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颐和园现藏玉器约600余件,笔者拟从玉器用途、题材与纹样、玉料及工艺等方面,对其作一概述。一、玉器用途分为佩玩、陈设摆件、器皿和文房用具。2.陈设摆件:器形有像生造型圆雕件、如意、山子和插屏,可陈设于案桌或底座之上,作观赏之用。大型像生玉摆件有老者(寿星)、佛像(图5)、仕女、童子洗象、卧牛(图6)、羊、狮子等。小型像生圆雕件上有穿孔,  相似文献   

2.
<正>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有一件"之璠"款竹雕佛手摆件,系该馆旧藏,通高9厘米,围径6、5厘米,重约40克,品相完好,色泽黄中透红,入藏时间不晚于1960年,文物藏品检索卡上的品名是"佛手果",时代一栏定为"道光"(图版一)。此器的特别之处是在佛手造型的瓜蒂处蝇头般大小而不规则的圆形截面上,不易被人辨识地镌刻着阳文篆书"之璠"二字(图版二)。  相似文献   

3.
大璞不斫的明清金陵竹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啸 《收藏家》2006,(6):61-66
(一)竹子结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皮坚质密,是竹雕艺人操刀的理想材料。竹刻也称竹雕,顾名思义,就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多使用竹茎与竹根施雕,用于雕刻的竹材应选择生长了3-4年的竹子,不宜太老或太嫩。太老出筋了,质糙不细腻,难以雕琢;太嫩则不经削剔,亦显现不出竹的细密纹理,失去竹刻的个性。竹茎圆而中空,适宜制作笔筒、臂搁、香筒等器物,技法多为阴刻、浮雕、皮雕与透雕。竹根节密内厚,纹理纠结,凹凸不平,巧妙利用其天然的形态、纹理、疤节甚至瑕疵,在造型上因质顺形,类物刻象,…  相似文献   

4.
赵春霞 《收藏家》2011,(10):35-38
竹雕,又称“竹刻”,是一种以竹于为基本材料的雕刻艺术门类。竹雕作品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由于在收藏保养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制约,诸如对日比照射的要求、对空气温度、湿度的要求,都近乎于苛刻。因此,历史上的竹雕作品能流传至今的很少,尤其明代以前的作品,更为罕见。  相似文献   

5.
汪潇溪 《江淮文史》2016,(3):127-132
正深深怀念起孟老孙起孟(1911—2010年),安徽省休宁县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民建中央原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原理事长,民建组织内部尊称他"起孟老"。2010年3月2日下午,得到起孟老逝世的噩耗,心情无比悲痛和遗憾。3月7日随黄山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家乡悼唁团进京。我们冒着大雪驱车去起孟老家中慰问,市长宋国权代表家乡人民向起孟老的亲属表示慰问,并赠送了刻有"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的紫檀木雕摆件,端放在灵堂桌上。我代表家乡民建会员赠送了红木座竹雕牌屏摆件。正面雕刻家乡的山、水、牌坊和马  相似文献   

6.
明清瓷画中常见一种儿童手持一朵莲花或者一枝莲叶正在玩耍的形象,这种画面的名称,除了"婴戏图"之外,还有"持莲童子""持荷童子""化生童子"等数种。名称应该能反映画意才好,所以这种瓷画究竟怎么定名值得推敲。"婴戏图"是笼统的称呼,不能说错,但对儿童为什么持莲的理解帮助不大。"持莲童子"和"持荷童子"是对人物形象的直观描述,可合一为"持莲童子",这个名称也没有反映画意究竟为何。“化生童子”是佛教典故.但手持莲花就一定是“化生童子”吗?此说似乎有勉强之嫌。本文收集明清数百年间瓷画上岀现的几种“持莲童子”,对其寓意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人类利用竹子的历史相当久远,但是由于竹制品不易保存,流传至今的并不多见,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雕刻精美的竹雕,一般都是明代以后的作品。济南市博物馆珍藏了一批明清时期的竹雕精品。本文撷取其中的一部分作简要赏析,并以其为例,谈谈竹雕鉴定与赏析的要点。  相似文献   

8.
西夏时期佛教艺术中童子形象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不管从莲花中化生的童子还是世俗社会礼佛供养的童子,他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生命本真,赋予童子更多的意义和内涵。西夏艺术家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地创造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元素特征,他们笔下的童子有的赤身裸体,憨态可掬;有的扭动身躯、活泼可爱。这些童子形象在西夏佛教艺术中的出现,无论是来自佛教经义,还是世俗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着西夏童子的生活与风貌,让我们更多了解一个神秘的西夏童子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尉 《收藏家》2008,(5):69-72
明活玉雕人物中,单独人物形象或以人物形象为主作为装饰纹样的作品包括仕女、童子、文人、武士、官人、渔翁、番人、天女、飞天、刘海、和合、魁星、佛像、观音、寿星、道人等,各类人物尽管形象不同,含义亦异,但所具时代特征却十分鲜明。通过对它们制作年代、社会功能、造型手法、琢工技艺等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加深对明清人物题材玉器的认识,并将有助于这方面的断代鉴定。  相似文献   

