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有辽一代,在诸多手工业及建筑行业中,均有大量的工匠存在。出土石刻文字表明,辽朝工匠的类别,除了人数较多的"木匠""石匠"外,还有诸如"砌匠""铁匠""瓦匠""锻匠""贴金匠""画匠"等等。辽朝政府对工匠的管理至少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各类工匠"作头"管理,二是建筑行业各部门"提点""勾当"类官员管理,三是手工业大类行业"使""都监"等官员管理。少量石刻文字资料显示,辽朝初年应仿唐制,中央设有"将作监"等管理全国手工业及建筑行业的职能机构。但其是否确凿,还需深入发掘石刻文字及传世文献资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唐山境内的长城碑刻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境内的长城碑刻资料穆远学君陈环李长浩在唐山境内长城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石刻,都是有关长城的真实记录。这些宝贵的资料出于守城官兵和工匠之手,不见于地方志等文献记载。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这些石刻分为长城包修碑、长城沿线记庙...  相似文献   

3.
在麦积山石窟诸多的洞窟中,保存着一些石雕造像,如127、133、135、117、47、43、55等。位于高层的三个大型洞窟如127、133、135窟是放置的重点洞窟,这些洞窟放置的石刻造像占麦积山石窟石雕的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学者来进行讨论,就是有关这些造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运到这个洞窟中的。本文通过分析论述,排除了这些石刻造像是通过栈道搬运到高层洞窟中的可能,推测是采用类似滑轮的方法将这些石刻造像从山下搬运到高层洞窟中,而150和151窟作为两个窟龛其本来功用就是安置垂直运输石刻造像时的支架所用的大型桩孔。  相似文献   

4.
福州现存的不少摩崖题刻和碑刻,反映宋代以后的各种福州风俗,有修桥铺路,其中也附带为父母、自己、妻子祈福的石刻;爱惜字纸,戒杀放生的石刻;建庙纪念的石刻;大旱祈雨的石刻;诅咒报应的石刻;以"南无阿弥陀佛"为代表的佛教祈祷石刻;歧视妇女,溺女石刻;辟邪的石敢当碑;乡规民约碑、罚戏碑;禁止乞丐、麻疯人入乡碑;地方官发动春耕时迎土牛的"乞土胜地"碑等等。这些石刻文物,留存今日已不多了,只能消失,不会增加,所以加强保护、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丹阳六朝陵墓的石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陵墓的石刻,在整个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丹阳六朝陵墓的石刻,在六朝陵墓石刻中,又独放异彩。在丹阳附近,有齐、梁两代陵墓十处;陵墓前面,都有石刻麒麟(天禄或辟邪)以及神道石柱等石刻。这些石刻,离现在已有一千  相似文献   

6.
泰山石刻被誉为"天然的石刻博物馆"。其历史、内涵、书法、造型等价值巨大;实现其永续利用,需要对其实施人防、物防与化学防护相结合的手段,才能确保泰山石刻的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7.
通常情况下,汉代画像石主要指我国两汉时期在墓阙、墓室以及墓祠等墓葬建筑物中的一些具有装饰作用的石刻艺术品。这些石刻艺术品通常以刀代笔或用墨线勾勒或用彩色进行涂饰,进而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承载着丰富的汉代文化,反映的文化内容非常广泛,如生产、神仙以及生活和灵异等方面。这些汉画像石蕴含着极为浓郁的汉代民间气息,使大量汉代时期的民风习俗得以保留,充分体现出汉代人们的神人信仰以及对动植物的信仰等。因此,文章从汉画像石分析和研究汉代民间信仰,一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唐陵神道石刻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道石刻在唐帝陵的意象中充当怎样的意义和功能?《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条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本无象字)。仪卫耳。"①表明唐人认为唐陵神道石刻表现帝王生前之仪卫。但是对此仪仗行列该如何理解呢?若以乾陵式石刻为例,解读的关键便在于神道南前四类石刻。  相似文献   

9.
位于甘肃永登县大通河畔的连城,在其东北方向约10里是东大寺沟,沟东侧崖壁上镌刻有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陕西路提举刑狱使陈傅师巡按镇武军回时所作五言绝句一首,后有大同副将陈思恭、监押王励、知镇武军严永吉等题名。该题记发现后,曾于1989年在《兰州日报》上作过报道,但是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注意。近据提供的石刻内容拓片,得以对之进行重新研究。我们根据石刻内容,参照史籍的有关记载,对石刻反映的有关问题作一些考证。连城挦麻湾摩崖石刻对于北宋镇武军的地望确定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了解北宋与西夏的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0.
汉代画像石刻,以山东、四川、河南等省出土的较多,尝试论其故,认为这与当时这些地区的经济、政治背景有密切关系。石刻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汉代的石刻艺术记录了当时的阶级生活、劳动者与寄生者、被剥削者与剥削者的不同形象。这些石刻艺术有血有肉,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不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些石刻画像是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它可做为古代文献的证物。  相似文献   

11.
米兰 《风景名胜》2008,(10):121-121
游园之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狮子林开放面积约14亩,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相似文献   

