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幸识名师     
外文人才多出吴宓门下吴宓先生是个《红楼梦》迷,迷到了堂吉诃德的地步。那时昆明有一家餐厅叫做"潇湘馆",吴宓提出抗议,说是玷污了林黛玉故居的名誉,一定要餐厅改名,由此可见一斑。《吴宓自编年谱》说:"宓在东南大学之教课,积极预备,多读书,充实内容,使所讲恒有精彩。""清华高等科四年级学生梁治华(字实秋)……述其听宓讲卢梭课,宓预先写《大纲》于黑  相似文献   

2.
微博历史     
<正>一次,某教师向吴宓借了五元钱,说一周内还。一周过去了,却没有来还。吴宓找上门去,向他讨还了欠款。那位教师很不高兴,逢人就说:"吴宓是个小气鬼,借他五元钱还好意思上门来讨。"这话传到吴宓耳朵,吴宓则解释说:"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  相似文献   

3.
何蜀 《文史精华》2007,(12):26-35
著名学者吴宓年逾古稀之时孤身在重庆执教,自"四清"始由家务女工唐昌敏照料他的生活。文革期间吴宓身心均受到极大的冲击和迫害,然而唐昌敏不离不弃,依然悉心照顾;同时吴宓对唐昌敏一家的不幸遭遇也予以极大的帮助。大学者与平凡的家务女工结成了难得的患难之交。吴宓在日记中记载了非常年代的经历,留下了珍贵史料。详见《吴宓和他的家务女工》一文。  相似文献   

4.
解放后,吴宓在西南师院任教,是二级教授,月薪272.5元,在校内可谓"高薪阶层"。他一贯节衣缩食,自奉极廉,但却古道热肠,经常将工资送给向他求助的学生、同事。他的这种"乱花钱"有时让同事难以理解。"文革"后期,西南师范学院有一位女教师编织了一双毛线袜子,送给孤苦伶仃的吴宓,吴宓给了那位女教师100元钱。有人对吴宓说:"一双袜子值多少钱?你给得太多了。"吴宓答道:"多乎哉?不多也。我是把袜子的成本费、劳务费,还有无价的感情都算在里面的,我给她的不算多。"  相似文献   

5.
管鲍故事是中国人友朋相交的最高境界,向为人们所称道,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两位巨子──陈寅恪与吴宓之间的友谊,是可以比之管鲍而不愧疚的。陈寅恪生于1890年,比吴宓大四岁,两个人相识是1919年初在哈佛大学留学时期,经陈寅恪的表弟俞大维的介绍,开始订交。以后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论是顺利也好,挫折也好,他们总是真诚不欺,相濡以沫,共事于清华国学研究院。1944年年底,吴宓从昆明西南联大去成都看望在燕京大学任教的陈寅恪。当时寅恪先生右眼已失明,住进了医院。吴学昭女士的《吴宓与陈寅恪》一书所…  相似文献   

6.
味明 《巴蜀史志》2000,(4):49-50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以现代学史上的几场论争来给一个人定性,如对徐志摩、吴宓就是如此。关于吴宓,上已经论及,他应时不识时务,并非全无道理。舍去这一层意思不谈,吴宓一生干的事也不只是那场短短的论争,他的一生,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的身份出现,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得很不错。  相似文献   

7.
何蜀 《炎黄春秋》2007,(6):64-66
著名学者吴宓,曾经冒险“偷书”。 这是发生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的事,是吴宓自己在日记中如实记下来的(见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续编》,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一版)。其缘起,在于文革初期红卫兵的抄家。  相似文献   

8.
有一回,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向吴宓教授借了五元钱,说好一个星期以后还,但一个星期过去了,那位老师却没有把钱还给吴宓。于是,吴宓就亲自找上门去,要回了那五元钱。那位老师很不高兴,跟别人说:"吴宓真是个小气鬼,借他五元钱还好意思上门来要!"有人把这话传给吴宓,吴宓说:"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还有一回,是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的一位学生要去美国留学。  相似文献   

