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声音     
《神州》2012,(1):10
"文艺工作者始终要坚持德艺双馨。"——胡锦涛"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文化领域的新现象、新发展,加快推动当代中国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加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这一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是过去那种文化大跃进,也不是曾经的"文化大革命",而是建立在社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既有多层面建筑风采,也有浓郁的文化品位与人文情怀。一座名楼本身就是一个文脉遗产累积的过程,它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延伸了城市生活的时空,丰富了城市文化的景观。名楼遗产无疑有益于人们用地域文化优势提升城市文明,用远久历史文脉延续城市文化,用名楼突出的普世价值激活城市活力,这是我们已经做了或正在努力的方向。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名楼重放异彩,不仅是领略建筑的精彩,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魅力。然而今天的历史文化名楼面临着在城市规划中被"过度化",在城市品牌建设中被"低俗化"、在城市主体中被"离心化"的危机。我们需要围绕文物价值,文化品位和景观功能看待历史文化名楼,让它们更具魅力风采。  相似文献   

3.
宋先世 《南方文物》2009,(4):144-148
本文主要讨论关于对“夜郎文化”的不同认识及概念,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夜郎文化.区分地方历史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异同,强调从不同的学科和方向全面立体地来研究分析该文化。  相似文献   

4.
卫佳琪 《黑龙江史志》2013,(11):136+138
对于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杜亚泉的认知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姿态而出现的。但事实上,杜亚泉并非是一个"保守"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笔者认为在看待杜亚泉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杜亚泉的调适思想。以调合理念为基调,对宇宙,社会,人生以及中国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诸多层面的思考,无不以折衷综合的"调和"立论。其调和思想代表了民初至五四启蒙中主流的转化思潮之外的另一种温和渐进的调适传统。本文尝试从杜亚泉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身份以及其多远调适思想来分析其思想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黑人自从来到美国后一直备受歧视,被视为低人一等的种族,并被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生活之外。而在美国文化史上,黑人传统文化也一向被看作微不足道、比白人文化低一等的支流。然而,20世纪初,美国白人知识界曾出现过一阵“黑人文化热”,长期遭到鄙视的黑人传统文化第一次成为美国白人热衷的对象。还有不少白人知识分子开始严肃地看待黑人艺术,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人类、全社会卷入的公共文化事业,需要各方面主动扮演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优势、承担特定的责任。把各个方面建构成积极有为的身份,就成为非遗保护的一项颇有建设价值的理论工作。其中,以"主体"身份看待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一项有益的尝试。界定非遗的主体与非遗保护的主体,实际上也是探索建立非遗保护这项公共文化事业的分工合作的身份框架。  相似文献   

7.
"人文奥运"与当代北京城市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京为申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而其中的"人文奥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不但要从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角度来看待它,还要从使北京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北京的角度来理解它,从促进北京发展、推进北京社会文明进步和加强北京城市文化环境建设来落实"人文奥运",在保护好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展现给世人一个将现代化建设和古都风貌完美结合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8.
文化保守主义在新世纪之交再次兴起,并成为当今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一思潮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反省现代性,并力图重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当代多元开放的社会格局中要辩证地看待文化保守主义,给予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9.
陈浩天 《攀登》2014,33(5):108-112
我国公共文化之间的区域"鸿沟"和城乡间"二元结构"的存在,致使文化下乡的强农逻辑贯穿于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入点的文化传播进程中。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传播的强农逻辑表现出文化传播与农户需求的三重张力,即文化政策的推行与农户需求的脱节,传播媒介的嵌入与文化政策执行的异化,村落共同体的解构与城镇化的冲击。对于传播媒介的服务路向而言,有必要理清"三农"信息与政府服务传播的互动关系,依照农民的职业分化进行传播内容的更新,逐渐拓展多元媒介的宣传渠道,凸显"文化下乡"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0.
"屯堡"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遗存,"屯堡文化"是中原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并富于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文化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随着键盘、鼠标时代的到来,提笔写字是一种奢侈,提笔忘字成为一种现象和趋势。汉字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最重要的成果和积淀,却遭到现代科技文明的冲击。面对汉字文化冲击,作为汉字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分析汉字文化遭受冲击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历史眼光来看待这种冲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尹业初 《沧桑》2008,(5):106-107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而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借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理念。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也就是在反思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包括了人类在认识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某一特定民族或地域人民共同拥有的行为方式、基本价值观念和看待事物的态度等。学者在研究档案学科的相关内容时,通常不会将档案学科与文化密切联系起来,但是,学者们都承认,档案是记载文化事件的载体,其基本作用就是保存文化方式和传播文化。这种理解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阐明了档案的基本价值,但是却没能认识到档案既能反映文化,其本身又是特定地区文化观念和基本价值的再现。因此,我们应当从注重档案的表层功能,发展到挖掘档案的深层功能,关注档案内部隐含的文化建设,并将档案与文化建设作为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拓性、包容性,先于其他民族参与了海外交流。许多优秀"客商"的企业文化正是客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客商"企业中传承客家文化,既有利于我国企业文化本土化,提高文化凝聚力和经济效益;同时,使客家文化扎根于经济体系中,有利于客家文化繁荣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在后五四时代提出了一个众皆关注的问题,即在西方文化已成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日渐边缘的中国文化如何"翻身"。其方案是先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并有所修正,然后以批评的态度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但困窘的是他发现那个想要翻身的文化已经失语,不能自我表述。同时,文化翻身的实践还面临着"中国文化"和实体"中国"之间的紧张。北伐前后梁漱溟走入乡村,或是翻身之路由虚入实的自然发展。他进而提出"向东走"的口号,似乎放弃了西化之路。但整体看,梁漱溟的思路更多是过渡时代里一种涵容世界与中国的天下论述,即不仅效忠自己的国家,还负有对世界的责任,在此进程中重构一个可以自我表述的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16.
孙恒 《神州》2011,(23):25-26,28
"李约瑟难题"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比较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二者之间的不同,西方的将自然界数学化看待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不具备的,而恰恰是这个不同之处导致了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7.
李波  龚振中 《神州》2021,(1):9-11
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方面,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和"文化.资源的稀缺是家庭"和"文化产生的根源,而古代赋役制度是家庭"和"文化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田租"、"户调"、"徭役"三个有代表性的古代赋役制度对此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竑  封丹  王彬 《人文地理》2008,23(2):6-10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城市的快速转型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和演进面临更多新要素的触动:"异质文化"日渐冲击或渗透着城市本底文化,影响城市文化发展的主要因子也更多从自然环境要素始向人文因素转变,即城市本底文化生存的"土壤"正在发生革命性改变,从而使城市文化表现出更多时代内涵、时尚意韵和新景观。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态势,以期对新时期国内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遗产保护与参观需求的平衡 张:故宫在中国人心中是重要的文化象征,这无疑给故宫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您如何看待和应对这样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高超 《神州》2013,(8):14-14,16
人因梦想而伟大。一个民族因梦想而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际文化竞争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在国际文化贸易"热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系统工程,关键就是要进行文化创新,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