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拳艺术,是南派武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高的观赏、学习、研究价值。粤剧的南派武打,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线条粗犷豪放、表演勇武刚烈、气势宏大激烈、场面火爆、激越鲜明的地方艺术色彩把它与其它剧种区别开来。它与富于浓重地方气息的粤剧大锣大鼓相结合,构成别具特色的欣赏氛围,对观众有很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
粤剧表演班要办出特色,不能脱离粤剧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点。因此,它的目标应该是为了培养更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粤剧新力军为前提,同时注重发掘和发展粤剧表演学生的艺术个性,使更多的学生能达到最大化和多元化的艺术培养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荔湾地区历史上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俗称西关,地势平坦,河涌纵横,其西邻名镇佛山,南濒珠江白鹅潭,外通大洋,内航各地,水陆交通畅达,渔农商贸得天时地利,民殷物阜,风景优美,四方辐凑,闻名遐尔,向为府治所重。这里人杰地灵,生民勤勉聪慧,因时置宜,兼容并蓄,融汇升华,自成一方风俗文化,使西关成为名传岭南的一方胜地。作为西关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粤剧正是在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发展而来。西关历有“粤剧之乡”之誉,在粤剧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西关是近代粤剧行业的大本营 清代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失败后,粤剧被…  相似文献   

4.
恩宁路,广州西关一条普通的老街,却屹立着粤剧的“祖屋”——八和会馆。这里是百年来粤剧艺人的根,每年都有从世界各地赶来这里寻根的粤剧艺人,他们都称自己为“八和弟子”。  相似文献   

5.
音乐形象是粤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声音的艺术来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出戏演出的成败。粤剧中的音乐形象是与戏剧形象同时展开的,用音乐来表达戏剧形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黄虹 《羊城今古》2005,(4):55-57
一、粤剧南派武功的历史和发展 粤剧舞台上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武打表演艺术俗称“南派武功”。粤剧南派武功始于何时,创自何人.历史上流传着多种说法,有说传自乾隆年间的至善禅师、洪熙官;有说传自雍正年间的名伶张五……。至于那种说法正确,我们日后仍可继续探讨,但源于民间武术则无可置疑,应该说,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民间武技熏陶孕育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刚从“文化大革命”的文化专制下解放出来的粤剧,曾经红火了好几年。接踵而来的却是城市观众一年年锐减,以致许多粤剧团相继跌进了“多演多亏,少演少亏,不演不亏”的窘迫境地,甚至一些大剧院、名剧团也难以幸免。曾经鼎盛辉煌过的粤剧,骤然面临如此景况,始料不及的行内人,不禁惊呼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指之粤剧时装戏,既包括清装戏、西装戏,以至民国时期社会现实生活服装之粤剧舞台故事演出,也包括取材自外国社会现实和史料或文学戏剧作品乃至怪力乱神如神话、童话之类。换言之,凡演出服装与粤剧传统戏服有异者(非古代中国或含外族、异邦特色之表演服装),均以事系目  相似文献   

9.
2013年12月8日,一代粤剧大师红线女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从早期的学习,中期的创新,再到晚年不遗余力提携新人,红线女用她独有的“红腔”,将粤剧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之无隗的人民艺术家,并曾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多次好评。  相似文献   

10.
黄伟 《神州民俗》2007,(11):68-70
粤剧“江湖十八本”是皮簧声腔入粤之初的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它保留了粤剧作为“外江戏”阶段的许多遗存,是研究粤剧现有声腔源流的重要依据。经考证,粤剧的“江湖十八本”最初只有十大本,它来自陕西的汉调二簧,汉二簧实即历史上的秦腔,它是所有皮簧剧种的鼻祖,早在清康熙年问即已风行大江南北,粤剧是秦腔在两广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粤剧编剧面临困境。本文立足大量事例和详细数据来分析粤剧编剧生存现状,剖析粤剧编剧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日前,传媒报道佛山粤剧博物馆开馆,说及佛山是粤剧发祥地。一般人便以为粤剧发祥地只有佛山。这使一个粤剧研究的老问题又重新摆上桌面上来——粤剧发祥地只有佛山么?明代“天下四大名镇”之一的佛山云集艺人,相邻的省城、天下闻名商都广州又岂会不艺人云集呢?  相似文献   

13.
粤剧器乐演奏的基本技法,一招一式都对演奏者基本技法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演奏者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基本技能的逐渐提高,结合剧本内容融入自己的理解,方能提高演奏的水平牙口升华表演艺术。  相似文献   

14.
《神州民俗》2007,(8):29-29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原属广州府,历来是粤剧之乡。据明张二果[崇祯]《东莞县志》记载,明正德末年,寮步镇横坑,以戏饯鬼。[道光]《东莞县志》记述,麻涌镇进士萧奕辅在家乡的事:“梨园演武宗游幸事,亟起立,戒伶人罢去。”明末,石龙镇新庙建成,附有戏台一座,占地50平方米,分前后两合,朱梁画栋,结构巍峨,正中屏风,每年八月中旬赛神期间,都开台演戏。(此庙于1964年拆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为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1945~2005),当年粤剧界人士(含曲艺、编剧等从业人员)的抗日救亡活动,堪称为一场历时持久的爱国义举。爰仅为摭拾旧闻,联掇成篇,聊志鸿爪。  相似文献   

16.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马师曾拒绝侵略者的威逼利诱,舍家产逃往内地。乱世中颠沛流离,他战胜各种磨难,竭力组织粤剧团演出献艺,谋生计的同时全身心投入抗日宣传。在辗转广西八步等地的3年多时间里,所到之处皆留下佳话,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精湛的艺术才华令人感佩。与他一起共患难的红线女说:"我最欣赏他两点——一是爱国之心,二是对粤剧的坚持。"  相似文献   

17.
黄强华 《神州民俗》2009,(12):53-55
“石湾公仔”艺术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历代南国陶艺人的珍贵艺术结晶。本文通过《杨门女将》陶塑作品融汇瓦脊艺术、粤剧艺术和古戏台建筑艺术的场景性新石湾公仔的创作实验,说明“石湾公仔”要在保持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审美元素,才能成为现代社会本土文化有代表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18.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用广州话对白和演唱。1956年广东粤剧团晋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总理观后,赞誉粤剧是“南国红豆”。从此,粤剧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红色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堪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被喻为粤剧现代戏创作的“里程碑”、“戏曲化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9.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简称,即广东音乐中使用的粤胡。高胡演奏的技法提升到音乐演奏艺术的高度,是为演员塑造成功的角色(舞台人物)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古典艺术的音乐演奏难度很高,所以要超越前辈确实很难,无论在演奏理念或演奏技法方面,都需要有高人一筹的真知灼见。本文就此阐析粤剧“灵魂乐器”--高胡演奏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20.
作为粤方言区中具有影响力和海外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增进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传承岭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2009年9月,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联合申报的传统地方戏曲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