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晓艳 《收藏家》2022,(7):57-64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合起来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五福”中“寿”乃基础,“寿”是“五福”之首。祈盼长寿是人类普遍心理,是人类美好愿望。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寿文化,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寿文化有着漫长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其内涵被不断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2.
清代帝王为巩固政权,重视汉文化的学习,特别看重书法在中原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地位,重视皇子书法教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重视书学的皇子教育制度;二、视书学为帝王之道;三、皇族优越的习书条件。皇子书法教育极受重视,这是清代皇族善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眼镜”是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简单光学器件,它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舶来品,正所谓:“古未有眼镜,至有明始有之,本来自西域,”西方制作的眼镜片均为玻璃制品,其有明代宣德年间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4.
安旭  王文泽  程荣  康佳  宋天聪 《风景名胜》2021,(2):0367-0367,0369
在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复兴的当下,特色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加凸现。“碧霞元君”文化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必有其价值所在。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碧霞元君”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陷入困境之中。而思考如何使“碧霞元君”文化迸发新活力,展现时代精神风貌,则是刻不容缓的事,要积极发掘“碧霞元君”文化中的优秀内涵继续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中国迎新春必有“联语”,过元宵必有“谜语”,这两种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汉字的神妙,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6.
“尸变”故事在清代志怪小说和民间信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清代社会中盛行的“停柩浮厝”的独特葬俗是“尸变”故事得以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故事本身则从独特的角度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死、灵肉、人鬼等概念的分类与理解;也揭示出清代社会“停柩浮厝”与“入土为安”两种相冲突的观念给人们带来的文化张力和社会压力。“尸变”故事同时也表达出人们在面对逝者时普遍存在的怀念、不舍与厌恶、恐惧两种本能情感间的人性冲突。  相似文献   

7.
清初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它对东北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早在上世纪40年代,吴希庸先生就曾指出:“若不日jj悉于东北移民之史,必无法了解全部东北史,尤无法了解东北社会经济史”(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东北集刊》1941年第2期)。因而,东北移民问题,历来是史学领域一个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嫁妆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的财物,亦称“嫁装”、“妆奁”、“嫁资”等。中国传统社会,嫁妆于婚姻意义重大。首先,它在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无论家庭贫富,人们都会尽力为女儿筹办嫁妆;其次,嫁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婚姻的缔结,丰厚的嫁妆往往使女性在婚姻市场上得到更高身价;再次,嫁妆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如助长了整个社会的奢靡之风、导致婚后的奁产纠纷等。本文拟从嫁妆问题入手,探讨清代贫富家庭的嫁妆差异、嫁妆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由嫁妆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一清代嫁妆可分为生活用品和不动产两类。其中,生活用品是嫁妆最基本…  相似文献   

9.
陈尚敏 《上海地方志》2023,(3):39-46+94-95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家族对其生活的地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往往被冠以“望族”。值得注意的是,自隋唐科举制产生之后,“望族”的建构途径逐渐由原来的世袭或军功变为科举。至少在明清时期,“望族”基本是由科举建构起来的。尝试用“科举家族”的概念代替传统的“望族”,其意义在于凸显科举制对传统社会的型塑,赋予“望族”以新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意涵。清代甘肃修志156种,其中可以考知的由科举家族编纂的有11种,涉及的科举家族有7家。虽说科举家族编纂志书在清代甘肃并不普遍,但这些志书多为上乘之作,其中四种被民国史志学者张维誉为陇上名志。另外,科举家族编纂志书也是其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的江南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末清初功过格的盛行及善书所反映的江南社会游子安所谓善书,是劝人实践道德、修善止恶的著述。明清时代,善书在民间广泛流传,流通较广的是《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及功过格等。据善书研究的开拓者酒井忠夫的界定,功过格“是指将中...  相似文献   

11.
清代,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发展阶段,又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发展的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在内、外力交互作用下缓慢而曲折地进行的。其始点虽可上溯到十七世纪,而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真正展开,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有清一代的学术思想与这种社会发展的命脉内在联系着。这就使得清代学术思想呈露出古今中外诸种观念杂陈的总体特征。以此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孔学,内容丰富,歧见纷呈,既为中国孔学史作一结穴,又反映出特定的时代精神。本文择其要者略予类析,以期透过这侧面窥视清代社会与思想文化运演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2.
宋会宇 《丝绸之路》2023,(2):161-168
新疆巴里坤团结东路清代墓地出土方补分为前、后两块,大小、形状、图案相同,由主体熊纹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辅助纹样构成。整体采用“三蓝绣”技法,多种刺绣针法并用,在平淡雅致的色调基础上,突出主体兽纹及代表皇权至高无上的“日”纹。纹样大体遵循对称环抱与中心汇聚两种构图模式,体现出“辨等威”的作用。根据图案构成推测,墓主极大可能是乾隆中期至嘉庆时期的五品武官。这块方补充实了出土补子资料,填补了巴里坤出土清朝品官补服空白。  相似文献   

