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中国、古代东方的钱币文化和古代希腊罗马、古代西方的钱币文化之间,除了采用原材料不同外,还有两个明显区别:一是钱币的修饰手段不同,西方是以写生写实的图案作为钱币的主要修饰,东方则是以文字的书法作为主要修饰;二是钱币的制造工艺不同,西方是以打制工艺为主,东方则是以浇铸工艺为主。正是有了这两条,所以中国的古钱,东方的古钱便和书法篆刻艺术有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世界钱币文化,以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钱币文化为异彩纷呈的奇葩。中国古代货币的特点是钱币上铸满了文字,以文字见长。而古希腊钱币则以图案——神像、英雄人物和动植物为主要装饰。这种钱币文化在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古钱     
古钱古钱与古钱学古钱指古代的金属铸币,兼及长期充当物品货币的贝壳。古钱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是研究古代经济史、货币史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古钱学是研究古代钱币的科学。它以古代钱币作为研究对象,从钱币的形制、材料、金相、文字及出土时间、地点和数量,结合  相似文献   

4.
《新疆钱币》2007,(4):32-38
新疆古称西域.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海上交通畅通之前.一直是连接中国和西方的纽带,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作用。很显然,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也是东西方货币文化荟萃之地。考古发现也说明,新疆钱币亦是东西方钱币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这些钱币生动的揭示了古代新疆多元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李显坤 《新疆钱币》2005,(2):35-37,64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无论其形制特征、铸造工艺、文化形态,都截然有别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打压法所制的钱币,其主体形制自秦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始终为方孔圆形,在世界钱币体系中独树一帜。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况,是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中华钱币文化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经有关部门批准,河南省文物商店今古阁古代钱币专柜于5月开业。这是河南省首家古代钱币商店,它的设立,为中原地区开辟了一条合理的国营古代钱币流通渠道,对于加强古钱币的保护,进一步促进钱币学研究的繁荣,推动收藏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今古阁位于郑州市二七路,将突出中原货币特色,  相似文献   

7.
正金属钱币可谓希腊人的发明。虽然吕底亚人被认为是最早发明金属钱币的人,但只是在希腊人那里,钱币才得到广泛的流通和使用,也是从那时起,钱币才在地中海地区广泛流传开来。波斯帝国和罗马的钱币,系在吕底亚和希腊钱币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因此,但凡研究世界钱币史者,必自希腊人始。西方人对希腊钱币的兴趣,因其本身的价值与图案、钱币上铭文所包含的信息,从文艺复兴时代即已开始。他们最初是欣赏古希腊钱币的艺术,后来更进一步,希望能从钱币上找到解读古典文献的资料,进而了解和认识古典世界的文明。随着西方前往希腊的旅行家和学者越来越多,人们搜集到的钱币也相应增加,钱币学研究著作、钱币图录等也陆续面世。然而,近代早期的希腊钱币学,大多还处在搜集资料、发表图版、辨识钱币的阶段,真正的研究大概只能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近代古典学的发展,作为希腊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才发展起来。标志性的成果应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陆续出版的《不列颠博物馆馆藏希腊钱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古国钱币暨丝路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之路古国钱币,主要是指丝路沿线国家制作使用的各类用于贸易流通的货币。20世纪以来,我国各地的考古发掘中有不少贵霜、萨珊或拜占庭王朝等钱币实物出土,它们不仅见证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物质文明的交流,也为文化交流承载了珍贵的信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中,古代丝路钱币文物始终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浅析钱币学与人类行为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钱币学研究延续了古代中国货币发行和古泉学研究的两条清晰脉络,在保持既有文化特质的同时,融合进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受到近代西方货币形制和发行的影响。本文在当代中国钱币学界专家的研究工作基础上,以古代中国的社会文明发展为平台,谈了笔者对于货币和其衍生的钱币学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一些经济现象背后的行为学特征及其社会意义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定名为"江苏省钱币学会",英文名称为"Jiangsu Provincial Society For Numismatics"缩写:JPSFN。第二条本会是由钱币学、货币史及金融史研究单位及研究者,钱币工作者,钱币收藏者、爱好者、金融机构、钱币制造经营单位、个人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学术团体,是中国钱币学会、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相似文献   

