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莹 《文物天地》2023,(5):54-62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200余件传世清代玻璃器,以清中期制品所占比例最大:通过梳理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官造玻璃器藏品,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单色玻璃、套色玻璃、金星玻璃、搅玻璃、戗金与描金玻璃、刻花玻璃和点彩玻璃七个品类,集中反映了清代玻璃制作的精湛技艺和清代帝王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了清代中期官造玻璃器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任新来 《文博》2011,(1):68-72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器,是世界伊斯兰玻璃考古的重大发现。本文通过对法门寺玻璃器的研究,结合国外伊斯兰玻璃器的考古发现与器物特特征,探讨法门寺玻璃器的制造时间、生产地点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博》2017,(4)
2014年,内蒙古一座北魏墓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金银器和古玻璃,可是考古简报既没有提到该古墓所出半月形鎏金银项圈,也没对这些古玻璃作化学成分检测。为此,我们专程到锡林郭勒盟博物馆考察这批古玻璃。据化学成分检测,这件蓝玻璃碗和基金银项圈上浅蓝玻璃片皆为萨珊植物灰玻璃。据近年中韩两国学者检测数据,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南郊北魏古墓和新罗皇南大冢皆出有萨珊植物灰玻璃,为我们探讨萨珊玻璃器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提供了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4.
玻璃考古三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中,玻璃器的出土量很小,对其研究也很少。实际上,玻璃器本身所含的信息往往是其他器物所不能替代的。今作玻璃考古三则,与同行探讨。一玻璃人头坠子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高性能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pXRF)对西安地区出土的战国至东汉的27件玻璃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表明,这些玻璃器可以划分为四种成分体系,包括23件铅钡硅酸盐玻璃,2件钾硅酸盐玻璃,1件钾钙硅酸盐玻璃和1件钠钙硅酸盐玻璃。结合现有的研究结果,简要讨论了这些玻璃器的可能来源、蜻蜓眼玻璃珠与各地区间的交流、耳珰的时空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也木勒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额敏县,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考古发掘确定其为宋元时期的大型遗址。为探讨该遗址出土玻璃的成型工艺和来源,本研究以该遗址中的9个玻璃碎片作为对象,通过观察成型工艺,并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LA-ICP-AES)技术分析样品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这批素面透明的玻璃片为无模吹制而成的日常实用器皿,成分上属于钠钙玻璃体系,Na_2O含量低,K_2O含量较高,并含有P_2O_5,助熔剂可能是含有草木灰的混合碱,成分特征与同时期葱岭以西中亚地区、新疆地区生产的玻璃器相似。结合新疆同时期玻璃器发现,多是装饰简洁,出土地点等级一般的普通实用性器皿,说明玻璃器已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出新疆地方民族政权较中原地区先融合了中西亚将玻璃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文化,形成了与中原玻璃器功用的差异之处。研究结果为丰富国内宋元时期新疆玻璃器的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地区玻璃器的使用面貌,探讨宋元时期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考古发掘中出土玻璃器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其中,通过对古玻璃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的科学分析,以探讨其工艺技术及产地问题,是古玻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学界已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工艺技术特点及产地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从西周、春秋战国到汉唐,再延续至明清等各重要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玻璃器,同时也收藏有若干古罗马、萨珊和伊斯兰时期有代表性的西方古代玻璃器,具备丰富的古代玻璃器器型和样式。本文以对馆藏古代玻璃器的梳理为源点,挑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玻璃器,串联起玻璃器发展的大致脉络,以期对馆藏中西方古代玻璃器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散落于内蒙古草原上的古玻璃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玻璃,是“经过熔融后冷却下来,保持液体结构的固体”,属于非晶体物质。玻璃有天然玻璃,如火山喷发后急速冷却的黑曜石(obsidian)和天空的流星经过大气层以及与大地撞击后产生高温和高压下形成的玻璃陨石(tektite)。古玻璃,是指人工制作的玻璃态材料。关于内蒙古草原的古代玻璃器,早年很少有人作过专门的研究,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出土数量和体量都不够引人注目。翻阅以往大多数的内蒙古文物考古资料,也极少找到关于古代玻璃制品的专门报道,即使有一些出土物,也未作专门的描述。近年来内蒙古文物考古事业飞速发展,出土品中有不少玻璃器,引起了学…  相似文献   

10.
在朝鲜半岛出土过一些玻璃器,这些玻璃器,主要都是生活用具,从制作工艺以及器形来看,此类玻璃器均是来自中亚地区.有些器皿与国外博物馆所藏古代玻璃器很相近,有的甚至一模一样,而且时代上也相近.  相似文献   

11.
刘刚 《收藏家》2003,(5):52-55
玻璃器对于欧洲,就象瓷器对于中国一样重要。18世纪以前,欧洲没有瓷器生产,玻璃一直受到人们青睐。从千五百年前两河流域的无柄酒杯.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波特兰瓶,直至有“波希米亚水晶”之誉的捷克斯洛伐克车刻花篮,都凝聚着古人勤势与智慧的结晶,玻璃的材质美被发挥到了极致。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有一个人更视玻璃为生命,把它当作抒发艺术情怀的媒介,为之付出了毕生心血,他就  相似文献   

