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6年底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后,不顾中共与民盟的抵制,于1947年拉拢民社党与青年党两"友党"进行政府改组,组成多党联合执政。民、青两党试图利用此次机会积极参与政治。青年党要求甚多,民社党意见分歧。蒋介石面对政党杯葛,为迅速完成政府改组,被迫多方沟通,妥协退让。国民党虽完成了改组,并继续占据政府主体地位,却不得不分身处理复杂的政党关系。政府改组加剧了国民党内外政党纷争,政局更为不稳,国民党政府进一步走向虚弱。  相似文献   

2.
观察台湾的政治转型,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是政党转型。国民党从一个执政的威权型政党,在民主政治条件下逐步向议会型民主政党转变,经历2000年丢失政权,并于2008年重新夺回政权,其间的遭遇和调适,以及今天所面对的问题,是台湾民主政治成熟与否的重要参考点。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秘密社会势力已渗透到社会各界,作为一种社会的边缘势力,秘密社会在当时的政治大背景下力争融入主流社会。1945—1947年秘密社会的组党风潮就是它们力图政党化、合法化的具体例证。一些有秘密社会背景或以秘密社会成员为主体的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国民党当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还是国民党一手包办、人为制造的。它们极力鼓吹"军队国家化",闭口不谈"政治民主化",实际上是站在国民党一边反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它们企图从内部混入革命阵营,捞取政治稻草,达到最终破坏人民革命的目的。随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中国大陆上的彻底覆灭,它们也最终成了国民党的政治殉葬品。这些政党虽然混迹于第三方面,但并不代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真正奉行中间路线的民主党派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脐带,两岸对和平的共同诉求,使得2005年两岸政党交往有了现实可能。从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党角度而言,两岸政党交往具有缅怀先烈、寻根祭祖、政党之间的政治和解、推动两岸的经贸合作等诉求和特点。两岸政党交往影响深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理解,为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建立了政党定期沟通平台,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枢纽;促进了两岸的经贸合作,为发展两岸关系添加了润滑剂。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改组后,以革命话语整合社会资源,动员民众参与革命并最终取得执政地位。执政后的国民党,一改往日激进的民众动员政策,竭力淡化民众运动的政治色彩,相继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和监督。国民党执政前后民众政策发生如此变化,一方面是由于作为一个革命政党,其追求的执政目标业已实现,作为革命工具的民众动员已经失去意义;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稳定政权和控制社会遂成为其执政后首要考虑的问题,故而其民众政策必然要作出相应调整,民众运动被禁止,民众团体受控制。此种变化,改变了国民党改组初期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现代动员型政党的性质,囿于自身阶级基础的局限,变身为权威主义下的既得利益群体控制型政党亦势所必然,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民党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力越大,社会对此"弱势权威政党"的反作用力和离心力就越强,最终导致国民党专制体制下"民众疏离"和"民心流失"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战时被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解散了的许多政党的领导人,又纷纷为建立组织而活跃起来。到一九四六年九月,陆续成立和恢复的主要政党有日本社会党,日本进步党、日本共产党(重建)、日本自由党、日本协同党以及国民党等等。这些政党都分别继承了战前不同政党的传统,在战后日本政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他们的政治态度大体上可有维护旧体制与改变和变革旧体制之别,在国会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1927年至1945年,可以说是蒋介石及其政党国民党当政的黄金时期。但随着1945年8月解放战争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号称拥有800万军队和500万党团员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却一败涂地,最终走向败退台湾的穷途末路。究其原因,几十年来,国内外政界和史学界认为,除了国民党军权膨胀、派系林立、贪污腐败外,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国民党整个党内信仰缺失,导致党内组织涣散、党员管理混乱、价值观念坍塌,党内和民众对国民党  相似文献   

8.
民初国会选举后,为了破坏国民党在国会中的多数地位,袁世凯使出了种种卑劣手段,对国民党分化瓦解。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提供巨额经费,诱使国民党人另立山头。在袁世凯诱惑下,国民党中的志行薄弱者纷纷脱党,另组政团,与国民党分道扬镳。率先从国民党中分裂出来的政团是孙毓筠“主倡”的国事维持会,1913年2月17日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还有王芝祥、王人文、扬曾蔚、于右任、章士钊等。该会以“维持大局、俾国家得抵于和平统一”为宗旨,具体纲领有三项:一、维持立法与行政之冲突;二、维持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冲突;三、维持政党与政党之冲突(《申报》1913年2月25日)。国事维持会要求会员在言论行动上“不得挟持私见,有所偏倚。”(同上,2月15日)但在实际上,它却完全站在袁世凯一边。正式国会召  相似文献   

9.
一、篇目设置应突出党的领导。 在政党的排列顺序上,有人主张把国民党放在政党之首记述,理由是国民党比共产党早,应该按历史发展顺序来写。 我认为共产党必须放在首位。其理由,一、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理所当然地应当突出共产党的地位和领导作用,以反映时代性。二、国民党的活动虽然在我县早于共产党,但历史短,1945年成立县党部1949年自行解体,没有什么重大活动。建国后的40年中,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县才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方志允许突出重点,重点类目可以放在特殊的地位去写。所以,应当把共产党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0.
王煦 《文史天地》2013,(12):30-34
1928年6月,国民政府北伐军占领北京(后改北平),国民党的地方组织也转为公开活动。尽管1927年“清党”后,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革命政党,但在之后的几年里,一些基层党部仍在积极地开展民众运动。北平也不例外。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在市党部“指导”下,建立了各行业工人的工会组织。据统计,到1929年8月,北平各行业工会已有45个,工会会员2.2万人。而其中,电车公司工人工会的活动,堪称典范。  相似文献   