9.
1966年6月28日,我们参加省委工作团的13位青年教师奉命回到西南师范学院。回教研室不久,“革命烽火”越烧越旺,终于有一天吴宓座位旁边墙上赫然出现了一幅标语———“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吴宓!”我顿时明白,吴宓要倒霉了。隔了两三天,教研室开会批判吴宓。会上,几位了解情况的人声色俱厉地揭发批判吴宓,说他反对鲁迅、反对文字改革、恶毒攻击党的粮食政策、资助牛鬼蛇神,简直反动透顶云云。对这一切,吴宓闭口不言,不置可否。这次批判会,大家说话还有三分客气,也不作人身攻击,还让他坐着接受批判。会后,主持会议的刘遗贤叫我晚上去找吴宓谈谈,…  相似文献   

10.
正1963年,学生周锡光(1943—)去看望自己的恩师吴宓。这天是周锡光的生日,他拿着自己的日记本请老师题词以做留念。吴宓对他说:"我要好好想一想再写,两天后你过来取。"两天后,周锡光取回日记本,翻开后,只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了一页:宓今七十,锡光年二十岁。愿锡光时时读此页,到锡光七十岁时,仍读不已。  相似文献   

11.
《文史月刊》2013,(10):63-63
梁启超推荐陈寅恪任国学院导师一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其实,从《吴宓日记》中的记载来看,在推荐陈寅恪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问题上,吴宓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钱钟书学习成绩很好,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睐有加。他常常在讲完课后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钱钟书总是先抑后扬,对导师褒贬一番,吴宓也不气恼。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知名学者吴宓教授应聘到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当时,驻武汉的法国总领事黎伯想拉拢学界名流,竭力向武汉大学示好,不仅给学校捐赠大量法文书籍,而且主动提出派领事馆人员到武大外文系讲课.他还通过国民党湖北省官场要人程潜、何成浚等人,以庆祝法国国庆日为名,在领事馆邸举行盛大烛光晚会,殷勤招待武大头面人物及吴宓等著名教授.以后,他又三番五次邀请吴宓赴宴,吴宓觉得对方另有所图,所以每次都婉言谢绝.黎伯仍不死心,经多方打听,得知吴宓酷爱外文书,便屡次派人送书上门.  相似文献   

14.
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先生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下文简称《清华简(壹)》)于2010年出版发行,在前言中,竹简整理者匠心独运,引述了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王国维应吴宓之邀所做演讲《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著名学者吴宓,曾经冒险“偷书”。这是发生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史无前例”之事,是吴宓自己在日记中如实记下来的。其缘起,在于“文革”初期红卫兵的抄家。  相似文献   

16.
何蜀 《湖南文史》2009,(3):48-49
著名学者吴宓,曾经冒险“偷书”。这是发生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的“史无前例”之事,是吴宓自己在日记中如实记下来的。其缘起,在于“文革”初期红卫兵的抄家。  相似文献   

17.
《学衡》是20年代化保守派的一份学刊。吴宓倾心编辑《学衡》11年,发表了大量的翻译作品和评论。重新审视吴宓与《学衡》所走过的那段路,也许对于人生、学术和化都会有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受到严复宣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胜,后胜于今"的进化论影响,形成了鲁迅先生"后胜于今"的进化论治学方法,本文着重从进化论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对鲁迅先生的影响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 我非常喜欢欣赏书画作品,尤其是对画家孙峰的作品更加印象深刻。10月里,我去北京的一位在书画界知名度很高的好友孙泳新先生家里做客,他对我讲:"你若早到几分钟,就能碰见著名歌唱家杨洪基先生了……"我问:"杨先生是来收藏您的书画吗?"孙泳新先生告诉我杨先生这次到这来,不是收藏他的书画作品,而是收藏孙峰的画作。于是,他就向我娓娓地讲述了事惰的经过。今天清晨,孙泳新先生接到杨洪基先生的电话,向他咨询画家孙峰的情况,并表示想要收藏孙峰的画作《群虾图》。孙泳新先生高兴地说:"你算是找  相似文献   

20.
正1912年,湖北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盛邀孙中山先生来汉视察、指导革命。本文即是当时《中华民国公报》记者陈霁云先生对中山先生接受邀请,来汉活动的报道。另据当年上海《申报》报告及《孙中山年谱长编》(陈锡祺主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记载,中山先生来汉活动实际为4天,即4月9日至12日。本文记中山先生"驻鄂五日"有误,但文中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故此次经华中师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