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云霞 《文物》2021,(12):83-93
<正>一百多年来,中国文物一直饱受战争劫掠、盗窃和非法贩运之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期间,无数中国文物遭到日本军队的破坏和掠夺,绝大多数被掠文物至今仍未返还。本文将日本掠夺中国文物的返还问题置于整个二战期间被掠文物返还的国际视野下进行考量,尝试寻求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应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遗产》2009,(3):112-112
促使文化财产送回原有国或归还非法占有文化财产政府间委员会于5月11日~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第十五届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启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见证历史——关于文化财产返回的文件和论文》一书的发行仪式。这是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关于该专题的第一部参考书.就文化财产的归还及归还程序提出了各种广泛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1066-1656年间,英国社会对犹太人的态度和政策主要体现在国王、地方政府、贵族、教会对犹太人的行动上。这些行动总体上体现出歧视、压制、剥削和迫害,尽管也存在宽容、保护与合作。在这种主导态度和政策之下,英国犹太人的财产遭到征收和没收,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迫改信基督教,他们的会堂经常被挪作他用,他们的社团屡屡被毁,他们经常遭受刑罚折磨甚至被杀。  相似文献   

4.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已经过去了近70年,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以及希特勒个人因素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但有些问题至今仍然研究不足,比如纳粹的种族灭绝行为何以在一个文明国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这种群体暴力到底依靠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与经济条件作为支撑?德国历史学家格茨·阿利(G?tz Aly)推出的《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①一书,运用翔实的统计学数据研究了纳粹主义、种族战争与经济意图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纳粹把从犹太人、富人及占领区掠夺来的财富不仅用于维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且用于着力提高德国公民的经济待遇,以此换取了德国民众对大屠杀的默认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认为日本与德国在战后面临不同的环境,导致日本有着自己的对待二战历史的政策,但是,从战争一结束,德国彻底清算了希特勒的罪恶,而日本天皇裕仁却被美国用来稳定战后日本的政治秩序。在日本,很多人对战争期间的种种加害罪行没有深刻反省,却利用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让自己成了受害者。德国把灭绝犹太人的事实根植在国民的认知中,而日本从来就没有形成这样的记忆共识,日本的历史认知严重碎片化。当前,自民党的政治领袖、文化领域的官僚和国家媒体的一部分组成了一个意见垄断集团,他们出于政治目的把历史做为工具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遗产》2008,(3):111-111
3月17日~18日.政府间委员会举办了各种活动以促进文化财产归还其原属国或归还非法占有的拨款。在此活动框架中,3月17日~18日在希腊雅典新卫城博物馆召开了“文化财产归还其原属国”国际会议,相关律师、博物馆专业人士和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对有关归还文化财产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9月16日阴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二战期间的真实故事。影片是黑白的,给人一种视觉效果,笼罩着一层莫名的忧伤,一种淡淡的压抑。虽然是黑白影片,可我却看得很投入。影片中的辛德勒一开始爱财、好色,但后来当他目睹纳粹疯狂屠杀犹太人时,他才觉醒。是因为人性本善,也是由于心底的一种震颤。他开始保护犹太人,且一往无前,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从不后悔。这部影片给我第一感觉就是战争太残酷了。屠杀的场面,枪声与哭声交融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二战纪念物分三类:其一是原战争遗迹和历史事件发生地遗址,其中重要者多已辟为纪念地(博物馆);其二是二战期间遗存的可移动文物;其三是战争期间及战后所建造的纪忿性建筑。前二者的意义,主要在于其见证真实历史的史料价值;而后者则展示了建造时代的公众在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判和自身的文化取向。本文主要简述中国与国外同类纪念性建筑之代表性实例,从中管窥各自文化取向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二战期间,日本政府想利用犹太人的资本发展经济以支援战争,为其侵华效力。“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为加强殖民统治,日本政府掀起了向中国东北移民的高潮。在组织日本移民的同时,他们还秘密制定了利用犹太资本来建设“满洲”的“河豚计划”,企图将大批欧洲犹太人移居到我国东北。日本人一直喜食河豚鱼,这项计划如此命名,意为经过日本改造过的犹太人,就像是去毒后的河豚鱼,对日本的侵华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0.
犹太人原居住在中东地区,公元前63年被罗马人征服,遭到残酷杀戮,公元1~2世纪,幸存的犹太人开始流徙异域,散居于世界各地。约在12世纪,移居印度的一部分犹太人来到中图开封定居。19世纪末,犹太人开始进入哈尔滨。犹太人进入哈尔滨是与中东铁路的建设密不可分的。自沙皇俄国政府决定建设中东铁路起,就有许多居住在俄国南部的犹太人,随着铁路的建设来到了哈尔滨。这也是沙俄政府利用犹太人开发满洲政策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1881年俄国沙皇被暗杀,犹太人被怀疑为凶手而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幸存者约有200万人逃往美国和其它国家,留下的犹太人惶惶不安,对前途感到绝望。因此,当他们发现这里没有歧视他们的法律,也不限制他们的权  相似文献   

