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da W. Finifter (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aition, 1983.  相似文献   

2.
Abstract

Until recently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was able to supply the world's increasing population. Now the appearance of adverse trends suggests that soci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will outdistance technical solutions. Explosive cost increases of energy, of fertilizers and of non-fuel minerals,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of adverse climatic changes and the continuing threat of political instability constitute real dangers. Paramount is the uncontrolled growth of world population, especially in South Asia, which poses the ultimate question: can the populations of these countries be saved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or must Nature be allowed to take its course?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our descendants will be determined by how many of them there will be.  相似文献   

3.
《外交史》1996,20(1):107-118
Harvey M. Sapolsky. Science and the Navy: The History of the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
Stuart W. Leslie. The Cold War and American Science: 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 at MIT and Stanford .
Robert A. Divine. The Sputnik Challenge: Eisenhower's Response to the Soviet Satellite .
D iplomatic H istory , Vol. 20, No. I (Winter 1996).  相似文献   

4.
曾国青铜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有出土,是反映曾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材料。即便略去曾侯乙墓等出土的大宗战国时期青铜器不计,曾国青铜器属于西周和春秋阶段的仅礼器的数量就有30余批、近200件,这在周代诸侯国之中十分突出,曾国青铜器的特  相似文献   

5.
王长丰 《中原文物》2006,8(1):65-68
本文运用殷周甲骨卜辞与殷周金文方国族氏徽文字互证的方法,对殷周时期的“竝”方国进行了综合研究,考证出“竝”方国的地望在今河南固始附近。  相似文献   

6.
长国考     
长国曾是殷商王朝西部的重要盟邦 ,后分迁于东部和南部 ,商亡后归顺周朝。甲骨文、金文都有长国的相关资料 ,其历史延续至战国。“长”字与“微”字的古字形相近而有别 ,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7.
齐量制刍议     
赵冉 《文博》2021,(1):58-62,103
齐国量制本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从战国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与其他诸侯国量制趋于统一,"斗"进入齐国量制系统。这一过程并非是突然发生的,"斗"初始用"/卮"来指称,在《考工记》中"豆"这一旧量单位被借用来表示"斗",直到战国末期"斗"方正式成为标准量制单位。  相似文献   

8.
也谈应监甗     
王龙正  孙清远 《中原文物》2012,(1):45-49,66
应监是监督殷遗民而非监督武庚,更非监督应国国君。在周王朝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位于山西境内"武之穆(周武王之子)"的封国——应国,因其地邻近殷朝旧都安阳,而被周公与成王赋予监督殷遗民的新使命,"应监"可能是管蔡之乱后,应国国君应叔兼领监督殷遗民任务之时的称谓,南迁后的应国地处周王朝南疆,其国君仍然称为应侯,之所以称为应公者,则是因为他曾兼任周王室的卿士。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目前史学界多将渤海建国伊始称之为“震国”或“振国”的现象进行了探讨。根据中外文献及考古资料 ,作者认为渤海建国之初的国号应为“国” ,而“震国”或“振国”只能是它的俗称。  相似文献   

10.
雷戈 《史学月刊》2000,(6):13-18
历史研究的客观性根据是现实批判的理性要求。它完全有别于古代史家所说的“直书”和“实录”。直书之所以不是客观性,就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等级性。与此相反,客观性的本质则在于其平等性。历史学之所以可能保持一种客观性原则,就在于它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这一理想境界就是人性、自由与真理。历史学中的种种偏见可以借助人性、自由和真理来克服,同时,人性、自由和真理本身的偏见又可以被历史本身所克服。  相似文献   

11.
试论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德刚 《旅游科学》2000,(2):5-7,22
任何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或学科都有与其学科性质和学科内容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以作为该理论和学科研究的基本手段和工具。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根据其学科性质和特点,我们应使用如下研究方法:一是综合法和借鉴法;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战国魏大梁城平面布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魏大梁城位于今开封市城区偏北部,其平面布局一直没有定论,本文综合考古钻探成果、历史文献并结合开封历史地理的实际情况,首次绘制了大梁城平面布局示意图。大梁城平面大致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郭城和宫城两部分组成,宫城位于郭城东南部。浚仪渠从郭城北部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宫殿区位于宫城西部正中的高台区域,手工业区位于郭城北部的浚仪渠两侧。  相似文献   

13.
14.
战国时期的赵国,一都晋阳,二徙中牟,三迁邯郸.晋阳在今太原南,邯郸今仍袭旧名,而中牟至今未能定位.近年来,在林州市境内发现赵南长城、东周贵族墓群、隆虑古城址,结合文献考证,林州应为赵都中牟时的政治中心区域,隆虑古城址可能是赵都中牟时的都城.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开始实行且步履艰难的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历经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和抗日战争的动荡,成为民国时期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制度性建设的日益完善和具体实践上的相对混乱,这一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得与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日益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传世文献及后世学者有关晋始封地的记载、论说,观点纷呈,至清际大体上定格于翼城说与晋阳说之争。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为晋始封地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考古材料,天马-曲村遗址、翼城南梁故城遗址、浮山桥北先族墓葬等的发现和发掘,以及甲骨文、《唐子爵》、《文王玉环》、《晋公■》、《叔夨方鼎》、《■公簋》等相关铭文研究的深入,无疑是目前讨论晋始封地的有力素材。  相似文献   

17.
杞国史地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周代杞国史地的对比研究,论证了周代杞国不宜再分为“殷杞”、“周杞”或是“夏杞”、“夷杞”,而应该把杞作为一个国家来对待。同时也对商代、周代杞国的地望、迁移及迁移中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两周曹国铜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雨 《中原文物》2008,(2):42-46
两周时期曹国式微无闻,过去曹国的西周青铜器也从未被发现过.本文将近千年前扶风出土的姬寞母豆铭文和1992年同地出土的师(盂)钟铭文对读,发现两器铭文完整地记录了曹国公室西周时期的世系序列,并以其与<史记>的<管蔡世家>、<三代年表>对勘,修正了<史记>的缺漏和错记.同时这一研究也顺利地识读了千年不得通解的姬寏母豆铭文,以及近年出土的师孟钟铭文的释读问题和断代问题.本文还对金文中的曹国铜器、曹国地望和曹都地理沿革作了初步考查.  相似文献   

19.
张敏 《东南文化》2011,(4):59-66
越国贵族墓葬以墓葬规模为指示性要素,可分为五个等级,以此作为越国玉器等级研究的基础,结合玉器器类组合和器形纹饰的分析,可将越国玉器分为七个等级。越国玉器的等级研究为复杂的越国社会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state trading activities in Russia in light of that country's prospective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authors cover the origins of Russian state trading, developments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USSR, state involvement in barter trade, and its control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remaining monopolies; they also attempt to estimate the government's share in Russia's foreign trade turnover in 1996 and mid-1997. A discussion of implications embraces issues relating to the inefficiencies of state trading and Russia's designation as a nonmarket economy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F13, F14, K33, N20, P33. 1 table, 20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