12.
保留至今的石刻文物是我们认识古代世界创造力、时代风格、传统差异的重要物质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石刻文物材质的多样性和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它们的保存受到不同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威胁。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保护石刻文字载体的传统,既提供了不少借鉴,也造成了今天进行石刻保护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因此,需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和方法,对这些位于野外的古代石刻文物分类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这些保护措施不仅包括具体的保护材料和保护技术,管理者和保护者还应该关注正确的保护思想、策略和技术路线,对石刻文物应该根据其类型及其面临的问题,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现场调查和科学分析,确定宁波庆安会馆石刻(雕)病害的种类和形成的原因,认为出现这些病害的主要诱因是水质入侵,只有解决了这一诱因,才能从本质上解决石刻(雕)的风化。设想采用清洗、加固、修补、灌注、防水等工艺与防护性措施,保护这些石刻(雕)构件的外观和结构,延长石刻(雕)构件的寿命。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9,(11)
<正>近几年,山东青州文物调查以及各类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陆续出土或发现了一批石刻文物。这些石刻文物或散布于乡野,或为个人收藏,有条件的则被征集入馆收藏。据初步统计,这些石刻文物以碑刻为主,详细种类有题记、碑刻、墓志、雕塑、经幢、建筑构件,其年代最早者可至南北朝,明清两代占绝大多数。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批资料,笔者拟对掌握的新见石刻文物进行整理,以  相似文献   

15.
正《教科书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常回避一些东西》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医学有不少介绍,说到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在记有"麻沸散"之名的《三国志·华佗传》中,并没有说明配方,以至现在众说纷纭。如清人托名所作的《华佗神医秘传》中说是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等;还有不  相似文献   

16.
川东长江沿岸史前文化初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东地区历年所作的考古工作不多,经正式发掘的史前遗址在9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大溪文化的分布西界不超过巫山。50年代以来,有关考古单位在长江沿岸作过许多调查,发现大量的古遗址,其中的史前遗址也不在少数,如: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就调查发现了忠县客并为遗址群、巫山大昌坝等①;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也对大宁河流域和长江沿岸的部分遗址进行调查②。这些调查为后来进一步开展发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对典型遗址所作的发掘太少,仅靠一些调查材料,加之这些资料早晚混杂,长期以来对川东三峡地区的史…  相似文献   

17.
辽代墓志石刻史料蕴含了较为丰富且十分珍贵的"墓志人"(志主)的寿龄和死因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已出土的辽代墓志石刻史料,对"墓志人"的"性别年寿"、"民族年寿"、"职业年寿"、"时段年寿"和"地域年寿"等作出分类比较,并分析造成每一类型"墓志人"年寿"差别"的原因;同时,依据墓志石刻史料所记,对以各类疾病为主的辽代"墓志人"致死原因进行梳理和考探,即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开拓一条深入而细致、微观且具体的研究辽代社会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区现存主要铭文石刻及其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最早的文字石刻应是利用天然石块或石壁刻成 ,并没有为刻铭而对岩石进行形状加工。秦代以后 ,依照铭目与用途的不同 ,逐渐分化形成各种具有一定固定外形的石刻类型。这些外形式样有些出自建筑构件 ,有些来自实用器物 ,有些受外来文化影响 ,从而形成今天能见到的各类古代铭刻。由于铭文是石刻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各类石刻的铭文因用途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而有了形制间的差异 ,有些特殊的铭文文体仅限于某一种形制的石刻 ,如碑铭 ,墓志铭等 ,因此根据不同的形制可将其划分为若干基本类型。历代学者对石刻的…  相似文献   

19.
明清景德镇瓷业用工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顺龙  刘守柔 《文物春秋》2003,(2):10-18,48
明清两朝是中国瓷器生产成熟而繁荣的时期;所谓“一器而百工聚焉”,陶瓷工匠在瓷业生产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然而,现存的资料、各类陶瓷专著都大量关注于官、民窑器物本身,容易忽视对瓷业工匠情况的整理研究。 由是,本文意在对一系列古籍文献和今人著作资料的整理,以景德镇瓷业工匠为讨论对象,梳理出明清时期瓷业用工制度的发展脉络,较全面地展示瓷业工匠的工作、生活情况;分析其来源、组成、管理等关键问题;在分析探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如:影响工匠经济状况的多方面因素;匠役制度在瓷业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和矛盾冲突等。  相似文献   

20.
陕西耀县近两年来对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进行了维修,并将其所属范围内的八十三通北魏以来造象碑石,于1972年8月从县城内搬迁到药王山石刻聚集处,与山上其它所有石刻集中在一起,加强保护管理。搬迁到药王山的造象碑石,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作品。其中有年代可考的六十余通。这批碑石是耀县人民与文物爱好者从清朝光绪末年就开始搜集的。大家从县城周围的寺庙、村堡、河滩发现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碑,便逐渐移置到县城内集存起来,曾命名为"耀县碑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断遭到破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县文化馆建立碑廊二十四间,将原碑石移入廊内陈列。耀县造象碑石虽然其内容反映了浓厚的迷信思想,但它是有名的北朝佛教艺术品。如北魏始光元年"魏文朗造象碑",为魏太武帝灭佛前的遗物,是研究当时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又如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造象碑",由于雕法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