13.
“家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在中华文化史上悠远绵长。家学在江南发展甚早,清代是江南家学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家学发展的极盛阶段。本文试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法族规,科举制以及江南儒商贾而好儒的社会风气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清代江南家学兴盛之原因,为进一步纵深研究清代学术史作铺垫。  相似文献   

14.
本章通过对章太炎的“反满说”、梁启超与胡适的“理学反动说”、钱穆的“每转益进说”、侯外庐的“早期启蒙说”、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等五个重要理论观点的形成及其基本涵义的历史考察,探讨了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在20世纪的变迁。文章认为,基于国粹意识的“反满说”,开拓了研究的新方向。“理学反动说”则是在此基础上的继往开来,并注入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成为20世纪研究的重要范式。“每转益进说”与“内在理路说”,试图以继承与发展的观点重新解释,从而对“理学反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早期启蒙说”则勾划出由17世纪早期思想启蒙到19世纪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条主线,首创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清代学术的新范式。文章指出,上述研究范式之间的起伏消长,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而这种社会思潮的起伏消长反过来也影响甚至决定了研究范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造纸业徐建青造纸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门重要的手工行业。到清代,手工造纸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造纸的工艺技术,如染色、印花、磨光等,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明代纸的质量提高,据《天工开物》记,当时的纸,“精者极其洁白”。广东有以棉制的纸,称为“明棉”...  相似文献   

16.
十八及十九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划时代的巨变。工商业的发展逐步转化旧有的中国农业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往来亦为中国社会带来新的价值及文化元素,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人。城市劳工及农村的自由劳工等等亦改变了;日有社会阶层。一切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将中国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代的中外学者,一直对清代的种种社会及文化变迁极感兴趣。这些变化的成因、阻力、过程及影响亦为他们竭力研究的课题。本文集中研究近代德国汉学家,尤其是九O年统一前的西德汉学家对清代文化及社会变迁的看法。德国的汉学,自1887年柏林费德烈威林大学设立首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 ,宫廷音乐是与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相对的音乐部类 ,始于西周制礼作乐 ,其后各代相承不替。作为一种宫廷制度 ,宫廷音乐与“礼”相互配合使用 ,是礼制的艺术体现。就其使用性质来分 ,它主要有雅、燕二乐。雅乐 ,泛指宫廷祭祀和朝会活动中的礼仪音乐 ,主要用于郊社 (祭祀天地 )、宗庙 (祭祀祖先 )、宫廷礼仪 (朝会大典 )、乡射 (统治者宴享士庶代表人物 )以及各种军事大典。燕乐 ,也称“宴乐”、“乐” ,周代的“燕乐”专用于宴享宾客 ,后世兼表各种宴饮、游乐音乐① 。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组织的纵横依赖与相互联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里社保甲坊厢、家族宗族乡族、行业组织与经济型乡族组织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是清代基层社会的构成要素。彼得·布劳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中说:“社会结构可以被定义为由不同社会位置(人们就分布在它们上面)所组成的多维空间”。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说:“社会结构指的是群体或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而经济结构则是与群体或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各种经济形态、生产方式的组合形式。清中后期中国基层社会各构成要素──具体为三大系列社会组织──所处社会位置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反映了其时中国特有的社…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里,兴起了不断探索“文化”与“文明”的热潮,诸如“文化”与“文明”的内涵、文明起源的标志、文明的多元和一元、传统文化评价等等。它们既是学术问题,同时也是与现实社会密切攸关的问题。它的出台,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为了深入的探索黄河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首先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文化”与“文明”的有关基本问题。任何一个民族共同体总是有他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迄杭州,是由人工河连通天然河组成,全长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统称大运河或京杭大运河。因为它是清代运输漕粮的主要渠道,所以又称“漕河”,俗称“运粮河”。它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是中国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它还可以经由五大江河出海,与海运联系起来,形成中国东部地区河运与海运相连通的水上交通网。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长和最著名的运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