战事宋代已由五代十国的动乱、分裂走向统一,北宋王朝为中国历史上国土最小、国势最弱、国防最差的封建王朝。在此期间,党项族从拓跋部夏州政权建立起(881年),至西夏王朝灭亡止(1227年),包括西夏王朝190年在内,历时347年。北宋初期,太阳山地区分属灵、原等州。成平五年(1002年),萧关(今海原县高崖乡草场古城)以北皆被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北宋只控制萧关以南各地。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全国设置12监军司,其中韦州静塞监军司,驻威州(今韦州镇)。韦州静塞监军司为西夏地方军指挥机构,每一监军司都领有一支专门的军队,  相似文献   

14.
在明代,一些地方志的修纂与宦官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明代地方志中存有大量明朝宦官史料,对于研究明代宦官以及宦官在地方管理制度中的角色及影响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宦官是亚述国王加强王权、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随着帝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宦官在亚述宫廷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加。帝国早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大将军等职业将领开始控制军队和所领行省,对王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国王遂重用身边的宦官总管,而宦官掌管的国王卫队逐渐发展、壮大,宦官开始成为制衡将领们的重要政治力量。帝国盛期,更多的宦官出任军队统帅和行省总督,以宦官总管为代表的新兴贵族与以大将军等为代表的世袭贵族形成相互制约,政权基本稳定。对外扩张取得的空前胜利使宦官集团和亚述贵族们掌握大量土地资源。帝国晚期,国力下降,政局混乱,宦官总管一度控制了政权。最后,宦官集团和亚述帝国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宦官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产物,宦官制度的存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明朝是宦官干政最长的时期,对明朝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反思明朝宦官专政,时至今日,对当今时代仍有着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胡丹 《史学月刊》2008,(5):41-47
明代宦官问题肇始于开国皇帝朱元璋,但一直以来对洪武朝任使宦官的性质与规模、明初宦官组织的形成特点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使得对明代宦官的认识缺乏一个"源性"的基础.事实上,在朱元璋统治时期,伴随着以宰相为首的传统外朝体制的解体以及一系列惨烈的政治事件的连续爆发,宦官组织在不断调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朱元璋刻意培育宦官并用以牵制外廷,体现了他一贯的分权思想;宦权的扩张反映了君权的空前膨胀.正是那位被普遍认为是禁止宦官干政的明太祖,赋予了宦官合法的权利和地位,从而使宦官在实质上已作为明王朝政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相似文献   

18.
宦官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产物 ,虽然他们自身失去了生育能力 ,但传统等因素又很难容忍其无后代 ,因而宦官养子亦势所必然。为了保障宦官队伍后继有人 ,宋朝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既要限制其人数过分增加 ,又要保障宦官集团的既得利益。其中允许宦官荫补子孙便是其重要特权之一。应该说 ,宋代宦官荫补的法律条文相当严密而烦琐 ,除特殊情况外 ,多按章办理 ,这也是宋代无汉、唐、明等王朝出现的宦官之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文玉 《史学集刊》2023,(4):113-124
明清之际有关宦官话题的讨论,既是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反思,也构成了对明代宦官政治,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集中检讨。在明朝灭亡后,人们虽然指出宦官参政的种种弊病,但“宦官亡国论”并不是当时的唯一声音,甚至难以构成主流观点,更多人并没有将明末宦官视为亡国的全部责任者。将视角扩展至有明一代,时人思考宦官政治的落脚点也不只在于其对国祚久暂之影响,而是更多关注宦官合法、长期、广泛的参政所带来的对于明代士大夫精神意气的摧折,从而使得有明一代难以建立理想的政治生态。在此基础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整个中国古代宦官政治的总体检讨,是将宦官制度视为君主“以一人之疑敌天下”的必然产物,从而最终推演至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时下热播的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谅他一个小小太监有何能为,自古宦官无成事”之类的台词,将宦官与太监混为一谈。很多人误认为宦官和太监是一回事,其实,宦官与太监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