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学恕 《铁军》2020,(5):4-6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加强党对华中地区的领导,全会决定成立中原局,由刘少奇任书记。刘少奇由北方局书记转任中原局书记,从华北来到华中,承担起打开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局面的战略重任。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与华中敌后抗战徐承伦刘少奇于1939年1月到华中,组建中原局,并担任中原局书记,1942年12月回到延安。在此期间,他把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华中”的指示与当地的实际结合起来,纠正了王明右倾错误的影响,迅速打开了华中敌后抗战局面。尤其是在皖南事变后...  相似文献   

3.
李燕 《文史春秋》2008,(7):9-13
1939年11月,为切实贯彻执行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刘少奇将中原局机关从河南迁至皖东,并于当年12月19日向中央及项英发了一个长电,提出有计划地发展津浦路西,以四、五支队一部渡淮河,配合彭雪枫向苏北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自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受中央委托从延安来到中原,执行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到1942年3月从苏北踏上返回延安之路,前后三年多时间里,他先后担任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全面参与主持新四军的工作,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冯超 《安徽史学》2021,(1):120-127
抗战时期,在"发展华中"的战略认识上,中原局和东南局存在意见分歧.这一分歧是抗战时期"发展华中"战略推进过程中的独特现象.刘少奇与项英在发展华中、新四军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分歧严重.刘少奇坚持新四军主力"东进北上",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而项英反对新四军主力"北上",主张坚守皖南,谋求向南发展.项英与刘少奇的分歧实质上是战略思维的不同.在处理项、刘分歧中,中共中央经过战略权衡后最终支持刘,是顺应抗战形势变化而作出的决策.中共中央正确应对中原局与东南局的分歧,并采取妥当方式化解分歧,最终达成战略目标,是领导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1938年 1 1月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 ,设立南方局、中原局。中原局设在确山竹沟镇 ,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 ,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原局委员。 1 939年 1月 2 8日 ,刘少奇到达竹沟 ,主持中原局工作。这样 ,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竹沟 ,就成为中原抗战的重要基地、战略支撑点和指挥中心。一到竹沟 ,刘少奇就着手加强党的建设 ,他夜以继日地工作 ,对华中地区的抗战形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中原地区党的工作基础和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动情况 ,对党组织进行了重大改组 ,撤销了河南、湖北两个省委 ,建立豫鄂边、鄂中、鄂西北…  相似文献   

7.
《刘少奇重振新四军军威》一文,翔实地记述了1938年底刘少奇南下担任中原局书记,组织和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以及皖南事变发生后,刘少奇临危受命,为重建新四军军部、重振新四军军威,高瞻远瞩,不懈奋斗,立下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党中央及毛泽东主席对刘少奇的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和高度评价,调他回延安,成为中央领导核心的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8.
<正>学校创立苦中有乐1940年11月,刘少奇、陈毅等同志想要在华中地区办一所专门培养文艺人才的学校,以延安的鲁艺为参照,确定校名为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下文简称华中鲁艺),并指定5人着手筹备建校相关事项。刘少奇、陈毅听取5人组筹委会的汇报后,决定于1941年2月8日举行开学典礼。8日下午3时,华中鲁艺成立大会在新四军军部盐城举行,参加人数达400余名。刘少奇同志和陈毅同志到会祝贺,并鼓励师生们勤学苦练,将目标任务瞄准到苏北乃至整个华中地区的文艺堡垒,学员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会场掌声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9.
正"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由刘少奇同志担任中原局书记。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会议精神和开辟中原抗战的新局面,刘少奇化名胡服,经渑池、南阳来到竹沟。竹沟,位于河南省南部确山县境内,因河沟边和山坡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簧竹而得名。这里一面邻水,三面环山,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刘少奇抵达竹沟以  相似文献   

10.
中原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中共非常重视中原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曾在此三次建立中共中央中原局,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一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等城市相继沦陷,抗日战争逐渐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9月29日至11月6日,正值武汉危急,华中战场发生巨大变化的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重申了全党独立自主放手发动人民  相似文献   

11.
194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电告中原局:“中央决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参加七次大会。少奇同志来时,由饶漱石同志代理中原局书记并代理新四军政委”。3月4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作总结报告最后说:“……中央有电报来,调我回延安,……跟同志们工作很久,这次会议上总结了工  相似文献   

12.
豫皖苏边区位于津浦路、陇海路、新黄河及淮河之间的黄淮冲积平原。该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华北八路军同华中新四军联系的纽带之一,是我党发展华中抗战,向东挺进敌后,向西接连中原的前进阵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一竹沟是中原地区的革命摇篮,是我新四军第三、第四、第五师的发源地。是刘少奇为首的中原局和朱理治为首的河南省委所在地。1938年2月,面对日寇大举进攻,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纷纷南逃,中原地区危急的严重形势,为了开展华中抗战,党中央、毛主席命彭雪枫率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六十余名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在中原局任职时期的历史贡献李新市1938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会议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和南方局,任命刘少奇为中原局书记,领导长江以北,陇海路以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党政军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是...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抗日战争的领导,全会决定成立中原局,由刘少奇同志任中原局书记。当时,中原局就设在河南确山县的竹沟。  相似文献   

15.
刘少奇为《江淮日报》题写报名1940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新的机关报《江淮日报》在苏北盐城创刊。该报由原《抗敌报(江北版)》改成,刘少奇兼任《江淮日报》社社长,王阑西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江淮日报》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一、背景中共中央特派胡服(刘少奇化名)为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同志来到华中淮南之后,非常重视根据地的财经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发展抗日根据地创建华中抗日民主政府,有了政府可以组织税收、建立银行发行货币等等,亲自组建财经体制,并为华中未来的金融机构定名"江淮银行",重建新四军军部之后,于1941年4月1日,军部在盐城建立华中第一个金融机构名称就叫江淮银行,实现少  相似文献   

17.
黄志高 《安徽史学》2022,(1):161-168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发展方向经历多次选择与调整。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西向发展河南,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相似文献   

18.
窦孝鹏 《文史春秋》2002,(12):51-53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新组建,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1941年5月,由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组成的中央华中局成立,刘少奇任书记,饶漱石任副书记,陈毅等为委员。两个月后,饶漱石兼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回延安,中央任命饶漱石代理华中局书记、  相似文献   

19.
张学勇 《铁军》2022,(1):26-27
<正>去年八一前夕,省政府办公厅双拥办组织退役军人到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建党宗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走进了藕塘革命纪念馆。东大厅陈列着一件馆藏文物——一对破旧门板,长168厘米,两扇门板加一起宽90厘米。这对门板和刘少奇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1940年1月,刘少奇在定远县山黄村主持召开第二次中原局会议。会间,他经常找干部谈心、煤油灯下写报告,常常工作到深夜,  相似文献   

20.
1939年11月,为贯彻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执行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进入华中敌后。时隔一年,新四军和八路军南下部队在苏北胜利会师,实现了开辟苏北为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战略后方的计划,发展华中的任务基本完成。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