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铭  徐传武 《民俗研究》2012,(4):128-134
明初,朱元璋夺去了泰山山神的帝王封号。在当时残酷的文字狱和严酷的礼法的控制下,文学作品中不可能再出现称谓泰山山神“天齐仁圣帝”或与之相类似的帝号的情况。碧霞元君信仰在元代和明初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其在民间的普及范围极为有限。明中期,随着统治者政治文化政策的松弛,文学作品中称呼泰山山神的帝号已不再视为犯忌。成化十九年(1483)之后,碧霞元君信仰由于得到了皇室贵族的认可,而逐渐广泛普及于民间,达到了与泰山山神信仰并列,甚至超越之的地位。《水浒传》中多次称谓泰山山神“天齐仁圣帝”之封号,而且书中“万民朝拜碧霞君,四远归依仁圣帝”这句赞语,反映了碧霞元君与泰山山神享有同等地位,接受四方万民顶礼膜拜的盛况,这都应当是发生于明代成化十九年以后的事情。因此,《水浒传》的成书时间大体应当在明中期的成化十九年之后。  相似文献   

2.
一、《明通鉴》(中华书局1980年重印本)卷4页265:“若出其不意,直捣阶文……”按:“阶文”,不是一地,而指的是阶、文两州,见《明史》卷42《地理志·陕西》。《明通鉴》卷4页272:“大书克阶、文、龙、绵日月投汉水。”又卷11页518:“阶、文寇平。”此两例“阶文”标号明确,应仿之。二、卷14页632:“庆远,柳浔诸蛮……”按:将“柳浔”当作一地,误。柳,柳州府;浔,浔州府;见《明史》卷45《地理志·广西》。“柳浔”,应标作:柳、浔。三、卷20页823:“柳庆蛮韦朝烈等……”“柳庆蛮之叛在二年。”按:“柳庆”不是一地。柳,柳州府;庆,庆远府;见《明史》卷45《地理志·广西》。“柳庆”,应标作:柳、庆。四、卷44页1645:“起右副都御史周南巡南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喜爱读史书。他在一套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中的《南史·陈庆之传》的天头囤了四个圈,还批了“陈庆之传”四个字。1969年,他重读陈庆之传,又在天头评注道:“再读陈庆之传,心神往之。”  相似文献   

4.
广西庆远府永顺正长官司设置于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共十九任世袭长官,曾两次由中央政府派流官短期署理,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土归流,经历明、清两朝,短时间曾由南明永历帝、吴三桂伪周两个地方政权管辖,历时408年。对当地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1989年8月,该长官司第一任长官邓文茂之墓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产生的背景据《庆远府志》载,明代的河池疆域还是“山高地瘠田寡人稀民多贫”,经济仍十分落后,社会极不太平。自唐代以来的中央政府只能对这些尚属化外文身之地的穷乡僻壤采取…  相似文献   

5.
一、陵墓分布和所在位置 建立江左的东晋王朝,自公元317年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开始,至公元420年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为刘裕所取代为止,先后共十一帝,除废帝司马奕死后葬地不明外,其余十帝均葬建康,葬地有鸡笼山之阳,钟山之阳和幕府山前三处。 葬在鸡笼山之阳的有元、明、成、哀四帝。这处葬地史籍中称为“西陵”。《晋书》成帝咸和三年二月,苏峻乱,“假领军将军卞壶节,帅六军、及峻战于西陵,王师败绩。”虽然已往曾有人认为该地正当建康宫范围之内,西陵在此的可能性不大,但  相似文献   

6.
陈德弟 《文史天地》2010,(10):68-69
《文史天地》2010年2期于“史海拾贝”板块,刊载了雷文进先生《明代宦官中的善类》一文,讲述了明代宦官中“间有贤者”数人,他们为助君明智、政治清明、兴利除弊等所起的良好作用。其实,历史上不仅明代宦者中有“善类”,即使在宦祸最烈的汉唐时期,宦官敢废帝立帝,甚至弑帝,也仍然有贤能俱佳的太监,匡扶正义,造福民众。  相似文献   

7.
《明史》卷117《朱权传》载: 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3591页)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明·郑汝壁《皇明帝后纪略》、《明实录》和清·查继佐《罪惟录》诸书亦作太祖“第十七子”。但是,明·焦竑《献征录》卷1却作: 宁献王讳权,高皇帝十六子也。明·朱谋讳《藩献记》和《朱氏八支宗谱》亦为太祖“第十六子”。历来二说并用,莫辨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8.
明史未载,方志、实物补阙一则韦甘睦今广西宜州市在明代名宜山县,时县境内先后设置几个土司(正、副长官司及巡检司)。为在《宜州市志》中记述各该上司的设置裁废经过,先查阅《明史》。《明史·地理志》庆远府条载:“庆远府(元庆远路),洪武元年为府,二年正月改庆...  相似文献   

