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俑之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剑鸣的《秦俑之谜》,对秦俑坑的性质提出了又一新的见解,他认为俑坑是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所树的“封”,类似于纪念碑的作用。关于秦俑坑的性质问题,学术界还有另外一些论点。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自发现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都做过秦俑面部特征的定性研究,但缺少定量论据。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秦俑面部特征做定量分析,分析过程包括图像预处理、面部检测筛选、面部特征提取、面部特征向量表示、面部特征向量相似度计算、面部特征向量相似度分析等。通过单个秦俑面部相似度Top-N直观分析秦俑面部特征;通过热力图分析多个秦俑面部相似度,发现10个“特征鲜明”的秦俑及10个“大众脸”的秦俑;用直方图可视化秦俑面部相似度分布,揭示了秦俑面部相似度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人脸识别技术为秦俑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思路,相关思路可以用于秦俑五官单特征、服饰纹理等分析,也为更大规模秦俑面部特征定量分析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秦俑战袍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衣冠之制,启自黄帝、夏、商至西周,仪制尤备,特严贵贱之区别。到秦始皇统一,作为当时物质文明的衣冠服饰,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秦俑战袍,就是一个非常直观的,形象的军服资料(图一)。本文对秦俑战袍的称谓,秦俑战袍的起源与发展,秦俑战袍的质料与剪裁,秦俑战袍的染色等问题予以讨论,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4.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发掘,为研究秦人服饰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我有幸利用发掘之机对秦俑及其服饰进行较详细的观察,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兹就秦俑服饰的民族特色及其服制提一些看法,求教于方家同仁。一、秦俑服饰的民族特点分析秦俑服饰与咸阳杨家湾及徐州狮子山汉兵俑服饰相比较,有相同之处,亦有差异:相同之处是其外面的长襦皆为右衽,皆着三重衣服;不同之处是秦俑长襦比后二者都短,秦俑长襦都短至膝以上,后二者都长达膝以下。秦俑之冠有明显不同的四式,后二  相似文献   

5.
秦俑是历史的产物。它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秦俑是我们研究秦代社会的活素材。本文似就秦俑雕塑的角度去研究、探讨秦人的社会心理。一艺术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秦俑雕塑艺术的出现,亦决非偶然,必是继承发扬前人的艺术成果才诞生的。从考古资料可以证明,战国至秦时,人们已经完全能够塑造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传神”之作。秦俑艺术与前代一脉相承,并是同时代集大成之  相似文献   

6.
20多年来,中国“始皇帝”的军队,有横扫六合之威势,吞并八荒之风采,跨越万水千山,走遍五洲四海。从1980年开始,秦俑走出家门国门,以各种类型的陶俑、陶马和秦兵器为主,辅以其他珍贵文物,组成一支支“小分队”,飘洋过海、四处出巡,遍访五大洲。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1999年,秦俑先后到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法国、瑞士、比利时、日本、瑞典、奥地利、英国。加拿大、希腊、新西兰、挪威、爱尔兰、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60多次,观众累计2000多万人次,远远超过了我国其他任何一种对外展览的参观…  相似文献   

7.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俑,一经出土,便以其磅礴的气势、宏伟的规模和感人至深的魅力,震惊了整个世界,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兴趣,他们对秦俑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秦俑形象、秦俑制作年代及秦俑军阵方向等几个小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 秦俑的形象是自秦俑破土而出后一直多有争议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已见,在此问题上见仁见智.我觉得这实际上是涉及整体和个体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过分强调统一的整体而忽视多样化的个体,也不能用个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中,对秦俑彩绘质地作了这样的描述:“经化验颜色都是矿物质,颜色的调合剂为明胶”。在王学理《秦待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及单(日韦)《秦兵马俑彩绘成份初探》等文中,均称秦俑所用彩绘属矿物质,与发掘报告不同之处是说彩绘涂在一层褐色胶层上。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三号坑彩绘的保护工作,亲眼目睹了秦俑初出土时的彩绘现状,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试验后,觉得上述报告  相似文献   

9.
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区内,因面积超过30万平米的大观山被发现是由远古人人工堆积而成而被惊呼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式的奇迹。但同样使人惊呼的是“第二秦俑”式的宝地正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威胁和摧残,大有被无知的不法者破坏殆尽的危险。 “第二秦俑”在向人们呼救!  相似文献   

