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林纾的诗     
林纾(公元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取“枫落吴江冷”诗意自号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相似文献   

2.
《福建史志》2014,(1):58-58
福建何时有铸币?据史籍记载和出土实物考证,当始于唐代中期。《福建通志·钱法志》载:“唐会昌五年(845年),令天下铸钱所,(铸币)各加本郡号。”当时全国各地地方铸币共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加“福”字的铜钱,货币学家普遍认为系福州铸造,通称。会昌开元福字钱”,这是福建铸造的最早的铜钱币。  相似文献   

3.
陈衍(1856—1937年),字叔伊,号石遗,晚称石遗老人。福建福州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和爱国者。著有大量诗文经史作品,所揭橥的“同光体”诗论对中国近代诗坛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程俊英教授(1901—),女,福建福州人.中国第一代女教授.出生于书香门第,父程树德系前清翰林,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京师大学堂教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程先生自幼受到母亲的教育,励志读书.1917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国文专修科.该校后改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收藏了一枚“福建通宝”铜钱,此钱圆形圆孔,直径19、穿径5.5毫米,重2.45克。经查阅资料,“福建通宝”铸于辛亥革命时期,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历史见证。1911年10月10日武汉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首当其冲的是浙江、江苏、上海、福建等地。福建革命党人在同年11月9日在福州举事。激战一日,光复了福州城。13日成立中华民国福建都督府。当时的军政府为维持金融稳定。适应经济需要,设立印铸局,铸造“福建通宝”,面市流通。  相似文献   

6.
淙源 《福建史志》2007,(5):60-61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以龙图阁的官衔,任福州军州事兼福建兵马钤辖,在此期间。为福州乌山的道山亭作记,题名《道山亭记》。文以亭丽,亭以文传,这“亭”和“记”从而闻名遐迩,永留后世。  相似文献   

7.
中国银行福建分行成立于1914年1月5日,行址原设观音井,后迁南台泛船浦。成立初期,政府赋予发行钞票、代理国库、经理公债、办理外汇及其他一切银行业务之权。1921年10月1日,中行福建分行奉命迁往厦门,福州改为支行,郑煦任福建分行经理,副经理郭则寿兼任福州支行经理。不久又奉总处函文,福建分行既迁厦门,应以地方为名,因此改称厦门分行,内部简称闽行。笔者藏有一张1918年版中国银行福建地名券5元券加印“重浦”地名(封三及插图)。因不知重浦究为何处地名,对这张纸币的真实性曾有过疑惑。后多方托人了解,始获知有关“重浦”的一些情况。“重…  相似文献   

8.
“四介既简”,此句出自 《石鼓文·田丰》.王昶《金石萃编》释文、潘迪《石鼓文音训》并误释此句为“吾众既简”.潘氏解“简”为“选也”.“四介”二字,郭沫若说:“二字颇漶漫,然谛审可辨,《诗·清人》‘驷介旁旁’.”郭说甚是.按古文献“四”、“驷”相通.《诗·小雅·四牡》:“四牧騑騑”.《仪礼·既夕礼》:“玄纁束马两”,贾公彦《疏》引《诗》作“驷牡騑騑”.《左传·定公十年》:“公子地有白马四”,《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作《左氏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有白马驷”.《诗·大雅·大明》:“驷騵彭彭”,《公羊传·隐公元年》:“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徐彦《疏》引《诗》作“四騵彭彭”.《诗·秦风·驷(?)》:“驷(?)孔阜”,《说文》马部“(?)”字下引《诗》  相似文献   

9.
福州港古称“东冶港”。早在东汉时期.福州与东洋、南洋就有航运往来。三国孙吴在福建创办造船业,在福州、连江、罗源、长乐等地建立造船基地,设置“典船校尉”机构于福州庆城寺东直巷.组织人员远行南洋、台湾等地。五代时,王审知主闽,轻徭薄赋,发展农渔、冶铸、陶瓷、手工制品等,同时在连江开辟“甘棠港”。  相似文献   

10.
在来稿与编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稿件内容中所提到的单位名称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例如福州的闽剧团,有的人写“福州市闽剧院一团”、“福州市闽剧院二团”、“福州市红旗闽剧团”;有的人写成“福州闽剧院一团”、“福州闽剧院二团”等等。这里出现三种情况,同样是福州,第一种有带“市”,第二种没有带“市”,第三种红旗闽剧团有带“市”而不带“院”。1993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183;福建卷》中就存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闽族的形成和发展福州地区的古代先民,创造了前后相续、独具特色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为闽族的形成,为福州从而也为福建社会形态的历史性进步奠定了基础.至迟在商末周初,福建先民已迈入了青铜时代,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而最先实现这一飞跃的.是福州地区的古闽族人民.1974年至1978年发掘的闽侯县鸿尾乡黄土仑遗址,碳14年代为距今3200年前,即相当于商代晚期到西周初年.这是福州地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遗址.它出土的大批制作精美的陶器,具有强烈的仿铜器作风,表明它受到了商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相当于商周时期福建地区的土著文化.我们认为,这就是闽族形成期的文化,可称“闽文化”或“闽族文化”.这一文化的最大特色是,印纹硬陶的制作技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但器类繁多、  相似文献   

