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得"文革"劳改中,溥仪、杜聿明、沈醉、杜建时和我,去一家纸厂拉写大字报用的纸和笔墨。 一进大门就看见地上的大字报,满墙也是大字报。溥仪手里还夹着香烟,沈醉看见不敢说他,对溥仪做手势,用手指做熄灭烟头的动作,溥仪不理解,举着香烟来回晃悠。我挨着溥仪小声说:"把烟头熄灭了!快……"溥仪还不理解。  相似文献   

2.
1963年,我考上了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给中央写过一封信,反映农村干部的腐败情况。那时,我看见和我所接受的政治观念不相符的、不公平的事,总想发表意见。文革前,我当过学校的基干民兵连连长。另外,我特别喜欢写文章投稿,当时投稿主要是给清华的校广播台,后来就被他们看中了,把我调  相似文献   

3.
正"文革"中受批斗文革中近代史所开始斗刘大年,李新、黎澍叫我参加,我就坐得远远的。要我写大字报表态,我就写了。他们说我写得不痛不痒。斗我时批我过去讲长征情况,把长征说得很惨,他们就说我是反党分子。他们有时不让我回家,还来抄过家。文革时收走了我们的存折、富春的信、主席给我们的信。这时还没有斗闻天。斗闻天之后,接着就是我被抓去陪斗,又叫我到学部写大字报。  相似文献   

4.
我入党的时间不算是长的,但算起来也接近60年了。文革以前我是一个虔诚的信徒,把领袖视为神明,我写过两首打油诗来说自己。一首是走神:信到迷信不知悟,朝三暮四全维护。睁着大眼一走神,多情反被多情误。一首是听喝:衣食住行听安排,找个对象领导裁。是非全赖上头论,只有屎尿自己来。这不是调侃、嘲讽,是自己的真实写照。文革促使我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我在过去多篇文章说过,我逐渐抛却了神明,而萌生出马  相似文献   

5.
周民杰 《湖南文史》2013,(12):64-65
“文革”时期,发生过许多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只要家庭成分好,即所谓的根正苗红,就可以直接推荐上大学;而在我的家乡则还出现过写标语挣工分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人,都有对那个时代的个人理解。今天写“文革”,绝大多数人都把自己说成受害者,鲜有人站出来承认自己曾加害于人。本文从北京女中学生的视角,回忆了“文革”中北京第一起打死人的事件。审视历史,反思既往,但愿“文革”这样人为的灾难永远不再发生。  相似文献   

7.
叶永烈 《纵横》2013,(9):14-20
陈云是上海人。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我很早就开始关注他。并希望能为他写一本书。但陈云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在他生前,除了南新华社播发的千把字生平简介之外,几乎找不到多少关于他的报道。为此,我曾先后赴上海青浦陈云老家及陈云工作过的瑞金、遵义、延安等地采访;还两度赴南昌采访陈云在“文革”期间的“下放”处所;另外,在北京还采访过陈云的老秘书及老战友等人。  相似文献   

8.
贱民的样本     
张鸣 《炎黄春秋》2010,(5):76-78
在我的案头,摆着一套厚厚的书,上下两册。这本书是由一群已经被遗忘的人写的回忆,名字叫《无声的群落——文革前上山下乡老知青回忆录》(以下简称《无声的群落》)。写书的人,是一群文革前就上山下乡的老知青。提到这些人,人们能够想起的,顶多是几个被誉为上山下乡运动前驱的人物,比如邢燕子、侯隽,即使这些曾经有过光环的人物,也已经在历史上被人忘却。  相似文献   

9.
丁戎 《沧桑》2009,(2):15-16,37
1975年,邓小平以迥异于“文革”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迅速扭转了中国铁路长期混乱的状况。但随着邓小平政治生涯再度面临考验,同样的措施在解决类似的问题时效果就不再明显。说明在维护“文革”的前提下,邓小平进行整顿的可贵和扭转“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的艰难。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萧乾就被扣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文革"浩劫又席卷了萧乾。造反派扯下他家墙上的版画,踏碎了他家的玫瑰花,把他五花大绑,拉他去批斗、游街。无休无止的折磨,同时波及到了他的爱妻甚至岳母。  相似文献   