12.
阿富汗贝格拉姆宝藏中的鱼形玻璃器皿长期以来被作为罗马玻璃器的参照物比定我国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注。然而,诚如Whitehouse多次指出,贝格拉姆所见鱼形器及另外两类器物皆非罗马玻璃。它们的共性在于以过度和生硬的缠丝装饰自成风格;尽管它们在器形上与罗马玻璃器存在相似之处,但这一风格却与罗马玻璃器存在显著差别。一些学者通过分析《厄立特里亚航海记》提出它们是在罗马帝国生产但在帝国以外加工成型,以试图调和其化学成分与外观特征的矛盾之处。本文即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不同观点,指出贝格拉姆这些非罗马玻璃器的来源问题依旧存疑。  相似文献   

13.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凸环纹玻璃碗,目前研究者多以为是来自伊朗高原的萨珊玻璃器。据我们考证,这件玻璃碗当为唐武德二年(619年)中亚罽宾国贡品之一。这件玻璃碗化学成分为中亚植物灰玻璃,有助于说明这一点。此外,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多次发现凸环纹玻璃器,如新疆皮山县木吉乡塔古寨遗址、新疆库木吐拉千佛洞壁画、韩国漆谷郡松林寺统一新罗塔基,以及日本奈良正仓院均有发现,以前一直误以为是萨珊玻璃器。本文将以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凸环纹玻璃碗为切入点,探讨中亚玻璃器如何沿丝绸之路传入塔里木盆地、黄河流域、朝鲜半岛和海东日本。  相似文献   

14.
傅宁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78-88,封四
近十余年来,在契丹民族肇兴之地的内蒙古地区,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陆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辽代玻璃器。尤其是一些瓶、壶、杯等盛储器皿的发现及其特殊的造型和装饰特征,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随着科技检测手段的陆续运用和国内外同类资料的不断增加,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辽代玻璃的成份构成、比较东西方不同的器物造型和装饰技法提供了可能,这也无疑会提升我们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本文不惴浅陋,拟从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玻璃器的类型等方面分析入手,探讨辽王朝时期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状况,以就正于方家。一、辽代玻璃器的发现及其类…  相似文献   

15.
清雍正朝的官造玻璃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玻璃器是清代工艺美术品中的新宠,备受皇家珍爱。清代的玻璃制造始于康熙朝。雍正朝在此基础上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为皇室享用、馈赠的玻璃器皿。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有关雍正朝玻璃制作档案的整理,并结合现存珍贵的玻璃实物,系统地对雍正朝玻璃厂制作的玻璃品种、工艺、用途及风格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器发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其玻璃品种繁多,工艺技术高超。从明朝末年以后,随着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葡牙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商船来到中国的广州、宁波、漳州、泉州等口岸倾销他们的商,西方的玻璃器便也随之传入我国。更为重要的是,随商船而来的西方传教士们把他们备自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其中包括玻璃制造技术也带到了中国,有的传教士还直接参加了明政府钦天监的工作。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内廷成立了玻璃厂,从属于内务府养心殿造办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春秋战国的玻璃器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也叫琉璃器),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出土。本文就这一时期玻璃器的分布地区和出土情况、器形和纹饰、年代和演变,以及我国玻璃器的起源等问题,谈几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对新疆营盘和扎滚鲁克墓地发现的3件磨面纹玻璃杯的产地的认识以罗马或萨珊为主,本文即尝试对它们的来源进行重新考察。对罗马和萨珊的典型磨面纹玻璃器的仔细勾稽排除了上述任一可能,而新疆玻璃杯与Hans Jürgen Eggers所定义的223,226或228等3型存在诸多相似性则表明它们应属欧洲"蛮族"玻璃,其具体产地很可能在黑海北岸地区。它们既可由罗马玻璃料加工成型,亦可在罗马成品玻璃器上直接再造而成;后一种可能性从扎滚鲁克玻璃杯上所呈现的人为改造迹象上略见端倪。此外,本文还根据其前身Varpelev类型和后继E 230类型的年代范围推断此3型玻璃杯的时间框架大致为公元3世纪中期至4世纪中期。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古玻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物》1979,(5)
解放后三十年来,考古文物新资料的大量发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在古代社会、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不少突破。在地下不易保存的玻璃器(古称琉璃或料器)的出土是一个例证。仅笔者所见,上自西周下至明清的玻璃实物是相当可观的。这批难得的资料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于古代玻璃的看法。现在,围绕新出土的大量资料开展对古代玻璃史研究的客观条件已逐渐成熟。这里就相关的四个问题谈谈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20.
刘瑶 《丝绸之路》2013,(8):51-55
公元前25世纪至公元前23世纪诞生于两河流域的玻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今天,玻璃已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极常见的普通材料,但在古代,玻璃的价值完全可以和黄金相比,其以绚丽的色彩和坚实的质地一直备受皇家贵族和高官僧侣的喜爱,成为古代上层地位的人才能够享用的奢侈品。纵观历史,中国玻璃器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世界,既与世界其他玻璃产地的产品有所交流,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研究玻璃的起源及其诞生发展的过程,可以了解古代社会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并从中可知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