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春华 《文史天地》2006,(11):46-49
杨宇霆、常荫槐是张作霖的老部下。张作霖被炸死后,二人不把少帅张学良放在眼中,并阻挠奉天易帜。是否杀掉杨、常,张学良占卦问天,于是有了这篇传奇。  相似文献   

2.
窦应泰 《文史博览》2006,(10):43-46
关于张学良和结发夫人于凤至1964年离婚的内幕,多年来国内虽然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但大多语焉不详。这一内幕直到张学良和于凤至双双作古以后,方才得以解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1990年,张学良移居美国后,把定居地点选在了夏威夷与珍珠港相毗邻的希尔顿大酒店15H单元楼。从居处凭窗远眺,珍珠港尽收眼底。张学良每每凭窗远眺时,心中想必会浮想联翩。1941年的12月7日,这个被美国人称为“黑色的星期五”的日子,日本在几个小时之间,将这个美丽的港湾变成了一片火海。一艘艘战舰和一架架飞机顿时化为灰烬,那些无辜的美国士兵也永远沉冤海底。面对着日本的暴行,美国人愤怒了,当年的总统罗斯福也愤怒了。12月8日6时30分,罗斯福向全世界宣布:美国人将不惜一切代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入侵。  相似文献   

4.
世人皆知张学良因“皇姑屯事件”与日本关东军结下“杀父之仇”,但是,极少有人知道日本关东军与张少帅早年曾经有过一次让世人切齿的“杀子之恨”。这是几近被历史湮没的沉重记忆,也是张学良将军倾心抗日、继而发动“西安事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关于张学良,读者大都知道“奉军易帜”和”西安捉蒋”等史事,而张学良处决杨宇霆、常荫槐这桩历史公案,普通读者知之不多。就连一些历史学家对此事件的真相,多年来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作者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及大量原始档案材料的整理研究,并寻访了为数不多的事件知情者,拟对事件真相作一披露。  相似文献   

6.
程亚娟 《纵横》2012,(6):44-46
1930年,为抵制日本经济侵略、收回利权,张学良主持修筑葫芦岛商港,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的重大事件。当时,国内各界纷纷赞扬此次筑港行动是20年来的伟大壮举,堪称“中国复兴之曙光”。  相似文献   

7.
赵杰 《文史精华》2010,(5):51-56
<正>1991年,张学良赴美探亲,多有报道,称之那是他纵情在旧金山的日子里。其实,张学良在旧金山女儿张闾瑛家中,数指算来只住了3天。连续两天大雨骤然停休,他急切离开后,到哪里去了?1990年,张学良在台湾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口述历史"开创者唐德刚谈到:"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  相似文献   

8.
王建学  张洁 《百年潮》2012,(11):36-40
"TRUTH"(以下称《真相》)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最早搜集的日本侵华罪证汇编。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报告书据此宣布日本的侵略行径和"满洲国"的傀儡政权性质,由此成为国际上第一份对九一八事变作定性结论的文献。《真相》这份材料是如何形成并送给国联的?尘封70多年后,它又是如何被发现并收藏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这背后有着怎样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不仅注重东北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的发展,还着重东北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开展了卓有有效的实践。东北的职业教育取得长足的进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2009年10月2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播出了唐德刚先生病逝的消息,算是证实了上午的传闻。想到应该和唐太太吴昭文女士通个电话,便将越洋电话打到唐先生美国的住所,无人接听。唐先生晚年,和大陆沟通不算多,而他的研究建树,又基本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我算是在大陆与晚年唐德刚有过交往的人之一,觉得有义务记录下一些片断,便于为研究唐德刚先生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方未艾  方朔 《文史月刊》2011,(11):32-36
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多年之后,曾经对探望他的人讲过:他想好了给自己的一副对联:“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每当我追忆起张学良,就不禁想起他的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2.
针对《真相》一文 ,本文从关于美军地面部队越过三八线北进的问题、关于志愿军第 1 80师遭受损失的责任问题、关于战争中各方伤亡和损失问题、关于美国是否认为朝鲜战争对美国来说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关于中国出兵参战的两个重要背景情况等几个基本史实作了辨析 ,认为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回过头来看 ,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都是正确的 ,都是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的。《真相》一文至少反映了其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是不严肃的 ,其再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上是主观性、片面性、绝对化  相似文献   

13.
张友坤 《百年潮》2000,(2):56-59
千古功臣张学良和抗日名将吕正操,关系密切,情同袍泽。他们都是辽宁海城人。吕正操从入伍东北军到1936年西安事变,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的手下任职。1936年10月,吕调到西安张公馆做内勤工作,住东楼。西安事变后,吕与中共代表罗瑞卿居一室。张学良被扣,他们从此失去联系,天各一方,直到1984年,吕才与张有所联系。是年6月,张学良的五弟张学森之女张阊蘅(全国政协委员),从香港到北京谈商务,受其伯父张学良之托,特地看望吕正操,介绍了张在台湾的生活状况。张闾蘅回港时,吕托她带给张一副健身球和几听上好的新茶,以示问候和挂念,之后,张闾蘅频繁来往于海峡两岸,为张、吕传递信息。由此,他们之间书信、口信、诗作唱和,往来不断。1987年初,张闾蘅带来张学良赠吕正  相似文献   

14.
王杰 《神州》2011,(11):175-176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乃至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现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观点撰写成文。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几经周折,一直不愿意提起往事的杨煜老人欣然答应了接受我的采访。于是,我赶紧来到湖北省钟祥市朝宗桥中外汽车修配厂接待室,只见89岁高龄的杨老满面红润,精神焕发。当他回忆起60年前在贵州和张学良相  相似文献   

16.
王杰 《神州》2011,(26):175-176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乃至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转折性质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执行的不抵抗政策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现笔者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观点撰写成文。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孙果达 《纵横》2011,(4):14-17
西安事变中周恩来在会见张学良之前的活动非常重要,但目前学界对此鲜有研究. 是谁到机场迎接了周恩来 周恩来初到西安,究竟有没有人在机场进行迎接?有关的叙述不仅含糊其辞,而且也非常简单:<周恩来传>说:"到西安已是十七日的晚上了,刘鼎先陪他们到七贤庄一号稍事休息,随后就到金家巷一号张公馆去见张学良."  相似文献   

18.
人们提及马君武,多半因为他直率勇武的个性以及那首让张学良终生恼恨的诗——《哀沈阳》。  相似文献   

19.
张学良等人认为:如若支持蒋介石在中原大战中获胜,东北军必须接受财政统一和军队编遣,从而丧失独立性。有鉴于此,他一反常态在战前选择“中立”,与蒋保持距离。大战伊始,他向蒋示意出兵,在对方允诺华北地盘和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后,迟迟不付诸行动;临近战争结束,面对败局已定的反蒋派,既未在政治上指责,也未在军事上落井下石,而是有意无意地彰显逆转战争结局的可能性。尽管蒋介石恼怒他“不知党与革命为何事”,却不得不承诺:战后东北军继续维持财政与军事独立。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自1991年恢复自由以来,为什么不能顺利返回祖国大陆?这一度是专家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依我观之,许多见解多有偏颇。有些浅尝辄止,不敢涉及内中奥妙,有些虽知其因,却因种种顾虑语焉不详,所以不足以让国内读者认识张学良晚年不能返回大陆的真正原因。笔者拟依据对张学良多年之研究以及一些海外知情者披露的内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