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隍信仰在中国的形成和流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以来,泉州的城隍神位越发显赫。特别是明朝倭患的加剧,当地民众更尊城隍为城市的保护神。明末清初,台湾海峡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城隍信仰随着移民的足迹分灵台岛,城隍庙成为台湾官祀的四大庙之一。本文就清廷治台、日本据台、台岛光复的几个历史时期,对台湾城隍庙作些简述,从中分析城隍信仰在泉州与台湾关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都城隍庙考     
张传勇 《史学月刊》2007,(12):45-51
明清时期的都城隍庙在建置中呈现出复杂局面。明代祀典中之京都城隍庙是文献资料中所见最早的都城隍庙,除此之外,几乎在不同层级的聚落都存在都城隍庙。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源于都城隍神自身的演化,其一,京都城隍神由都城隍神或称天下都城隍神发展而来,是后者的一种官方形态,都城隍神与京都无必然联系;其二,都城隍神的管辖范围不再固定为"天下",它可以是省,也可以是更小的地域。  相似文献   

3.
张传勇 《民俗研究》2005,939(2):151-158
自邓嗣禹作《城隍考》始,研究城隍信仰的论著不可谓少,城隍信仰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涉及。其中,城隍神的起源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对神祗源流的追溯,是民间信仰研究的基础。但与其相对应的另一个问题,即城隍信仰在20世纪上半叶逐步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的原因,却很少有人问津。这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作为民间信仰,城隍信仰同其他民间信仰一样,经历了清末以来基于“破除迷信”的历次运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的是清代江南地区城隍庙中道士的社会角色。一般的宗教仪式专家和社会团体与这些庙宇的宗教生活关系密切,而道士组织城隍崇拜的方式,掺杂了他们对于道教官僚体系的信条。城隍庙像一个衙门一样运转,管控司法公正,并向当地的住户征收象征性的税饷,道士在此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展示城隍庙道士与天师管治之间的不同互动方式(如敕封、道士往来、神判仪式)。笔者认为,通过城隍庙及以城隍庙为中心的道教官僚体系,江南的道士精英参与了帝国的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明清时期的清江浦因运河而兴,为保淮水安澜,各种寺庙应运而生。作为能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城隍,更深受人们的推崇,顶礼膜拜,因此城隍庙的香火非常旺盛,长年不衰,尤其每年的庙会十分隆重。清江浦老人,对城隍庙的盛事记忆犹新,随便问及哪一位,多能叙说一段,侃侃而谈。信仰城隍的人很广泛,总是万事皆去求他,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大到护国保城、降雨防涝、放晴抗旱、五谷丰收,小到出门  相似文献   

6.
宋莉 《文物世界》2011,(1):50-53
“城隍”在《说文解字》中的原意是护城的壕沟,后来演变为守护城池之神,道教尊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监察幽冥,保安黎庶”之神,因而护城佑民、掌管冥界的城隍神就成了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神祗之一,  相似文献   

7.
黄马金 《福建史志》2007,(3):34-35,27
古汀州包括地处福建西部的8个县:长汀、宁化、上杭、武平、连城、永定、清流、明溪。在清朝以前称汀州八邑:如今则分属于龙岩市和三明市。[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夷坚志》是一部内容庞杂的文言志怪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多角度较为客观的描述。书中记述城隍信仰的共有三十余条,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见宋代城隍信仰的一些基本情况与民众城隍信仰的情结。  相似文献   

9.
两宋时期是中国民间宗教与一般意义民众信仰建立塑形的关键时期。宋代所记录的民间信仰事件与民间神灵、祭祀场所的出现都冠绝于历代。在政治经济条件的改换下,民间神祠受同时受到来自士人精英文化与新兴起的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二者所带来的压力,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民俗与宗教格局。本文试以城隍神信仰为例,分析传统儒道思想与新兴文化对宋代民间神祠信仰模式的牵制与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增 《中华遗产》2010,(12):118-133
星罗棋布的城隍庙系统像一张巨大的网,其结点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经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千百年来城隍信仰的源起和流转,也折射着中国社会的风云变迁。  相似文献   

11.
福州地区最普遍的民间信仰是陈靖姑信仰、城隍信仰、泰山信仰、五帝信仰和尚书公信仰等。既为民间信仰,那么它的传播途径也自然在于民间.其中最大规模的是移民的传播。自明代以来.福州不断有大小规模的移民到台湾.福州民间信仰随之迅速传播到台湾。下面说说陈靖姑信仰和城隍信仰在台湾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湟源城隍庙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湟源古城内西北隅,庙宇坐北向南,三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大照壁、山门殿、过厅带戏台、牌坊、城隍殿(亦称鉴心殿)及后寝宫。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十王殿、配房等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3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可贵的是殿宇房舍无一例外仍为清代原构,院内台基踏步、卵石铺地均保持百年前原样,是我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3.
城隍庙旧话     
牛耘 《江淮文史》2008,(3):168-173
许多来合肥的友人,都爱逛一下合肥城隍庙。因为这里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有时尚的城隍庙市场。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供奉城隍由来已久。早在宋淳佑七年(1247年),华亭即立城隍庙。上海在置县前,也供祀城隍于淡井庙。以作为华亭县城隍行殿,后人称老城隍。明朝开国后,于洪武二年(1369),诏封天下州县城隍府神为显佑伯。  相似文献   

15.
一、榆次城隍庙壁饰艺术的美学价值榆次城隍庙坐落于太行之右、涂水之畔的山西榆次老城东大街北部。它历史悠远,是国内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城隍庙之一。占地面积有6000余平方米,城隍庙的建筑群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为三进院落。  相似文献   

16.
谈国平 《丝绸之路》2013,(21):62-63
距兰州市200多公里的景泰,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古城。对于它的了解,我只是停留在偶尔翻看的报纸上。  相似文献   

17.
辛人 《神州民俗》2006,(5):36-37
旧时,凡县治所在之地,城中必建有一所神祠,俗称城隍庙,为供奉祭祀一地的城隍神所用。城隍,民间传说是主管某个城的神,故凡“祈雨、求晴、禳灾诸事”“公私每有祈祷”。古人还认为:“生而为英,殁而为灵”,故天下之城隍,往往生前实有其人。  相似文献   

18.
位于郑州市商城路东段路北的城隍庙,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郑州市区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明清建筑群。虽因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庙内的建筑物或毁坏,或坍塌,但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主体建筑(包括大门、仪门、戏楼、大殿、后寝宫等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仍基本保持原貌。  相似文献   

19.
贵州贵定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初建的城隍庙,只塑城隍爷,至永乐年间,又增建左右山门,塑马王菩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贵定县治移迁至新添卫(现在所在地),当地富绅又在规模对该庙进行拓宽扩建。设大雄宝殿,内塑如来、文殊、普贤,左右石龛上木雕十八罗汉。  相似文献   

20.
据地方史记载,汉朝“忠烈将军”纪信是天水的城隍。然而,“忠烈将军”的封号,诸正史均无记载。笔者认为,纪信被后人称为“忠烈将军”、“忠烈侯”是明初朱元璋敕封天下城隍时所追封的,而非刘邦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