11.
李翔 《民国档案》2016,(3):67-77
苏俄开创的以党领军的军事体制,高度重视军队政治工作,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驭军模式。共同的革命利益,使苏俄和国民党逐渐走到了一起。苏俄顾问诊断出国民党军事运动和党务建设的多重弊病,努力劝说孙中山改组政党,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以党领军。苏俄及其在华顾问为党军体制的东输做出了贡献,助推了中国军事、政治的现代化。党军体制的东输,对国共两党的政党与军事建设,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和斗争,贯串着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是中华民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长期来一直未被史学界所重视,更未有人把它纂辑成史。最近,郭绪印主编的《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问世,才填补了这块空白。前人曾给国民党写了一条上联觅对:“一个政党,二个政府,三个中央,四分五裂”。《国民党派系斗争史》再现了这个历史的轨迹。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精  相似文献   

13.
王进 《文史春秋》2011,(6):54-56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全国性的救亡团体和社会各界名流云集武汉。然而,由于缺乏组织者,难以形成一股凝聚力和一呼百应的宣传效果。国民党的CC系、复兴社则竭力鼓噪“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一个政党”,宣称“今天国民党外的一切党派,都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更造成思想界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是章太炎为适应武昌起义之后中国政制转型之需要而提出的政治口号."革命党"是秘密结社,与依托议会开展合法政治活动的"政党"有着本质区别.消除"革命党"是为了组织"政党",推进中国的民主政制建设.然而,一度因应形势改建"政党"的国民党,其革命情结始终难以消去,其党人的思想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革命阶段."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回归"革命党"立场,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在国民党"继续革命"的过程中,不仅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成为打击目标,孙中山等人在革命之初选择的西方议会民主政制也在事实上遭到否定.这种一箭双雕的政治打击,对近代中国的政制建设产生了"破旧"却没能真正"立新"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罗隆基先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两个政党:国民党与共产党都曾经不遗余力地争取罗隆基站在自己一方。国民党采用先打后拉的策略,起初是威胁拘禁,派人暗杀,后来又由蒋介石出面,隆重招待,封官许愿,结果却是白费心机。而共产党方面周恩来亲自负责与罗联系,卓有成效地做了许多“团结、教育”工作,促使罗隆基与中共密切合作,为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他优礼有加,任其为政务院政务委员,从1956年起兼任森林工业部长,享受四级(高干)…  相似文献   

16.
抗战爆发,以往生死拼杀的国共两党,被日本侵略军逼进同一条战壕.举国达成共识,必须实现民族团结,而团结的前提是党派合作.于是,“国民参政会”诞生了.中国的政党关系,不再是执政党和反对党,而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国民党执政,共产党和中间党派共同参政. 1945年8月,漫长的15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全中国的老百姓殷切期盼和平,中国政坛的两大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也开始谈判.与此同时,除原有的中国民主同盟外,重庆、上海、广州等地,又新建多个党派.  相似文献   

17.
胡鞍钢 《湖南文史》2014,(12):38-38
抗战爆发,以往生死拼杀的国共两党,被日本侵略军逼进同一条战壕。举国达成共识,必须实现民族团结,而团结的前提是党派合作。于是,“国民参政会”诞生了。中国的政党关系,不再是执政党和反对党,而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国民党执政,共产党和中间党派共同参政。1945年8月,漫长的l5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全中国的老百姓殷切期盼和平,中国政坛的两大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也开始谈判。  相似文献   

18.
1931年5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主流派为确立训政体制的合法性,主导筹办国民会议。在此过程之中,国民党试图掌控民意,而民众团体及反对力量则寄望于国民会议来制约独裁。在代表的选举方式上,职业团体与职业代表制成为民意汇集的主要渠道。然而在此前,国民党政府通过对职业团体的整顿改组,重建了民众组织体系。在代表的选举方式上,确定职业代表制为主要方式之一。在职业代表制的掩盖下,职业团体虽有代表与会,但绝大多数席位被党政要员占据。此类代表虽名为职业代表,实际上为国民党所圈定。实施的结果是,职业代表制使国民党在避免政党竞争的情况下保持了对选举事务的安排以及对国民会议政治方向的掌控。这种民意建构虽体现了民主的象征意义,但并未带来民主的实质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初民主党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党活动是民初政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已为治民初政治史者所注意。民初国民党、共和党、进步党都有专文论列,惟对同为民初重要政党之一的民主党,系统的考察尚付厥如。本文依据民初报章资料,对民初民主党的形成、活动及其归宿作一述略,勉为补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民党是近代中国成立较早、人数众多、影响较大并具有完整组织形式的政党。从1905年其前身同盟会建立到从大陆溃退有44年历史。作为其下属机构的国民党陕西省组织从建立到瓦解也有43年历史。国民党中央及其陕西党组织控制全国及陕西政权长达22年,对陕西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其兴亡不仅关系陕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革、进退、而且决定着国民党自身的兴衰荣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