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都城之一。其出土的建筑材料特征明显,规格较高,是研究这一时期建筑材料和考古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资料。本文以北魏洛阳城出土的建筑瓦当为主要对象,同时兼顾其他相关建筑瓦件,以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分类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把握北魏洛阳城建筑瓦件的特点和异同,为城址的整体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石永士 《收藏家》2000,(12):29-31
半圆形瓦当自西周晚期出现后,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各诸侯国宫室建筑所用瓦当的主要流行样式。战国时期瓦件很注重装饰性,瓦当的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成为那个时代表达建筑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同时,战国中期开始由半圆形瓦当向圆形瓦当演变。到秦汉时期圆形瓦当已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东汉时期则已全部演变为圆形瓦当,并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宫殿、庙宇,乃至民居建筑的惟一形式。春秋战旧时期,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开始  相似文献   

3.
刘灏 《文物世界》2011,(2):16-21
中国建筑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萌芽,商周逐渐发展,秦汉四百余年是它茁壮成长并逐渐成熟的时期,形成了建筑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建筑组合与结构处理日臻完善,不管是建筑的小的基本构件还是大的建筑结构特征都已基本成型。都城、宫殿、陵墓、  相似文献   

4.
马宏林  黄光琦 《文博》2005,(5):24-26
1998年4月-2000年10月对西岳庙灏棂殿、金城门进行了维修,灏棂门、五凤楼、角楼等进行了修复.在灏棂殿维修工程中,经对屋面瓦件揭除清理分类后,发现其瓦件规格尺寸达16种,琉璃颜色、胎体、烧制工艺,瓦当勾头图案及滴水形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年代序列较长.据调查为历次维修时庙内其他建筑瓦件用于大殿上.如何选择较为合适的瓦件是维修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维修设计将屋面瓦件恢复为统一规格及颜色的琉璃瓦屋面.为此我们决定在形制断代的基础上采用热释光测年的方法筛选出年代较早的瓦件作为选择屋面瓦件规格、形制、图案及颜色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秦统一后,岭南地区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考古学文化看,秦汉时期较之先秦时期有相当大的进步,尤其是秦汉时期建筑遗址的发现,其崭新的面貌,是先秦遗址中不曾有的。本文将考古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建筑遗址作一概述和初步探讨,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 本世纪60年代初,先是在始兴白石坪发现了绳纹瓦遗存,当时划属战国时期。接着在英德连江口发现了以绳纹瓦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唐青龙寺瓦件的样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尝试在样式与出土位置之间寻找对应关系,从而对重建后青龙寺的基本用瓦制度与营建状况进行复原。研究表明,青龙寺主要使用黑色磨光瓦与莲花纹瓦当,但不同建筑在瓦件尺寸、纹样上存在明显差异。借由这些差别,青龙寺的重建工程及其存续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还原,该过程也从动态视角展现了晚唐以降密教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浅谈秦汉十二字瓦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秦汉十二字瓦当杨平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秦阿房宫、汉长安城都是千古留名的著名建筑。宫殿群建筑在秦汉时期已进入了土木结构建筑的鼎盛时期。随之秦汉两代广筑宫寝庙宇,瓦当的使用也达到了鼎盛阶段。本文仅就精美古拙的十二字瓦当略谈...  相似文献   

8.
在整个东魏、北齐邺城的营建过程中,为都城的营建而专设了包括烧制建筑构件在内的一应管理体系。在代表中央官府的将作寺的统领下,建筑件在烧制过程中由各军主直接管理作头,由作头管理工匠,这种垂直管理的体系,有力地保证了产品的品质,促进了邺城宫城用釉陶建筑构件整体质量的大幅提升。邺城地区陶瓷手工业技术伴随着北朝时期各王朝都城的迁移而兼收并蓄,渐成规制。  相似文献   

9.
在有关汉代五原郡武都县故城地望的研究中,吴荣曾《武都城考》一文以出土“武都”戳印瓦文为依据,可靠性最高,但其未提及“武都”戳印瓦具体出土于纳林川流域的哪一座城址,因而武都故城的地望依然不清。前城城址位于陕西府谷县与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的纳林川东岸,是一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古城。近年,在前城城址考古调查中,新采集到“武都”戳印筒瓦1件。结合文献记载,可以认定该城为汉五原郡武都县故城,其始建年代应在秦昭襄王长城修建前后。  相似文献   

