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格局形成之际,利用国际民用航空实施遏制战略成为美国全球冷战布局的重要环节,此即航空冷战。通过单边和多边相结合的方式,美国构筑了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技术与设备的出口管制体系。在民用航线问题上,美国致力于打造限制甚至封锁苏联和东欧国家民用航空活动的所谓“空中铁幕”。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英国等西欧国家从一开始就对美国的航线限制政策持有不同立场,美国试图切断东西方民用航空联系的努力未能如愿。面对国际民用航空的发展及美苏航空技术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最终放弃构建“空中铁幕”的政策图谋。美国航空冷战政策的演进证明,国家利益考量和技术实力对比是决定航空冷战走向和国际民用航空格局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美国南海政策是基于美国地缘战略构想生发而成。基于多位地缘政治家的理论,根据冷战结束之后亚太地区的新形势,美国在南海地区实施以加强军事存在、强化舆论战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政策,其目的就是插手南海事务,攫取在亚太地区海洋利益。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实施的南海政策,影响了南海地区局势的稳定、有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引发了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变动。  相似文献   

3.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大约两年的时间里,美国《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主要包括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西藏分裂势力的相关活动、联合国如何插手西藏事务、美国关于西藏政策的变化以及印度、苏联的态度等内容。认真梳理《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可以看出冷战思维及西藏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是美国关注西藏局势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这一时期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西藏报道内容的选择凸显了美国政府的政治取向,充满了冷战色彩,报道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西藏政策的历史性交化和美国对印度政策的具体行动目的,严重混淆了国际视听。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对南海的政策立场逐步发生变化,去"中立化"倾向日益明显,甚至走向直接介入。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南海政策的变化与南海局势发展变化直接相关,更与美国的亚太战略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相关。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对亚太区域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也必将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构成直接威胁。防止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因中美可能在南海问题上发生的冲突而恶化,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尼克松时期,美国政府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重要转变。尼克松在执政初期,专注于全球性冷战议题,交予伊朗处理海湾地区事务,遂无意干预伊拉克库尔德问题。随着1970年代初中东局势趋于复杂,苏联意图将伊拉克扶植为地区代理国。出于地区策略的考量,尼克松政府决定援助伊拉克库尔德人,旨在削弱伊拉克复兴党政府,防止苏联在中东扩大影响力。在实施援助行动期间,基辛格无视伊拉克政府有意改善与西方关系的行动,坚决执行援助政策,同时又始终遏制库尔德人的建国倾向,避免其自治行动引发地区动荡。在美苏关系趋于平缓与中东形势日渐紧张的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体现海湾地区对冷战形势的特殊地位,成为美国对中东地区策略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在推动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的过程中,美国最初要求日本和西欧国家限制向苏联出口油轮,其后转向推动北约组织建立关于苏联石油问题的特别研究机构,提议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与北约成员国以及日本进行外交交涉。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开创了美国利用国际防务机制推行对苏经济遏制战略的先例,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史上的特例。此后,美国重新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推进对苏经济遏制战略。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政府汲取了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政策的教训,超越了北约组织对苏联禁运能源设备政策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南海问题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涉及七方六国,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和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分产生的争端,主要包括领土归属和管辖两方面的内容。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具有影响力的区外国家。自冷战以来,美国不断调整其对南海的政策,以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国不断插手南海事务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原因,还有其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图分析美国自冷战以来,根据世界政治格局与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南海政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京晶 《沧桑》2013,(6):88-90
冷战初期,美国从与苏联对抗,争夺世界霸权的大战略作为出发点,对中国的政策也经历了试图从中国内战脱身,以和促变的灵活政策到朝鲜战争爆发后在与苏联对抗的同时向中国施压的强硬政策,再到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美国趁机适当松动对苏关系的同时加紧对中国遏制政策这三个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冷战初期即1947-1960年间美国对中国采取的阶段性政策,揭示美国外交的实质,把握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在苏二战战俘的遣返工作持续十余年,遣返进程更是一波三折。这与苏联政府的三重考量是分不开的。出于外交方面的考量,苏联最先遣返非敌对国战俘和友好国家的战俘,拖延遣返敌对国家的战俘,甚至将一些战俘当成了外交筹码。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苏联在战俘中间广泛开展反法西斯宣传工作,战俘中的反法西斯积极分子被优先遣返,而那些可能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的战俘则要最后遣返。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苏联为减少关押开支,将长期无劳动能力的战俘优先遣返,为提高战俘的劳动积极性,将优秀生产者提前遣返。  相似文献   

