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博览》2006,(5):38-38
俗语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佛教指佛、法、僧为三宝。以佛讲法,僧保守之,此三者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通俗些说,佛指大知大觉之人;法即是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和宣扬教义之人。三宝所在之殿当然就是三宝殿了,即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大雄宝殿”;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藏经楼”;还有僧人“燕息(即和尚等出家人睡觉之意)”的“宁静禅房”。这三处地方,是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不可随意乱闯,这是中国这个具有浓重佛教传统国家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对于许多佛教徒来说,已不再陌生。由于藏密在内地信徒中的兴盛,其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日显重要。为使正信徒众免受假上师,假密宗灌顶者,假传法者之骗,特将笔者手头资料中有关上师的部分基本知识摘编如下,以飨读者。(一)上师就是佛、法、僧三宝的代表,没有四宝的说法。“佛,就是各种成了佛的本尊。法,佛指出的道路,佛的德性、佛的智慧、佛的能量都在法里。僧,指圣僧,不是一般穿僧衣的僧。因为一般凡僧没有拯救众生的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史上,“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僧宝也。”其中,佛陀所说之教法,被视为世之财宝而珍重,后整理成浩繁的佛教经典,极受尊崇。故而藏经也就成为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专设藏经之所和藏经之器,藏经之器称作“经藏”,即供存放经卷之书橱。“经藏”收藏佛经的形式有“壁藏”和“转轮藏”两种形式,壁  相似文献   

4.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不承认救世主的存在,确认因果报应。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是佛教的基本特征。弃恶扬善、迫求觉醒,是佛教的基本要求。唯有通过"戒、定、慧"才能解脱的"贪、嗔、痴"三毒,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根本原因。人身难得易失,生命短暂。人生极为宝贵,人类极为智慧。珍惜生命,抓住瞬间,修炼正果,是为至要。近两年,我国藏区接连发生自焚事件令人痛心。藏族人民从无自焚习惯,太平盛世反而连连自焚,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6,(11)
正转轮藏又称转轮经藏,或简称轮藏,亦称大藏或经藏。在佛教史上,"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其中,佛陀所说之教法,被视为世之财宝,极受尊崇。故而藏经也就成为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专设藏经之所和藏经之器。藏经之器称作"经藏",即供存放经卷之书橱。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经藏"的形式有"壁藏"和"转轮藏"两种。壁藏为固定式,  相似文献   

6.
抢救纳塘版《丹珠尔》大藏经,已刻制7万余板,即将完成,《甘珠尔》藏文大藏经印制发行进展顺利。历时30年进行的藏文大藏经抢救工程取得实效。佛教将“佛、法、僧”视为三宝,藏文大藏经属“法宝”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教说翻译、论著翻译,  相似文献   

7.
刘璐 《旅游纵览》2017,(7):50-53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是佛法僧科(Coraciidae)约12种东半球鸟类的统称,成员体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有些种类食鱼,还有些种类食果实.在中国我拍摄到了3种——蓝胸佛法僧、棕胸佛法僧和三宝鸟. 佛法僧,即佛教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那么,主要以食肉为主的这3种鸟,为何得了一个这么重量级的佛教名称.  相似文献   

8.
大肚弥勒佛     
大肚弥勒佛若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楹联登南宁青秀山,入门不远,屹立在路旁的巨大弥勒佛塑像分外醒目,不知不觉将你带进清静欢乐的境地。随后,进水月庵上三宝堂,踏进山门,迎面一尊都是大肚弥勒佛。旁边摆卖的柜台里,也放着...  相似文献   

9.
丁山 《收藏家》2003,(2):32-35
2、怜真、阿尼哥与白塔寺佛家视佛、法、僧为三宝,而通常用历史的观点考查,宗教思想及与之相应的偶像崇拜;宗教组织加上其对社会精神、文化的影响或控制;寺庙或教堂经济的发生和发展,即成为一种宗教实质性地进入一个地区的标志。 1270年八思巴被封帝师后,在宗教界的地位已无人能出其右。1274年,八思八再次归藏,忽必烈再三挽留而不能,遂令亦怜真继帝师位。据《萨迦世系史》的有关记载,亦怜真也是出身于萨迦款氏,是八思巴同父异  相似文献   

10.
陈朝诸帝崇佛,其迹斑斑。“陈武龙飞,大(天)兴元福”。继位之“陈文御世,多营斋福,民百风从,其例遂广”。随后陈宣帝也一样礼佛作忏。至于后主,舍身造寺,更甚于前。流风所及,“铁市铜街、青楼紫陌,辛家黑白之里,甲第王侯之门,莫不供施”。 一 陈朝帝王漠视前弊继续礼佛的原因,其一是出于对北方的政治考虑。周武帝的灭佛,使中原大德名僧(包括公元577年后的北齐僧众)纷纷南渡。南奔的规模有时很大,如僧靖嵩“遂与同学法贵、灵偘等三百余僧,自北徂南,达于江左”。由于当时佛教已深入民间,大规模灭佛必然引起民情恐慌、社会  相似文献   