11.
建国四十年来,北京十八个区、县在文物考古工作中共发现古代钱币109批,金属铸币达三千多公斤,绝大部分为出土,其中墓葬54批,窑藏41批,还有少量拣选和传世品。这些钱币为研究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国内外各地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里综合介绍一下北京发现的先秦钱币。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钱币》2004,(4):74-78
总论 开创钱币博物馆事业的新局面史纪良2003.2 古代中国的钱币戴志强2003.2 利用交叉优势推动学科发展 ———记“全国金属史和钱币史学术研讨会” 艾俊川2003.1 钱币学和金属冶铸史戴志强2003.1 中国古代石范铸钱模拟试验研究  王楚栋 董亚巍 王金华 周卫荣 李秀辉2003.1 科学考古与历史货币研究王雪农 金德平2003.2 数学构建的钱币理论陈宝山2003.3 压胜钱及相关问题略论王纪洁2004.4  先秦·秦 记新面世的“齐返邦长法化”和 “即墨之法化”王瑞柱2003.1 就《齐刀铜范母与叠铸工艺》 一文答读者周卫荣2003.1…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0,(8)
正中国古代钱币大致经历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金属铸币诞生时期;秦、汉、魏晋、晋、南北朝至隋—"两""铢"货币时期;唐、宋、元、明、清—称"宝"货币时期。到清光绪年间开创机器制币。天津博物馆藏历代钱币2.4万余件,数量多,种类全,且精品荟萃,是研究中国钱币产生与发展的珍贵资料。本文将选取部分馆藏钱币精品进行介绍赏析,对天津博物馆藏钱币及我国钱币发展史的大致脉络进行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本团体的名称是江苏省钱币学会。英文名称为"Jiangsu Provincial Society For Numismatics"缩写:JPSFN。第二条 本团体是由钱币学、货币史及金融史研究单位及研究者,钱币工作者,钱币收藏者、爱好者、金融机构、钱币制造经营单位、个人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古代东西方的交往一直是引人注目的课题,不少历史和考古工作在这方面倾注了许多心血。一些研究关注古代西方流人中国的货币,认为这是昔日东西方交流的可贵物证,从钱币的时代、发现的地点,可以提供很多可贵的线索。其中在中国发现的罗马金币一直是个被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钱币的生产,离不开铸造工业。就金属铸造工艺技术方法的分类来说,迄今为止不外乎是范型铸造,砂型铸造、特种铸造三大系列。我国古代钱币的铸制,基本上是采用前两种铸造方法来生产的。由初期的范型铸造向稍后兴起的砂型铸造的过度,大体上在隋唐以前就完成了。因为从考古与文物的视角,来研讨古代铸币时,不能不提到钱范。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古代货币纹饰梁晓景中国古代钱币的特征是钱面以文字为主,但也铸有诸如星月纹等纹饰。以往对这些钱币纹饰的种类、年代和含义等问题尚未作系统清理探讨。本文拟对中国古代钱币纹饰做初步疏理并提出粗浅看法。一、钱纹的种类和时代中国古代钱币纹饰主要有星纹、月...  相似文献   

18.
《中国钱币》2002,(4):18-18
为了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增进中国人民对西方钱币 ,特别是奥地利钱币的了解 ,中国钱币博物馆和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自 2 0 0 2年 8月15日— 11月 15日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特展厅共同举办奥地利钱币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史纪良、奥地利大使博天豪为开幕式剪彩。奥地利钱币在西方钱币文化和钱币历史上享有盛誉 ,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4世纪。基于其久远深厚的文化底蕴 ,奥地利钱币素以设计精细见长 ,品格清高 ,在西方钱币中独树一帜。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钱币馆有丰富的馆藏 ,收藏有包括硬币、纸币、证券、信用卡、纪念章和勋章等藏品 7…  相似文献   

19.
钱伯泉 《新疆钱币》2004,(3):160-168
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都是打压而成的圆形无孔贵金属货币,属于古代西方货币体系,与古代中国浇铸的圆形方孔钱币不同。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北方政治形势的特殊性,加上丝路贸易的空前兴盛,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大量东输,  相似文献   

20.
潘世杰 《收藏家》2011,(3):75-79
一.初始钱币及其演进的六个时期钱币鉴定首先要明确鉴定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对古代钱币进行鉴定?因为古代钱币就是承载和记录历史文物、文化的载体。现在许多人只是关心自己手中的钱币是真是假,值多少钱,以后能够有多大的升值空间。然而没有真正了解钱币收藏的真谛,更没有真正去体验钱币收藏过程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