10.
吕锡月 《沧桑》2014,(2):45-4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面临着两个左右整个世界的新形势。首先,原子技术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以早期原子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让全世界为之胆寒。再者,一个隔海相望,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之苏联的崛起,让美国在充分享受二战结束带来的欢欣之时又感芒刺在背。而核时代作为大背景下的美苏关系,是美国考量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因素。美国从1947年开始的"遏制战略"是核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对苏政策的中心。正是这个战略,让美国在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超级大国之后,第一次面对一个和自己等量的对手的情况下,完成了自我的成长。而基于核时代背景下的遏制战略对美国来说,既是无可奈何下的妥协,又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似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布雷顿森林会议是二战期间盟国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的首次大型会议,反映了美国将美苏战时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的决心和愿望。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最终在双方的妥协下,大会取得了成功。在美国的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世界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美国对苏合作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美国战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重建世界和平都离不开苏联的配合,这是美国推行对苏合作政策的现实基础。然而,美苏在会议中的合作也非一帆风顺,美国在基金黄金缴纳问题上无视苏联的现实需要,体现了美国推动的美苏合作存在一定的限度,以不损害美国核心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张振江 《史学月刊》2004,7(12):74-80
《雅尔塔秘密协定》签订后,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处在矛盾之中:一方面,杜鲁门政府不希望苏联通过参加对日战争的机会扩大其在东亚的影响;另一方面,太平洋军事战略又需要苏联的加入。1945年7月上旬中苏谈判开始后,斯大林对外蒙古特别是对中国东北的要求更是引发了美国官员的担忧。原子弹的出现恰逢其时,迅速成为美国政策逆转的契机。围绕中苏谈判,波茨坦会议期间的美国最高决策不但积极支持中国抵制苏联的要求,试图以中苏谈判拖住苏联参战的步伐,甚至还谋求抢占中国的大连港口。二战还没有结柬,姜苏在东哑的竞争与对抗的帷幕就已拉开。  相似文献   

13.
1965年印巴战争不仅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矛盾和冲突发展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这还是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大国关系在南亚地区变化的直接结果。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之后,美国决策者把遏制中国作为其南亚地区政策的核心,同时以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作为实现其南亚政策目标的主要手段。但是,美国的政策中存在着援助印度对抗中国与同时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同盟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就是以不介入及以停止援助作为迫使印巴接受停火的压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巴基斯坦发展同中国关系的惩罚。美国的政策实际上丧失了对印巴两国施加影响的渠道,这不仅使得苏联在调停印巴关系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也导致苏联在1965年印巴战争后大力援助印度并发展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以及巴基斯坦发展和密切同苏联及中国的关系,美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迅速减退。美国对1965年印巴战争的反应和政策表明,以对外援助作为实现美国在第三世界的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其作用和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把朝鲜半岛问题国际化,是二战结束以来美国朝鲜半岛政策的基本特点之一。二战结束之际,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用国际托管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案,但在随后的杜鲁门政府与苏联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政策互动中,美国逐渐放弃了这个方案,转而决定把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利用联合国来追求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利益。为达到把朝鲜问题国际化的目的,美国促使联合国拒绝苏联提出的朝鲜问题本土化方案,并强力推动联合国在朝鲜南部组织选举,导致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公然打着联合国旗号介入冲突,并在战争进程中进一步把联合国与其朝鲜半岛政策捆绑在一起。朝鲜停战后,艾森豪威尔政府继承了其前任的朝鲜半岛国际化政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正南海问题本质上属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声索国之间的双边问题,并不直接涉及中美关系。但是,伴随着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近年来美国开始深度介入南海问题,并与越南和菲律宾等国频频挑起事端,形成内外呼应之势,致使该地区局势急剧恶化。美国南海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其总体战略需要的变化,其最根本的着眼点在于维持战略平衡和区域稳定。奥巴马政府高调  相似文献   

16.
杨友孙 《世界历史》2006,1(4):51-59
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冷战中美国对苏联东欧的文化外交,即美国政府对苏联东欧人民的以传播美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是美国对苏东“双轨政策”中的重要一轨,也是美国对苏东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美国对波兰的文化外交为窗口,对美国文化外交的实质、策略、特点进行细致的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郭渊 《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1):27-36,123,124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开始更加积极地介入南海争端,南海地区再次凸显"边缘地带"特性。在此背景下,东南亚某些国家不断在南海岛礁制造事端,进行主权造势,对中国南海主权进行严重挑衅。为维护南海权益,中国除了继续对南海宣示主权外,同过去相比,更侧重于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国家间的协商、谈判以解决南海争端。同时,适应国际形势和南海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对南海政策做出了适时调整,即制定并完善国内法,正式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加强了海疆国防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张杨 《世界历史》2004,(5):68-74
本文对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外层空间政策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在冷战背景下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带来的冲击和人类对一个全新领域的初次涉入使艾政府的外空政策经历了几次反复 ,最终确立了具备一定指导意义、较为普遍适用的美国国家外层空间政策  相似文献   

19.
试析苏联犹太移民问题的形成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玉广  宋正 《史学月刊》2002,98(4):90-97
苏联犹太移民问题是苏联历史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苏联对犹太移民的意愿采取限制性的政策。由此产生了苏联政治生活中移民申请被拒绝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以移居苏联国外为其主要的政治目标。苏联犹太人的移民意愿及移民申请被拒绝的活动引起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关注,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影响美苏经济贸易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此后苏联的解体使这一问题的性质和重要性均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国内一些文章曾把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对美政策概括为“苏美合谋主宰世界”。笔者认为,这一概括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是不全面和有失准确的。这里拟从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美政策的基本目标、实践内容以及苏联是如何寻求同美国的妥协等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