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卫东 《中华遗产》2014,(5):154-159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一战时,中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只是派出了几十万劳工辅助盟国。然而,即便如此,中国政坛,为了要不要参战,几乎吵翻了天,险些酿成内战。此事当时称为“府院之争”。已故的台湾著名政治学家萨孟武老先生曾说,“府院之争”恰如一场政治大地震,彻底暴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它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怎么说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2.
《贵阳文史》2008,(6):91-91
近代日本人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很奇怪,一部分人是为了本国的目的破坏中国革命,但也有不少仁人志士对中国革命效力甚伟。比如著名的宫崎寅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思潮弥漫于日本全民脑海。但此时,一个名叫室伏高信一的日本报社记者于1931年11月完成的《满蒙论》一书,呼吁日本国民从战争思潮中警醒,指出日本的出路是从中国撤军,走与中国友好合作、共同发  相似文献   

4.
33岁开始创作几十年来获奖无数"能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日本著名历史学者司马辽太郎曾这样评价这位与他齐名的华裔日籍小说家。陈舜臣写的是一部中国通史,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几千年的风云变化。他的作品在日本深受好评。上世纪80年代,陈舜臣的历史小说开始被引进中国大陆,却没有在那个时代引起轰动。对  相似文献   

5.
郑磊 《湖南文史》2012,(1):51-51
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在中国战区有一些抗日援华的美国大兵。如果当年美军捉到一个日本奸细嫌疑人,到底是如何区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呢?1942年,美国政府陆军部为援助中国抗日战争,颁发了一本名为“如何辨认日本人”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有75页,以幽默搞笑的方式解释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特征和区别。  相似文献   

6.
策划分裂中国是自始至终贯穿着日本对辛亥革命对策的一种倾向。辛亥革命期间,日本所进行的一系列"小动作"背后隐藏着分裂中国的大阴谋。幸运的是中国南北议和成功,维护了国家统一,粉碎了日本的险恶用心。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在武昌打响了第一枪。一些学者认为,日本对辛亥革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无法掩饰的是,日  相似文献   

7.
豫湘 《湖南文史》2012,(10):5-9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彻底征服中国,日本在强力推行其军事行动的同时,还在经济领域对中国发动了另一场战争——伪造法币,瓦解国民政府经济。由此,中日之间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者约翰·彼得斯认为.交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伦理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语义问题。50年代生人的他在《交流的无奈》一书中研究交流的失败,鼓励今天的人们放弃交流的幻想,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像天使一样交流”。  相似文献   

9.
李芳 《环球人物》2012,(33):84-86
有人拿着礼物请求拜见,有人希望珍藏他的作品今年11月,奥巴马胜选连任美国总统,明年1月将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大选期间,各党竞选人争相辩论,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今人看来,早已稀松平常。而100多年前,在清代人眼中,却是前所未见的稀罕事。1884年,晚清诗人黄遵宪在美国时适逢选举年,目睹时任总统、共和党人切斯特·阿瑟和民主党候选人格罗弗·克利夫兰两派相争的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留下在山西的1.5万名日军,成立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合谋社",让战败的日军自我管理。后成立暂编独立第十总队,总队长为日本人今村方策,大批日军高级军官则作为顾问、教官,参与晋军的训练和指挥。但即便有日军参战,也挽救不了阎锡山失败的命运。1948年6月,晋中战役打响,徐向前部队一举歼灭晋军10万多人,其中就包括日军的第十总队。  相似文献   

11.
对于幕末与明治时期的日本人而言,上海首先是中国的上海;同时上海也是世界、尤其是西洋的上海,租界区域出现了与此前的中国本土迥然相异的新的样态;再次是与日本紧密相关的上海,19世纪末期以后,在虹口一带形成了以日本居留民为主体的日本人社会。这样一个多元组合、多重叠加、既相对分离又互相交融、同时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的都市,对于正在走向东亚乃至世界舞台的近代日本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因此,这一时期日本人对于上海的认识,首先是对于以上海为媒介的中国的认识,其次是对于与上海相关的世界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于通过上海所体现出来的中日关系的认识因此,近代上海对于这一时期的日本人,实际上具有三层意义:观察中国的现场;透视世界的窗口;反观日本本身的泰照系,  相似文献   

12.
王丽  古月 《文史月刊》2011,(2):35-37
在中日首次长沙大会战中,中国军人曹锡,这位勇敢的机枪手,一人击毙日军500余人,成为抗战中歼敌最多的猛士。《大公报》、《中央日报》刊登了他英勇杀敌的事迹,著名作家田汉为曹锡所在的五十二军编写了新历史剧《新战长沙》,公演时引起轰动。2010年国庆节前夕,香港SAZT影视公司宣布,将斥资1亿元将抗战英雄曹锡的故事搬上银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