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梁勉 《文博》2010,(3):86-91
本文以西安地区出土的唐墓壁画中的乐舞图入手,指出不同时期乐舞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冯恩学 《文物春秋》2001,(6):11-12,10
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滴水壶辽代墓葬是一个单室八角形墓,西向,小石棺,火葬。墓室壁画内容丰富,保存较好,是研究辽史的重要资料。笔者在阅读《简报》后认为,《简报》对于墓室内壁画内容的布局理解与设计意图相反,基于此理解的有关描述和推断也就与壁画所表达的本意相去甚远。现陈于下,向师友请教。  相似文献   

3.
辽墓中门神形象表现方式可分为三类:壁画,砖画,石雕;时间跨越辽立国全部历史时期;分布地域涵盖辽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和南京道等。上自契丹皇族、后族、汉族官吏,下至汉族地主、富商的墓葬中均有发现。辽墓中门神的种类:神荼、郁垒二神,钟馗,武士门神,金刚力士门神。这种源自农耕汉文化的门神习俗,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被全盘吸收与接纳,在吸收与接纳过程中,辽文化对其加以改造与发展,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门神系统。  相似文献   

4.
1987年,在河北省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头道营子村姜家北沟发现一座古墓,平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接到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并对墓葬进行了清理,出土了瓷器、骨器、铁器等。从出土器物分析,该墓的时代应为辽代晚期。  相似文献   

5.
宝山辽墓1号墓墓室北壁壁画中心位置为一开启的门户,门前侧立一犬、一山羊。此壁画即由汉朝以后中原墓葬壁画常见题材"启门图"演变而来,它反映了契丹族的丧葬观念和丧葬文化的多元性。宝山1号辽墓壁画"启门图"中的犬、羊,当是卫送、伴送死者魂神归往契丹黑山的使者。"启门图"中的门,即死者魂神归往契丹圣山,进入神仙世界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相关的辽代皇室成员的墓葬作为背景资料,通过分析辽代庆东陵壁画的分布位置、象征意义、构图布局和风格样式,研究其题材内容所呈现的社会意识与习俗,象征意义与审美风格,及其绘画艺术的特色,力求勾勒出辽墓壁画的变革与传承,考察以圣宗和兴宗为代表的辽代最高阶层如何在汉地传统的墓葬形式中反映出民族间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辽墓启门图分为女子进门图、女子出门图、男子启门图、多人启门图.辽墓启门图中的门有2种,第一种是位于正壁正中的门,门左右站立门卫,这种门象征主人处理事物的堂或安歇的寝室.第二种是位于左右侧壁的门,是酒房、书房、茶房之类的门.笔者认为启门只是借助出入之门灵活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法,并没有固定统一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宣化辽代壁画墓的乐舞图像自出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发掘的九座壁画墓中,七座有乐舞题材,即M1、M5、M6、M7、M9、MIO各一幅,M4二幅,这些乐舞图像是研究辽代乐舞文化的极好素材,学界也给予了多角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台地埂坡M4墓葬壁画娱乐图像演奏的乐器是龟兹乐中的腰鼓,表演的形式来自西域的胡舞:胡腾舞或者胡旋舞,是发源于龟兹地区的苏摩遮舞蹈的一个截图.苏摩遮是队舞的起源,发端于十六国,形成于唐宋时期,是中外乐舞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阜新至朝阳的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抢救发掘了一座辽代墓葬,出土少量瓷器、陶器和泥塑,墓室内绘有四神、仆侍、十二生肖和竹林幔帐等内容的壁画。  相似文献   

11.
宣化辽墓壁画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以表现各种家内生活场景为主要题材,其中又以从事佛事生活有关的内容占重要地位。墓顶的以莲花为中心的天象图体现了以佛土为中心的宇宙观。壁画透露出辽末契丹流民进入汉富之家和民族融合的事实。宣化壁画还具有特殊的艺术风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乐舞图上的舞筵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证舞筵的命名、功能、质地。本文认为,这种舞筵用于各类乐舞,不止是胡旋舞等外来舞种。其质地或为丝质,或为毛质,或为丝毛混织,皆是极耗时费工的奢侈品,体现了玄宗朝的宫廷趣味和文化风尚。作为一种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盛唐宫廷文化奢华多姿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辽墓壁画是了解辽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目前发现的辽墓壁画众多,内容题材十分丰富,涉及契丹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简要阐析辽墓壁画中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来展现当时契丹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今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物春秋》2012,(5):38-42,2,81
2009年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抢救发掘了北京大兴康庄墓葬一座,出土了瓷器、银器、铜器、木器等随葬品。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分析,该墓时代为辽代晚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遗产》2004,(3):28-28
芒砀山西汉早期石室墓壁画,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保存较好、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该壁画揭取自石墓主室顶部,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方位神等图案,故冠名“四神云气图”。该墓壁画1986年发现,l991年的发掘被评为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鉴于该壁画原来所处环境极为恶劣,有关专家一致同意揭取异地保护。1992年,这一壁画由河南省古代建筑研究所揭取,l994年移交河南省博物馆,1997年入选河南博物院古代文化之光陈列。  相似文献   

16.
山西晋北大同地区长期处于游牧与农耕区的交锋缓冲地带,文化面貌上极其复杂,在宋辽南北对峙阶段,在不同文化因素的交织下,该地区形成了地域特征极为明显的墓葬体系,其丰富的信息亦在墓葬壁画中有所体现。本文试图以人物服饰为切入点,运用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壁画简报、图录中的服饰元素进行辨析、分解、组合,进而对八类着衣人群的民族、时代和等级进行探讨,并与邻近地区进行对比,以期获得对辽代大同地区墓葬壁画人物服饰面貌的整体性认识:以汉服为主流,其他服饰元素共存。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理念也在此阶段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茶经》等文献记述,对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中所见之茶具作了考辨,并对其时北地饮茶之俗的流播、自身的地域特色及古人的"一器多用"现象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08年9月8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大兴区安定镇东白塔村发现的一座古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该墓系单室砖墓,平面呈"甲"字形,从南至北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内周壁的砖雕影作结构极富特色,墓葬内还出土了4件辽代白瓷碗。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此地区辽代早期的葬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世俗艺术与宗教艺术的礼仪功能角度,讨论了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两种题材在墓葬当中的关系及其意义。这一讨论大体确认:与同时期的许多宋金墓葬装饰相类似,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以及它们在墓葬中的结构,与民间祠庙中的赛神供盏仪式有密切关系,两种题材共同组成了墓葬中娱悦和祭供死者的礼仪性虚拟空间。进而推断:当时的散乐与饮茶文化,已经以一种“礼”的方式进入了辽代普通富庶汉人的墓葬,成为死者来世享乐生活的永久象征。  相似文献   

20.
辽太叔祖墓主室木椁壁画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