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与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升祥 《史学月刊》2000,(6):129-134
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1979年迄今是市场经济取向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中国50年来城市化历程的突出特征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工农业两极对峙的二元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基本特征,对于实现城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行政系统、化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国城乡关系自身演变的特征,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乡村支持城市;1978—2002年为第二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支持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2002—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支持乡村、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为第四个阶段,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中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可以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国城乡关系自身演变的特征,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乡村支持城市;1978—2002年为第二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支持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2002—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支持乡村、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为第四个阶段,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中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可以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近代东北区域城市发展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化起步晚,但发展快。东北各省从中国城市发展最藩后的地区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只用了半个多世纪。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外力和内力双重力量推动的结果。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1931年,是东北地区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体系租具雏形;1931年——1945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出现畸形的快速发展.城市体系初步形成;i945年——1949年。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5.
1949-1957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城乡之间的迁徙比较自由,但劳动力仍主要集中在农村,城市化水平比较低。1958-1978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缓慢,在城乡资金流动中,农村为城市的投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为案例地,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城市化内涵的四个方面入手,运用熵值法对上海1985-2012 年和东京1954-2009 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对比分析二者城市化进程,其次利用主成分回归法对二者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上海目前处于城市化继续发展阶段,以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土地面积的扩张为主要特征;东京目前处于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是其城市化的主要体现;②城市化进程动力因子对比显示,上海主要依靠投资、内需及城市土地扩张推动,经济外向力作用相对较弱,而东京城市化动力中经济外向力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成绩(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1960年,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城...  相似文献   

8.
北石 《日本学论坛》2005,(3):228-235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中国的日本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49~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一阶段;1978-1993年为第二阶段:1993-现在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城市化与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要素的内在关系,分析了中国城市化的环境基础特征,并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总结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水平、形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特征。本文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次上揭露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客观性质、特征及规律。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中国的日本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49~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一阶段;1978~1993年为第二阶段;1993~现在为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11.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与国际标准模式相比较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略低于经济发展水平 ,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这一现象是中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造成的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转换的客观需求 ,而且一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一直保持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2.
张洁  孟繁瑜 《人文地理》2004,19(6):17-20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系为一种互动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第一产业的优化、第二产业的提升以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河南省辉县市是我国农村城市化道路的一个代表。然而近年来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其乡镇企业效益低下、发展后劲不足和环境和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等问题,影响了辉县市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促进辉县市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也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强调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五大发展策略与实施长远目标的关键措施,论证了我国大城市群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针、路径与方法措施,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从国情特点、城乡统筹、产业转型、区域协调、资源环境统筹视角出发,对我国城镇化的合理进程、规模建设与规划布局以及环境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区域性的研究探索,对我们深入的理解中央有关新型城镇化一系列方针政策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军 《人文地理》2011,26(3):65-70
引入"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的概念,从单一城市和城市群体两个空间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的理论模型,揭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从单一的城市形态逐渐向城市群体空间形态演化,从都市区到城市整合体,城市群体形态不断发展演化。在现代快速化、立体化交通体系的支撑下,城市(城市群体)迅速走向区域,并最终向区域空间功能一体化形态演化。并以长春市为研究案例,进一步印证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形态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5.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仇方道  朱传耿  刘振 《人文地理》2006,21(6):119-123
县级区域是我国最为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主要载体。文章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典型案例,通过构建融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于一体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SPSS统计分析技术,从时空尺度视角对沭阳县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估,并从加强中心镇建设、发展工业、人口控制、政策调整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健康城市化:新的发展理念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明星  叶超 《人文地理》2011,26(2):56-61
我国城市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市化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在研究和政策方面也陷入困境,对未来城市化发展取向和道路认识不一。本文提出健康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它有3个理论来源:健康观的演变与系统健康科学的兴起,发展观的演变与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人地关系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归纳其对健康城市化的启示的基础上,界定了健康城市化的概念,明确提出三个内涵:人的发展、城乡互动、资源环境,并与传统城市化进行比较。相应的政策含义是:资源环境是城市化的基础,城乡协调和互动是城市化的关键环节,"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出发点与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沿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优势、问题及战略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东省胶济铁路沿线产业带经济发达、产业高度密集。该经济带从1840年到目前经历了低水平均衡性空间结构的雏形期,多核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期,带状点轴空间结构的成熟期。城市化水平也呈相应程度的发展,从城市化水平低、增速慢,城市化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城市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不强,规模偏小,城市主导功能和职能构成分类明显,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吸引力不大;一直发展到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城市群的开放性和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胶济铁路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更要抓住机遇,通过尽快实现胶济铁路电气化的同时,实现腹地西扩,加大城市规模,搞好城市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单以非农人口比重这一标准衡量城镇化水平并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的内涵,因此,如何理性评价当前的城镇化状态值得思考。城镇化包含人口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的过程,同样也包括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在归纳总结城镇化的深层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衡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并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状态。通过时间序列演算,发现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从2002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在2007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空间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具有水平总体偏低、阶段差距大、区域分异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赵玉碧  汤茂林 《人文地理》2013,28(3):101-106
运用统计分析并结合ArcGIS制图的方法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总体发展概况,指出江苏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其变动的情况,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江苏区域城市化相关性显著提高,传统的农业发展水平对江苏区域城市化的影响正逐渐减弱,工业从业人员比例与人口密度对城市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实际上在走城乡二元发展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消费需求的三次升级,一方面刺激了经济增长,使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快速扩展,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浙江的民营企业加专业市场是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范,江苏的集体经济加开发区建设是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变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浙江、江苏城市化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