10.
《文博》1999,(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最近又有惊人发现。在二号坑的第二阶段考古工作中,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见封三),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彩绘俑的清理出土和保护成功,是二十多年来秦俑考  相似文献   

11.
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铁 《文博》2009,(6):12-14
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秦俑彩绘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了保护技术的研究与优化;彩绘颜料、彩绘调合剂的分析研究;秦俑彩绘图案方面的研究与重构;彩绘保护剂性能的对比等等。提出了今后这方面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论秦俑铠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俑的服饰,甲衣塑造逼真,甲片的编缀方法也交待得很清楚,与真实的铠甲编缀一般无二,护腿、靴、履等细部,都塑作得非常具体,一丝不苟。所有这些为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秦代军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下文想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结合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对秦俑铠甲的初步认识。一、秦俑铠甲的编缀秦俑军队中铠甲俑占了绝大多数,而其中大量出现的是一类一型铠甲俑,此类型铠甲应当是秦国军队的主要护防装备,下面即  相似文献   

13.
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一位执着于考古事业的朋友,一个震惊中外的伟大发现。新辟的“风人话旧”专栏中,《秦俑发现前后》展示了作者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着普通人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秦俑抗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俑抗震刘生培,高建民一沉睡地下二千年的秦俑,历尽沧桑。现在陈列于展厅中的经修的秦俑,抗震能力很差,加之排列密集,震环或倾倒一个,将导致成片损坏的严重后果。陕西省科委对文物的科学保护很重视。1987年陕西省科委下达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就将"秦俑...  相似文献   

15.
今年二月,在陕西省文化文物厅召开的陕西省文物考古第二次科研汇报会上,我同一位新闻工作者谈及秦俑研究时,曾冒昧地说了一句:现在的研究处于低潮,而旅游及普及宣传秦俑坑、秦俑则处于高潮。这句话说了以后,我便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全面的评价。现在秦俑坑发现恰值十年,秦俑馆建馆五周年之际,我想,对秦俑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检索还是有必要的。 (一) 关于秦俑的研究和普及宣传情况,我曾作了一个不完全的分类目录索引。从索引中的四百多篇文章来看,普及宣传的文章确实占压倒的优势。宣传之广,广至全国各大小  相似文献   

16.
带钩是钩系束于腰间革带的连接物。古时有用布或丝做之大带,也有用皮做之革带。本文根据已发表的简报及图录,试对秦俑带钩分类及相关的其他问题作初步研究。错误疏漏,希望读者指正。秦俑带钩分类带钩,据《汉书·匈奴传》:“犀毗”下颜师古注:“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曰‘师比’,总一物也,语有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秦俑庄严、肃穆的面部表情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的推论和解释,本文从丧葬礼制、严苛的秦律、社会审美的角度对秦俑面部表情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说明了秦俑面部表情是在当时社会礼制、律法、习俗、审美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军事史学家富勒指出:“欧洲的历史就是从这种英雄气概中所产生出来的,它的象征是矛和剑,而不象在亚洲却是弓和矢。”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偏见,却也道出了弓矢在亚洲历史上的重要性。秦俑军阵步兵射击技术是秦步兵射击技术的再现,对它的探讨,在秦俑研究和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中,都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提出初步见解,请同志们指教。一、跪射技术研究秦俑军阵步兵跪射技术,我们主要以二号坑I区重装步兵的跪射方式为依据,通过这些作为动作环节中的静止的跪射方式,考察其跪射技术全貌。  相似文献   

19.
在对秦始皇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进行刻入探测和研讨的今天,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都有进一步直接交换意见的热切愿望。十一月十日至十三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组织召开了第二届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为专家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相遇的机会。全国各地近百名研究者的五十余篇论文和发言,比较集中在秦俑的性质、军事题材问题、秦俑艺术和秦俑的影响几个较大的课题上。宏观与微观、纵向与横向的探索及其联系,已受到充分的注意。尽管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观点尚不完全一致,但都有较为充分的阐述自己意见的机会。一个共同的看法是,与两年前的第一届学术讨论会相比,目前的现状无疑是原有水准上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20.
秦俑主题思想是秦俑研究诸方面中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较为复杂的课题.它关系到从总体上真正把握和认识秦俑这一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随着秦俑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秦俑主题思想的探讨也逐渐被专家学者们所重视,从一般涉及到专文论述,以致初步形成几种不同观点的争鸣,这是秦俑研究不断深入的可喜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