10.
六朝都城话御道文/周一凡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作为城市道路交通,御道是古金陵崛起为帝王之都的重要标志。因为御道是按驰过规格筑建的,秦汉时期曾利用其体现过帝王统治的威严,六朝沿用时,由于帝王风格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历朝御道又有其不同的雄姿风采。东吴政权...  相似文献   

11.
自文明初期,中原地方多处曾经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居邑。在大一统政体形成并得以巩固的秦汉时期,它们依然保留历史的光荣,若干新的具有区域领袖地位的都市亦逐步出现。蔡邕《述行赋》群都之说反映了这一史实。相关现象在一些都城史、都市史论著中似乎有所忽略。秦汉时期中原群都的历史存在,体现出这一地区作为文化重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是我国城市与商业空前发展的时期。在这里,仅就河北地区城市与商业发展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河北的城市,大部分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早在战国时期,河北各地的城邑已不下百余座,但绝大多数都是城垒、城堡和聚邑,只有赵国的都城邯郸、中山...  相似文献   

13.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创立的王朝。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创建的都城,不仅继承了前代中原王朝以太极殿为核心的宫城居中的都城制度,而且也结合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民族与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在都城外围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外郭城和众多里坊,其三重城圈的都城形制对中国古代后续王朝的都城形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该城址近六十年的考古工作和文献资料,对北魏洛阳都城内城的墙垣、城门、街道格局和重要建筑分布进行了复原研究。  相似文献   

14.
杨平平  马涛 《大众考古》2023,(10):76-83
<正>南京建城史始于先秦,大致出现了六朝、五代和明代三个建城高峰,也是其作为都城的三个时期。近年来,南京主城区开展了较多的城市考古工作,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古都南京多层叠压型的城市发展特征。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建材,相关的生产、运输、使用遗存是古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地区考古发现了大批窑址,主要烧造砖、瓦、琉璃等建筑构件,年代从汉代延续至明清,其中比较重要和大型的包括可能与陶官、瓦官相关的六朝窑址、西营村五代砖瓦窑、  相似文献   

15.
王银田 《华夏考古》2013,(1):137-148
《礼记·月令》:"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古人常常在瓦上留下铭刻文字,这种瓦文也影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朝瓦文主要发现于大同、洛阳、临漳、太原等北朝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对瓦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北朝社会,是北朝考古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秦汉时期对于残障人口形成了有效的统计制度,包括对残障人口身份类型的特殊标识、严格的统计程序和法律禁条、形式不一并不断完善的文本载体等内容。本文厘清秦汉时期傅籍制度下"罷癃"的特殊身份,并以此为基础,对秦汉时期残障人口统计制度所涉诸方面做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秦汉度量衡制度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自商鞅变法实施"平斗桶、权衡、丈尺"的政策以来,秦汉帝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度量衡的统一。本文依据出土和传世的度量衡实物对秦汉时期的度量衡制度作了探讨,并概述其特点,如"以度审容"、进位关系、测量基准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有关秦汉时期中央监察制度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论著日益增多,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本文主要从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历史地位、秦汉中央监察机构的设置、职权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梳理了近20年来有关秦汉中央监察制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发展演变,是一个继承传统、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两汉到隋唐时期的都城形制变化极为明显。本文以近年来曹魏至北魏洛阳宫城的考古发现为重要突破点,结合文献和考古勘察资料,对两汉至隋唐时期的各个重要都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从两汉时期的多宫形制,到魏晋南朝时期的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再到北朝时期的三重城圈形制,最后形成隋唐时期中轴对称的坊市制新型国际商贸大都市,为向以后更繁盛的开放式商业都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其都城形制和格局的变化轨迹清晰,发展演变具有延续性和开创性,既沿承了传统的汉地都城制度,又有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的创造。总之,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这个时期都城的鼎盛之作,其都城形制产生的源头源自曹魏洛阳城,对汉唐时期的都城形制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各种渊源和汉化因素,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及整个东亚地区古代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晋代墓葬制度与两晋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的晋制与晋礼的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的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的变迁。洛阳是西晋的都城,都城洛阳晋墓中的洛阳因素代表的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的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的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的晋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两晋时期墓葬制度的主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