11.
大师的泛滥     
荆墨 《文史天地》2008,(11):1-1
“大师”一词,最早出自宗教界,以僧家为例,能荣登大师之榜者,莫不是佛学造诣高深、德高望重、能够普渡众生、甚至能拯生民于水火之人。即便如此,历代名僧大师也没出过几位。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师”突然以几何数量暴涨,“大师”一词开始走红媒体,大有肆虐之风。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等。再如以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桨等。二者的不同点表现在:藏传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无上瑜伽;汉传佛教是解脱道和佛菩提道。  相似文献   

13.
皈依三宝是成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课。皈依以后,就表示自己从此信奉佛教,成为三宝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皈依三宝的仪式,即  相似文献   

14.
鸠摩罗什与秦陇石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鸠摩罗什与秦陇石窟艺术项一峰鸠摩罗什(343─413),龟兹人。7岁出家,先后从佛图舌弥、著名大德盘头达多、三藏佛陀耶舍、大乘名僧须利耶苏摩、律师卑摩罗义诸师广学大小乘教义。在龟兹约20多年,受到宾、龟兹等各国国王的厚待。年轻的沙门鸠摩罗什,当时在西...  相似文献   

15.
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年,面对来自官绅双方的提拨庙产兴学运动之强大压力,在先后谋求藉信徒之力消极抵制和借助外来势力的庇护均告失败之后,佛界一部分寺僧开始自办学堂和组织教育团体来推进佛教教育.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来华日本佛界寺僧所带来的外交纠纷,作为官方的晚清学部于1906年颁布了教育会章程规范僧教育团体,从而建立起了僧界之间以及僧界、士绅阶层与官方之间的联络机制.虽然僧教育会当时影响不大,但它促进了近代佛教教育团体与佛教教育的发展,为民国以后的佛教复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杜甫的佛教信仰问题,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宗教信仰》中认为:“他(指杜甫——笔者注)虽然没有落发为僧,看他的情绪似乎比所谓‘僧宝’还要虔诚.‘不复知天大,空馀见佛尊’的老诗人.与其称为‘诗圣’,倒宁可称之为‘诗佛’;难道不要更妥当吗?与郭沫若观点相反,萧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中指出:在他(指杜甫——笔者注)的头脑中,佛教思想只如‘昙花一现’似的瞬息即逝.”企图用“人道主义”来涵盖杜诗中显露出的佛家气味.郭、萧两人的不同见解在学术界颇具权威性,但都难辞偏执之咎.郭氏有意夸大杜诗中的“佛”味,只见树木,不风森林,用“诗佛”代替“诗圣”,已早为学术界所非.萧氏的“人道主义”是否就可以荡杜诗中的“佛光”呢?从他的《杜甫研究》看,很难令人信服.笔者无意细绎他们的观点,只是想指山,作为一个生长在中世纪的伟大诗人,在外来文化,尤其是释家教义盛行大唐帝国的文化氛围中,其思想受之感染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回避或作夸大.从他的“筑场怜穴蚁”(《暂住白帝复还东屯》)以及“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等诗句看,很难抹去杜诗中“佛”的成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专门论述敦煌吐鲁番发现的9件回鹘汉译疑伪佛典:《阿弥陀经》、《慈悲道场忏法》、《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佛顶心大陀罗尼》、《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梁朝傅大士金刚经并序》和《十王生七经》。本文首先对每一件文献作简要说明,然后介绍文献收藏单位的编号、整理者及其研究成果,最后提供相关研究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8.
僧装像在佛教造像中以光头、螺髻、肉髻三种形式出现,包括弟子、比丘、梵天王、辟支佛等的不同身份。本文主要从僧装像的名义及造像仪轨、僧装像的称谓及其内涵两方面对6世纪中国僧装像进行探析,区分他们的不同称谓及示教内涵。作者认为,螺髻僧装像为梵天王,可能包括帝释天,与《维摩诘经》、《法华经》等经中梵天王“帝释天”说系统思想有关,螺髻僧装像为辟支佛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肉髻僧装像为辟支佛,主要与《法华经》等经中的“供养”及法华“四圣”等宣教内容不无关系,与《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实相”、“会三归一”的思想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9.
西藏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是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流传到现在的很多有关西藏的文物,就是历史的见证人。本文只就故宫博物院所藏尚未发表过的若干文物,来说明一下明精两代北京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的统一关系。明永乐八年九月十六日敕论敕论,明黄色描金云龙笺地,纵二市尺,横约五市尺,墨笔楷书。首行为"大明皇帝敕论刺麻失家摄聂"。正文抬头书"朕惟佛氏之兴,其来已远,西士之人久事崇信……所在土官军民人等听从本僧从便修行,益弘愿力,丕阐宗风,为一方之人祈福。  相似文献   

20.
向斯 《收藏家》2002,(9):56-60
一、《大藏经》的问世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四世纪,因对教义、戒律产生分歧,佛教教团内部分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上座部遵守原始佛教教义、戒律,而大众部则有所改革和创新,并将教主佛陀神圣化。公元一世纪,从印度南部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大乘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道路”的意思,大乘之意就是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大乘佛教贬称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