9.
<正> 易水左右是天鼋族高辛氏子唐尧故地。唐尧是黄帝曾孙帝(?)高辛氏子,史家因并称帝(?)、帝尧所处时代为“诰、尧之时”。”《大戴礼记·五帝法》记孔子说:帝(?)为玄嚣之孙,(虫乔)极之子也,曰高辛”,帝尧是“高辛氏之子也,曰放勋”,与《尚书·尧典》:“帝尧曰放勋”相合。《史记·五帝本记》:“帝(?)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可证帝尧是黄帝天鼋氏族商高辛氏之后,本姓姬氏,《帝王世纪:帝俈高辛,姬姓也”可证。帝尧既为高辛氏子亦当为姬姓。《路史·后纪》:“帝尧陶唐氏·姬姓。”注:“尧姓姬,缶于帝(?)”。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以“尧母(广尤)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亻入)家,年二十无夫…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隶释·帝尧碑》、《咸阳灵台碑》等都有此说,皇甫谧因说:“尧姓伊祁氏”,“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於伊长(亻入)之家,故以所居为姓也”。  相似文献   

10.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因其“家法最正,相传最远’’而被后人赞为“古今家训之祖”。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为之“考出处、明字义、断是非”,是研究《颜氏家训》的集大成之作。本不揣浅陋,拟在“明字义”方面,为《集解》补正一二。  相似文献   

11.
“九莲菩萨”之称见于《明史》卷一二○《诸王列传》: 悼灵王慈焕,庄烈帝(崇祯帝朱由检)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诸子。”遂薨。九莲菩萨者,神宗  相似文献   

12.
读书柧录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集部楚辞类”:“《楚辞补注》十七卷,内府藏本。宋洪兴祖撰。兴祖字庆善,陆游《渭南集》有兴祖手帖跋,称为‘洪成季庆善’,未之详也。丹阳人。”按:“兴祖手帖跋”,即《跋洪庆善帖》,云:“某儿童时,以先少师之命,获给扫洒丹阳先生之门,退与子威讲学,则兄弟如也.。  相似文献   

13.
“宇文士及割肉”及其他黄正建《新唐书》卷一《宇文士及传》说宇文士及“尝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阳为不省,徐之”。这条材料最早出自刘的《隋唐嘉话》。《隋唐嘉话》卷上云:“太宗使宇文士及割肉,以饼拭手,帝屡目焉,士及佯为不悟,更徐拭而便之”。此...  相似文献   

14.
史书多言明永乐帝废弃大宁,悉以其地赏给兀良哈.陈鹤《明纪》:“(永乐元年)壬子复以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之保定,……悉以其地畀兀良哈。”《明史·成祖纪》:“(永乐元年)改北平行都司为大宁都司,徙保定,始以大宁地畀兀良哈。”中央广播电大《中国通史讲稿》中册231页:“兀梁哈属于蒙古族,……靖难之役中,明成祖曾得到三卫蒙古兵的协助,事后,割大宁以赏其功.”这段话大概就是根据以上二书的记载而来的,一些图籍,也多同意以上说法。史实并非如此,有加以辨析的必要。永乐帝为明代英主,在位时(1403—1424)不断加强北边防卫,对逃往北方,继续与明廷对抗的  相似文献   

15.
“帝”是《山海经》里出现频率最高的神,在历代的《山海经》研究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本从《山海经》本出发,探讨“帝”的身份和来源,初步认定“帝”是《山海经》里的一个后起的至上神,在长期口头的流传中渗入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并与帝俊、黄帝、西王母等几个大神的身份发生重叠,从而形成《山海经》本里“帝”与其他天帝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新疆帕米尔高原上曾有一个神秘的偈盘陀王国。国力最盛时,它管辖12座城,偈盘陀王曾远征北印度的咀叉始罗国,并大胜而归。其实现在的塔吉克族,就是他们的后裔。因山高路险,地处帕米尔高原上的偏僻之地,据说这里的塔吉克人如今仍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桃花源”似的生活,并被称做“太阳部落”。  相似文献   

17.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上,我提交了《中国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的来源——且谈变文之“变”》一篇论文。我的论文论及释门佛徒唱导化俗所用之散韵相间、兼说兼唱之文体,原本自楚、汉“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乱以理篇,迭致文契”的辞赋。此外,也谈及“楚汉‘辞赋’是梵文‘经偈’异质同构的对应形式”;“中国佛教之‘偈赞’,名为‘梵呗’实系楚汉之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古人文风至严,因一字之书写读音之误而贬官乃至殃及他人者均不乏例在。 《旧唐书·严挺之传》载:侍郎萧炅将《礼记》“蒸尝伏腊”之“腊”误读为“猎”,挺之上奏称“省中岂有伏猎侍郎?”遂贬萧炅为岐州刺史。 《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404)载:  相似文献   

19.
《山海经》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舜有两个女儿,生有灵光,可照方圆百里,于是一个名叫“宵明”,一个叫“烛光”。这两位中国的“烛火”女神,大概是古人对于灯火之始的想象。然而,中国的灯火之路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20.
近读古史,发现郭沫若在古史研究中有明显的三点失误。现罗列如下,敬乞海内外专家明察。一、古代有无“三年之丧”制?郭沫若在《释祖批》中说:“《尚书·帝典》‘帝(放勋)乃组落,百姓如丧者批三载’,不独首姓字古无有,三年之丧古无有……亦可知《帝典》诸篇为孔门所伪托。”(《郭沫若全集·考古篇1》第20-21页)郭氏否定“三年之丧”是错误的,请看《竹书纪年》的帝尧、帝舜和夏代纪年(见附表)。1.从尧、舜、禹的继承来看,尧死于公元前2046年,舜继位于2042年,舜死于公元前1993年·禹继位于公元前1989年,皆有“三年之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