10.
润德 《收藏家》2011,(4):69-70
竹雕艺术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历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唐宋时期,下可到目前的各大流派。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有关月光童子(Candraprabha-kumāra)将出于中土为转轮王(Cakravartin)的观念非常流行,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运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中古政治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从公元3世纪开始,月光童子就从佛传故事中一个并不显眼的角色,逐渐成为带有谶言性质的政治宗教符号。不论是北齐、隋代、武周的君主进行政治宣传,还是南北朝时期的民众造反,其中都能看到他的影子。以前的研究着重探寻月光童子的思想和信仰源头。其实月光童子本身并不重要。他变得重要起来,是因为他和佛教转轮王的信仰连在了一起。从根本性质上说,月光童子转世于中土为转轮王的预言,是转轮王信仰结合了中古时期中国本土具体情况,发展出来的一套适应中土政治要求的新说法。  相似文献   

12.
栾晔 《收藏家》2014,(12):40-46
<正>沈阳故宫所藏的竹雕器物大体来源,其一是北京故宫调拨,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的,再就是外地督抚进贡,还有少部分是民间征集的。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有竹雕作品有高浮雕山水人物故事笔筒,镂雕的臂搁、花熏、如意、螃蟹,形象逼真的圆雕人物东方朔坐像、三羊开泰、象驮宝瓶,竹簧八方盒、竹簧浮雕冠架、竹簧雕双鱼海棠式盒,及竹根雕作品等。作为一种既可品玩鉴赏,又与平日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应用器物,竹雕已经进入帝  相似文献   

13.
中国竹雕艺术的滥觞,不晚于南齐。从四川省博物馆藏的竹雕笔筒来看,明朱氏祖孙、濮仲谦、清吴之璠等艺术家风格各异,各领风骚,其作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批明清时期的工艺美术精品,现择几件竹雕艺术品介绍如下。(一)明朱三松《饮中八仙》竹雕笔筒(图版陆:1、2)。高13.8、口径13.6、底径13.5厘米。此器口沿露出棕竹斑点,纹理细腻,色泽光润,筒身雕刻饮中八仙图像,刀法圆熟简练,遒劲有力。图中山间怪石嶙峋,老松巨  相似文献   

15.
在江苏省长江以北、北起连云港市,南到南通市的广大农村中,流传着一种民间迷信活动,从业人员称为“童子”,童子在为群众举行消灾降福、驱鬼治病的“太平会”时,表演讲唱歌舞和戏曲等技艺,群众称之为“童子戏”.这种童子戏在各地发展不同.在连云港地区早已成为一种有专业班组的地方戏曲剧种,俗称“大戏”(当地其他地方戏曲多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最早的童子军--文华童子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7年贝登堡召集20个男孩在英国南部白浪岛实验露营,这算是世界上第一支童子军团了。后来,贝登堡又将童子军训练的意义和方法写成《童子警探》一书出版。自此,童子军由英国开始远播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青年儿童的一个伟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月令     
《山茶》2009,(3):198-199
三月——春的礼赞 说起“上巳节”,恐怕多数人不知道。农历三月初三的这一汉族古老节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论语》中曾点对孔子描述自己的志趣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换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人,带着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相似文献   

18.
<正>童子题材玉器自唐以后非常流行,宋、金、元代、明清都有作品。原因比较简单,一方面多子多福的传统,使中国人总想着自己能够儿孙满堂,况且孩童永远是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好玩儿的;再一方面,童子的各种造型和姿态有着吉祥喜庆的寓意,能够给佩玉者带来好运。例如,童子将一只带着长梗的荷花或荷叶高高举过头顶,"荷"即"莲",寓意"连生贵子";有的童子则是呈卧式,将荷叶背在背  相似文献   

19.
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和菩萨殿两殿前檐下及窗楣上绘"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设色以石绿、土黄、赭石为主,保存完整,是山西省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之一,且因其绘制时代较早、艺术水平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范学静 《收藏家》2004,(8):12-16
玉雕童子是宋代玉器中的重要品种,深受当时各阶层人士的喜爱。童子造型相当丰富,有的手持莲花或莲叶,有的足跨枝叶,有的抱球或持盒,有的嬉戏,有的舞蹈,特别是持莲童子更加富有生活情趣。玉雕童子的出现和盛行显示出民间清新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貌,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持荷玉童这种题材在金银器、漆器等其他器物上也曾出现,存在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宋代儿童生活风俗有关。他源于当时流行的佛教“鹿母莲花生子”的故事。故事说:古代西域波罗奈国的国王见到行路步步生莲花的鹿母夫人,心生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