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芝加哥大学出版的多卷本《地图学史》为中心,从大区域、长时段的角度总结了东亚、伊斯兰世界和南亚传统地图学的特色。认为非西方地图学传统的断裂与连续,既是一个事实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随着西方科学地图学成为主流,非西方地图学传统发生了断裂,但后者并非一夜之间消失于世,而是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的联结。多卷本《地图学史》为中国地图学史研究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汉学家司马富在他所著《图绘中华,经纬天下》一书中,以中华外部的“他者”视角,着重考察宋代以来“天下图”的流变及其文化意涵,由此揭示中古以来我国地图创作中所反映的传统天道论与地理观念、政治制度与世界观等诸多特征及演变规律。作者在书中主要运用的中西比较地图学分析方法及其所倡导的广义“文化地图学”理念,对我国历史地图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幽思与胜览是两宋时代地图学中的两个重要思想脉络。在思想感情与意识形态之外,它们对当时地图学发展的影响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促进了政府测绘边疆地图的同时,激发了私人对边地的探险旅行和地图测绘活动;各类"天下"舆图的绘制,在文化和空间上塑造了王朝整体地域形象;推动了历史地图和州郡类区域地理图的不断发展。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则是,在强烈的思想感情驱使下,石碑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成为宋代地图绘制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地图绘制形式的发展。与幽思相比,胜览更多地体现了宋代地图学发展中的乐观因素,推动了八景图意象的兴起和山岳地图的流行,在中国地图学中开出一朵灿烂夺目的以审美为核心的地图分支。  相似文献   

4.
康熙《皇舆全图》的测绘,是我国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地图学跨进了一个崭新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不仅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相似文献   

5.
对唐代贾耽的地理(地图)著述的名目进行辨析,分析了"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九州图》、《海内华夷图》之间的关系,以及别录与通录的区别。指出《九州图》、《海内华夷图》是贾耽国图撰修总体事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总称。并从地图学传统、方志学传统入手,探讨了贾耽地理(地图)著述的性质,对其中的地图学成绩进行了重新评价,进而从"近意就实,依稀像真"分析了贾耽地图学的滞后性,指出"古墨今朱"应只是文字注记的区别,并非通过图形绘制表达古今地理要素的差异,由此审视了中国古代地图史上图形绘制与文字注记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实验教学是《旅游地图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借助制图软件完成专业设计。《旅游地图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旅游地图的点、线、面三种地图要素分别进行专题教学与训练,重点结合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以任务驱动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等方法,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课程训练掌握旅游地图的制作技巧。  相似文献   