11.
王一舟 《南京史志》2014,(10):22-22
又过了一年。现在已是初二的我,还总把年级写咸“初一”。是啊,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谁能习惯呢?仿佛就在几天前,我还在游府西街小学的“国际部”里奔跑,等着同学来找。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1998,(2)
诗人流沙河谈到应当给“文革”写史的时候说:“国家的大《春秋》我不敢写,就写写个人的小《春秋》吧。”于是他写出了《锯齿啮痕录》这本小《春秋》。这本小《春秋》,也就是他个人的“文革”史。“文革”史作为一门专题史,有一点很别致,就是史源极其丰富,几乎每个人都有一本小《春秋》可写。这是因为,“文革”的创意之一,是要“触及每个人的灵魂”,而且果然触及了,所以人人都有了做野史家的资本。流沙河的小《春秋》,  相似文献   

13.
田君亮先生于1958年兼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直到1987年去世。这29年间(其中“文革”10年文史馆被迫停止活动),文史馆增聘了馆员75人。仅以文革前计,组织馆员写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其中有关回忆辛亥革命的就有几十万字,组织创作了几百首诗词和百多幅书画。这与田老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可惜这些成果在动乱中丧失了大部分,文史馆的档案资料也极为不全,加之在文革前与田老同时在馆的老馆员都已故去。这段时间田老在文史馆的政绩就难于征集到了。现在只能就我所亲自接触和所知道的谈一谈。田老是我省有名的教育家,但他在早年却是从政过的,…  相似文献   

14.
沙兰 《文史精华》2011,(11):55-59
文革一开始.我在报礼就“站错了队”,成了保守派。解放军进驻报礼支左。对我们这一派不支持,整个组织被打散。但我心里不服,也不写悔过声明。东北林学院造反派闱攻我.说我是“花岗岩脑袋”,要给我开开窍,我不怕,反而更加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15.
宁向华 《南京史志》2010,(10):16-16
今天,儿子一放学就对我说:"今天差点你就被老师请去了。"我说:"为什么呢?"儿子说:"因为上操时我和同学嬉闹,老师过来批评,我就反驳说,又不是我一个人,为什么只批评我呢。老师很生气,上完操把我叫到办公室继续骂。我一看势头不对,赶忙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  相似文献   

16.
泽川 《文史月刊》2014,(2):77-77
江西有一个名叫来复的和尚,号蒲庵禅师,很有学问。朱元璋时常把他召进京城来闲谈。有一次朱皇帝设宴招待他,和尚想表一下忠心,就写了一首歌颂皇恩浩荡的诗:"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诗的大意是说:金盘中来自异域的苏合香烟雾缭绕;玉碗里盛满皇上赐给我的乳酪。我  相似文献   

17.
俞汝捷 《世纪》2023,(4):44-46
<正>拙稿每在《世纪》发表后,通常会收到一些反馈,令我欣喜,使我受益。其中印象尤深的有两次,一次事涉张伯驹,一次事涉徐澄宇、陈家庆。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周谷城张伯驹先生为我重书诗词》的回忆文,谈到两位前辈写给先父的词稿、扇面于“扫四旧”时被抄没,“文革”后我请他们重新书写的往事。文中谈到,先父有把折扇,一面是姚羲民的章草题诗,另一面是张伯驹画的兰花。  相似文献   

18.
裴仰山文革前是河北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兼省监委书记。1965年的夏天,省委通知仰山去北戴河参加"省委书记处生活会"。从北戴河回来后,像是变了一个人。原来就很瘦的他更瘦了,原来爱说爱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了。更奇怪的是,他不再去上班,整天待在家里写东西,而且秘书一来,两人就关在屋子里,秘书一走,他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儿锁进抽屉里。种种反常现象让我忐忑不安。可问到他,他却什么也不说。直到有一天,我发现锁着的抽屉里露  相似文献   

19.
一、闯入禁区 “文革”开始的时候,我是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给院党委贴过大字报,给工作组也贴过大字报,是北航“红旗”红卫兵。 “文革”前,我对林彪并不太注意。后来学习“突出政治论”,才有较多注意。对他的文章《人民战争胜利万岁》很信服,很佩服,赞赏其中的谋略、逻辑和智慧。但是对“突出政治论”就不敢恭维了,愈学愈反感。  相似文献   

20.
在病床边,戏剧大师焦菊隐出乎意料地对大女儿说:“我在文革中写了几百万字,可惜全是交代自己罪行的材料。现在我的来日不长了,没有别的东西可留,但还有一些多年做导演的心得体会,一定要把它留给后人。你要把我说的都记录下来……这可难为你了,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