12.
王炯 《福建史志》2009,(5):31-33
蔡世远,字闻之,号梁村,福建漳浦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祖父蔡而昱是明末大儒黄道周的门人,父亲蔡璧学宗朱子,曾为福建罗源县教谕,后主讲于福建最高学府福州鳌峰书院。蔡世远少承家学,康熙四十四年中举人,康熙四十八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深得大学士李光地赏识和教诲。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1837~1909年),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中年以后自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年则号抱冰老人.他举咸丰壬子乡试第一、同治癸亥一甲第三进士及第,其后抚晋督粤,二权两江,三督湖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受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宣统元年(1909年)死后谥襄,追赠太保,入祀贤良祠.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晚清实行“洋务运动”和“新政”的地方实力派大员。  相似文献   

14.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因敬仰岳飞自号少穆,晚年又号埃邨老人。出身于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知识分子家庭。少林年时期,在父亲林宾日和宗亲前辈希的教育和影响下,形成“实事求是,不涉时趋”的思想作风。嘉庆三年(1798年)考中秀才,入福州名的鳌峰书院学习。在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第引导下,开始研读中国古代各种经史典籍,“三教  相似文献   

15.
一、《三管英灵集》简介(一)《三管英灵集》的主编者及其编定成书《三管英灵集》的主编者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县人,清初徙居福州,故自称福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元月初六日生于福州。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嘉庆七年(1803年)成进士,时年二十八岁。曾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礼部员外郎等官职,道光间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后以疾告归,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温州(因其第三子时任温州知府),享年75岁。梁章钜自“髫龄即慕著书之名”(《归田琐记》卷六),故一生勤于著述,成果甚丰,部分著作,“皆…  相似文献   

16.
2018年的一天,“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考古队员陈士松用手铲拨开厚厚的海泥后,一摞摞精美的瓷器呈现在他的眼前,经多方专家考证,这些瓷器来自福建闽清义窑。陈士松看着几件青白瓷器底写着“陳”“詹直”等墨字,陷入了遐思:南宋嘉定年间,福建福州富商詹老板和陈老板在闽清县窑厂订烧了一批瓷器。瓷器烧制好后,两位老板雇河船运瓷器经闽江到出海口。在这里,瓷器换乘大海船南下,经泉州港后,继续向南。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不久,福建的一批进步知识青年与党、团中央取得联系,在福州、厦门、龙岩等地积极推销《向导》《中国青年》《独秀演讲录》等书刊;组织“奇山书社”“民社”“工学社”“福建青年社”“协进社”等进步社团;创办《岩声报》《冲决周报》《工学报》《星火周报》《福建青年》等刊物,在福建各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福建建立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做了思想  相似文献   

18.
“当国”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左传》,后来《公羊传)、《史记》亦采用之。《辞源》释为:“执政,主持国事”;①《辞海》释为:“掌握国家的政权;主持国政”。②显然,是受《左传》杜预注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是正确的,但并不完备,未能全面揭示“当国”一词的含义。现将陋见披露于下,以就教于大方。“左传”中,“当国”共五见四条,三条述郑国事,一条述齐国事。述郑国事者如下:(1)襄公二年,“秋七月庚辰,郑伯卒。于是子罕当国,子驷为政,子国为司马。”(2)襄公十年,“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初,子驷为田恤…  相似文献   

19.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岭耸峙,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封闭的地理环境,阻碍了福建与中原江淮的经济文化联系。福建早期经济开发滞后,商品交换长期处于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很少使用货币,更未铸造货币。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及存世实物,福建铸钱的历史始于唐代。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福州铸造的背“福”字开元通宝,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铸币。  相似文献   

20.
《福建史志》2002,(4):12-14
福建是日本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侵略的一个主要目标。日本侵略军自从强占台湾以后,一直视福建为其势力范围。上海“八&#183;一三”抗战爆发前后,日军就加紧窥视福建,不断出动飞机在沿海地区投弹和侦察,以求在适当的时机入侵,在福建建立华南地区以至东南亚地区的侵略基地。1937年秋,日军首先攻占了金门岛,之后,又相继侵占厦门、福州等沿海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