7.
<正>华南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曾昭璇,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教育家,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第四纪研究功勋科学家,中国地貌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加拿大皇家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国际第11届地图学大会临时执行主席,为我国地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第四纪和地理学研究。1957年2月11日,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我国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绘制地图的历史源远流长,而对前代地图的研究与利用,亦史不绝书,如明代罗洪先将元代朱思本的单幅地图《舆地图》增补改绘为地图集《广舆图》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地图学史研究,可以追溯到1911年陶懋立在《地学》杂志上发表的《中国地图学发明之原始及改良进步之次序》(第2卷第11、13期),该文对夏代以来的中国地图学史进行了梳理,提出用西方近代地图学方法研究中国地图。若将该年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垣城厢图》是新近公开的一种近代城市地图,也是迄今有关杭州的最为详细的城市古旧地图。该图测绘之精确、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地图史上亦属罕见,因此成为城市史地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地图资料。本文在详细考察地物表现与测绘技术、成图年代、绘制者与刊印者等有关该图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尝试从历史地图学的角度,对该图在杭州与我国近代城市地图史上的定位及其在城市历史形态学上的研究价值予以初步的探讨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戴维·伍德沃德主编的《地图学史》第3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地图学史》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地图的定义、发展模式、转型模式、社会背景、科学性、社会功能,以及地图在当时欧洲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分地区对南欧、德意志地区、低地国家、法国、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东-中欧、俄罗斯等地的地图学史进行了叙述。该卷所展现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地图学面貌,对比同时代的中国明清时期地图学状况,可以发现地图所呈现的地理知识的形成与层次、地图绘制与使用的群体和制图技术发展的不同步性等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李长傅先生论文选集》由暨南大学 2 1 1工程“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研究”项目资助 ,由暨南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这是华侨史、中外关系史方面的一部力作 ,值得庆贺 !李长傅先生是老一辈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 ,早年擅长于治华侨史、南洋史地 ,后期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和一些历史地理古籍整理注释工作。他学术功底深厚 ,不仅懂得英语和日文 ,而且娴熟中外史地和地图学。其学术造诣既广又深 ,特别是在南洋史地和华侨史方面 ,做了大量筚路蓝缕的工作 ,为我国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全书分为四篇 :华…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地图学中图示的表达方法和理念,受生物学中基因概念的启发,采用图谱的构建范式和城市形态学的相关思路,提出了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研究的"胞-链-形"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发现:①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形态可大致分为正方形、长方形、拟方形、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形等类型,并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相似性和演变的规律性;②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不断多样化的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和变异性;③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链主要分为等级规制式和因地制宜式,但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图经可以称之为方志的源流。浙江早在隋代就已开始修纂图经,只可惜当时所修都已散佚。自唐,图经绘制更趋完善;至宋,达其顶峰。方志地图献在浙江古代地图中占绝对数量,是研究借鉴浙江古代地图学成就的史料宝库。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参与《西安市地图集》“古都演变图组”的实际工作经验立论,初步探讨了地图学领域的专题地图-城市历史地图编制的意义、特点和方法,并侧重于典型城市内容设计与处理的方式,指出这一工作对当代城市建设和城市历史地理研究都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于《禹迹图》的作者问题,近年发表过几篇文章。《论沈括在地图学方面的贡献》一文,首次提出宋代刻石的《禹迹图》是沈括编制的。稍后发表的《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同意作者是沈括;而《〈禹迹图〉的作者不是沈括》不同意这  相似文献   

16.
陈桥驿,浙江绍兴人,1923年出生,原杭州大学地理系教授,现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1994年,国家人事部发文公布为终身教授,并要求其“继续研究,继续著作”。陈桥驿教授在历史地理学、郦学、历史地图学、地方志和地名学研究、城市研究、古都研究以及翻译等方面造诣精深,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17.
评《西安历史地图集》陈桥驿《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的出版,是历史地理学和地图学两门学科合作的重要成就。1995年6月,曾邀集全国有关专家在西安对《图集》的图稿进行评审,最后由我草拟了《评审意见》,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通过。《评审...  相似文献   

18.
史念海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他在将近 70年的学术生涯中 ,坚持“为世所用”的原则 ,努力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史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掘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社会功能 ;提出了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促进了沿革地理学的发展 ;树立了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的丰碑 ;开辟了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新领域 ;揭示了人口稠密地区形成和演变的内在机制 ;奠定了历史军事地理研究的基础 ;提高了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层次 ;对历史民族地理进行了独到的研究 ;对历史上的交通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 ;对陕西历史地理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创立了中国古都学 ;阐明了地方志的价值 ;丰富了历史地图学的内容 ;创办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定期刊物 ;培养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9.
论马王堆出土《地形图》之九嶷山图及其技术传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运用现代地图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形图》中九嶷山地形图之精确性。进而,基于对道教《五岳真形图》的地图学研究,证明《地形图》之九嶷山图所代表的制图技术,乃在《五岳真形图》中得到了继承,尽管古代的地形图技术在这种秘传的道符经书中受到了神学泡沫的淹没。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印象中,中国古代地图以形象感和美感很强的示意图居多,不具备精确反映地理地貌的科技手段。其实数学家的智慧、刻绘师的工艺、科学家的研发仪器、测量师的精确测量、指南针和造纸术的发明、印刷术的进步,在地图学家的精心创意与整合下曾创出无数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