11.
俄国犹太人     
犹太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优良传统的民族。然而,令人难解的是,多少世纪以来,他们的命运,在全世界二千多个民族中所遭到的折磨、蹂躪、迫害和残杀,是任何一个民族所未曾有过的。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广大的犹太劳动人民,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仍过着被歧视、被排挤和被压迫的生活。历史证明,犹太人的确是一个泪流成河、血流成海的民族。关于犹太人流散到俄国的时期众说无一。有的史料记载是在公元十世纪,不过估计人数是很少的。因为,原来犹太人大部分聚居在西欧。在十字军时期,英国、法国、德国的犹太人到处遭到非法的掠夺、拷打、杀害和驱逐。而且把杀犹太人誉为是对宗教虔诚的行为。为了逃避席卷了西欧反犹浪潮的毁灭性灾难,大批的犹太人不得不移往东部  相似文献   

12.
史宏飞  白建才 《史学集刊》2012,(4):39-47,78
20世纪40年代,在由二战走向冷战的世界大格局下,中国的新疆地区也逐渐成为美苏争夺的对象和中美苏三国角逐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从二战期间在中苏争夺中息事宁人,到冷战期间企图扶持新疆地方势力,在新疆建立反苏反共政权,但最终遭到失败,退出新疆;苏联二战期间一度被中国逐出新疆,冷战期间与美国争夺新疆,最终支持中共解放了新疆;中国国民政府和中共在这一时期为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最终确保了中国国家的统一和对新疆的主权。  相似文献   

13.
一个不善待儿童的政权是可怕的,就如纳粹。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让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一夜成名。他在二战期间借助招工的名义,从纳粹集中营成功救出1000余名犹太人的事迹,随之广泛传播,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辛德勒这个名字,也几乎成了犹太人营救英雄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镜头     
饶桐语 《人物》2022,(6):12-17
珍贵的彩排当地时间2022年6月9日法国,巴黎市俄乌战争爆发之后,文化领域受到冲击。图中,一对来自乌克兰基辅城市芭蕾舞团的演员正在排练,而排练场所却是位于法国巴黎的夏特莱剧院。能够进行日常排练并不容易,战争期间,利沃夫国家歌剧院的完整演出都已停止,为防止空袭,剧院的窗户也被贴上了胶带。演员的生命安全同样遭到威胁,此前,乌克兰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首席阿尔乔姆.达西辛即在遭到炮击后抢救无效身亡,享年43岁。  相似文献   

15.
1945年底,苏、关、英、中等战胜国为制订日本履行投降条件应恪守之政策原则及标准而组成远东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曾就日本战后经济、政治、赔偿战争损失等问题讨论、通过诸多议案。中国对日和约审议委员会专员孙慎经所拟《节略》即围绕远东委员会已通过及讨论中有关归还劫物的旧、新议案,阐述了作为委员会四强代表之一的中国对此问题所持主张以及办理案件经过,从中既可略见日本战时疯狂劫掠中国等受害国财产物的状况,亦反映出美国战后出于战略考虑而偏袒、维护战败国日本之情。  相似文献   

16.
二战刚刚结束时的日本,可谓是满目疮痍。近20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绝大多数城市沦为废墟,几百万人成了无家可归者露宿街头,失业人口高达1300万,到处一片萧条局面。更要命的是,除了战争留下的烂摊子,日本还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危机。除了因战败被切断了海外的粮食补给来源之外,1945年日本还遭到了台风袭击,洪水泛滥,秋季大米的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60%,日本的粮食供求愈加紧张。  相似文献   

17.
姜云珂 《文史月刊》2012,(Z3):100-102
美国国会于1882年签署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以种族为限制依据的移民法案。二战期间,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进入全面转折阶段之后,1943年《麦诺森法案》出台,《排华法案》终结。这一进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本文通过解读美国《纽约时报》1943年所载有关存废之争的报道,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排华法案》为何在二战期间被终结。  相似文献   

18.
从威尼斯人的炮弹击中的帕特农神殿,到英法联军烈火焚烧的圆明园,从二战中毁于空袭的文化古城考文垂和德累斯顿,到塔利班摧毁鬼斧神工的巴米扬大佛;从美英联军轰炸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土地伊拉克,到世界十一大博物馆之一的巴格达博物馆遭到哄抢……在摧毁一切的战争炮火之下,人类的文明记忆已经遍体鳞伤……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战时对文物的保护的国际法则及其主要原则,见于1899年通过的《海牙章程》第27条和第56条,1907年海牙第九公约第5条,1923年海牙空战规则草案第25条和第26条,1935年泛美联盟21个成员国缔结的区域性保护艺术、科学设施和历史纪念物的华盛顿条约等。上述条约(条款)都对战时保护文物和文化财产作出了规定。1939年荷兰政府向有关国家政府提出关于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以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就此问题进行讨论。在二战期间,交战国文化财产受到极大破坏。关于保护文物和文化财产的国际法条约的有关  相似文献   

20.
侵华战争中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摧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以轰炸、纵火、劫掠等种种暴虐、野蛮手段,极力毁灭中国大中小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出版社、图书馆、博物馆,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摧残至为酷烈,给中华民族文明造成深重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