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情敦煌艺术的平山郁夫盛发贤秦逵远1996年6月初,敦煌刚刚经历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的袭击。农村的人们忙于抗灾救灾,城市的职工市民急于清除沙尘暴的遗留物。6月7日上午,晴空万里,刚刚恢复了原貌的敦煌宾馆大院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热情好客的敦煌人正在...  相似文献   

2.
图说世情     
《环球人物》2012,(29):36-41
美国·东海岸风雨中的美国10月28日晚,超强飓风"桑迪"携带强风、洪水和强降雪登陆美国。截至11月1日,这场灾难已造成美国至少72人死亡,数百万户停电,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之巨。有分析人士认为,"桑迪"将是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一场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3.
陈少铭 《百年潮》2020,(1):47-56
朝鲜战争在美国国内被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对比当时中美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加上美国还掌控着联合国,又由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却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客观地说就是失败。  相似文献   

4.
正如今"众筹"方兴未艾。其实它不是什么新东西。在19世纪末,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是靠着众人筹款才得以屹立在美国纽约州的哈德逊河口的。自由女神像的设计者是法国雕塑家弗里德里克·奥古斯特·巴特尔第。1865年,巴特尔第在法国凡尔赛的一场宴会上遇见一位美国历史  相似文献   

5.
200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激光战部队,将在美国出现。一场21世纪军事装备的革命将由此开启。统帅这支新型作战部队的,正是3年来负责美国激光武器项目、被称为"死亡之光总司令"的约翰·丹尼尔斯上校。  相似文献   

6.
林森 《丝绸之路》2006,(10):49-54
每年春天,一场场横扫整个北方的沙尘暴让人心烦。几年前,科学界已对我国沙尘暴做出四大源区的认定和划分,其中阿拉善高原为沙尘暴最严重的发源地。而在这个区域里,民勤盆地又是沙祸之首。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上审议“十一五规划”时,温家宝总理在甘肃组第六次问及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区之首的民勤盆地的生态恶化和治理问题,语惊四座!遗憾的是民勤盆地的“黄害”尚无有效的遏止办法和明显的改善。沙埋绿洲、沙进人退,难道是民勤盆地不可逃离的怪圈?[编按]  相似文献   

7.
正"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是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四场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的两位组织者分别是美国新学院大学的克莱尔·波特(Claire Potter)和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弗兰西斯·布劳因(Francis Blouin),两位评议人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汤姆·达布伦(Tom Dublin)和凯瑟琳·基什·斯卡拉(Kathryn Kish Sklar)。会议分为上下午两场,一是上午举行的"数字化历史:挑战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高祥峪 《丝绸之路》2010,(22):16-18
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笼罩着美国大平原地区。沃斯特认为沙尘暴爆发的根源是该地区农场主所持的文化价值观,邦尼菲尔德则认为是错误的生产技术导致了沙尘暴;沃斯特认为联邦政府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力度不够,邦尼菲尔德则认为联邦政府治理沙尘暴的目的是诱使农场主改变生产模式。笔者认为,二人的观点各有偏颇,应该把沙尘暴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中加以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9.
<正>"我做梦,都会梦见敦煌;醒过来,还是敦煌。有时候,我跟大家开玩笑说,如果我死时,让我留一句话,我就留这么一句:我为敦煌尽力了。"樊锦诗守护敦煌52年,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52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采访樊锦诗的前一天,敦煌刚刚迎来今年第一场严重的沙尘暴,黄沙遮天蔽日,莫高窟景区也因此暂时关闭。樊锦诗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书报——沙发上、茶几上,更不用说办公桌上。因着沙尘暴,它们都被一层细细密密的灰尘盖着。"这土还没落完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起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荣 《世界历史》2004,6(1):73-86
20世纪 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的沙尘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它主要是由于南部大平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土地的毁灭性开发及美国的文化传统所造成的。南部大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区 ,降水稀少 ,多风沙天气 ,而且在 30年代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自 1 890年起 ,在南部大平原发展种植业的条件基本成熟 ,出现了大规模的毁草垦荒 ,并形成了小麦的单一种植。为追逐利润 ,人们不惜冒巨大的生态风险 ,对南部大平原进行毁灭性开发 ,这与扩张性的资本主义文化及美国独特的边疆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2月号1.科南·范·德·米鲁普:《黑人历史月的利弊与后种族时代的创制》文章从尼采的历史必须"服务于人生"这一论断出发,分析美国行之经年的"黑人历史月"。虽然很多美国人仍坚信历史教育是解决种族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作者认为,种族问题的过度历史化会导致一如遗忘历史般的严重后果:黑人历史月对历史的强调,反而令人产生种族主义已成为既往陈迹的错觉。对历史视角的强调,使美国公众可以依靠阅读历史的方式轻轻放下  相似文献   

12.
正魏斐德(1937—2006),与孔飞力、史景迁并称为美国汉学界三杰。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和社会科学研究会会长。晚清末年,山河飘摇,一场鸦片战争,最终拉开了帝国崩塌的序幕。170多年来,对这场战争的思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各类探讨它的书籍汗牛充栋。其中,2014年10月再版的《大门口的陌生人》别具一格。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魏斐德的成名作,出版于1966年。书名中,"大门口"指的是  相似文献   

13.
1893年,特纳提出边疆假说,将美国史同欧洲及北美其他地区的历史区分开来。特纳坚信,关利坚合众国卓尔不群,其历史亦应独具特性。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却表明美国同民主制西方一样,使命共担,来历一致。美国所需要的,而美国历史学家又未能写出的,恰是一部能够重现西欧与北美——包括盎格鲁美洲和拉丁美洲之过往关联的"通史",一部真正的"欧美史"或"跨大西洋史"。这就是特纳美国例外论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4.
正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细菌战的刺激下,中国国内发起了一场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这场运动,将现代卫生学中的核心概念"清洁"延伸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1950年代中期所开展的"除四害",更是将爱国卫生运动推向了社会生产和民众生活之中。稷山县是集体化时期全国卫生模范县,它的历史实践表明,地方社会在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时展  相似文献   

15.
法国新史学的经济社会史取向削弱了传统的民族史叙事,20世纪70年代法国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社会政治变迁导致民族国家意识的淡化,个别化的历史记忆、逆向的记忆和认同日益凸显,拉维斯主义民族国家的历史记忆走向碎裂。"记忆之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皮埃尔·诺拉试图通过对记忆之场的回想,追寻一种没有民族主义的民族意识。这一研究虽然受到拉维斯《法国史》的启发,但比后者更具包容性,是具有反思性的"第二层次的历史"。它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衰落后,在已然"遗产化"的民族记忆中追寻身份的努力。"记忆之场"的提出,意味着法国民族史中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的一种深刻变革,历史的连续性动摇了,这可视为一种新的"历史性体制"——"当下主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对环境问题的文化批判——读唐纳德·沃斯特的《尘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国荣 《世界历史》2003,88(5):94-97
20世纪 30年代 ,美国大平原地区沙尘暴肆虐 ,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位于大平原南部 ,面积约 1 0 0 0万英亩的区域。 30年代的尘暴是农场主自 1 870年以来掠夺性开发草地的恶果 ,是迄今美国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生态悲剧 ,被人称为“历史上人为的三大生态灾难之一”(第 4页 )。从 30年代以来 ,有关学者从政治史、社会史、技术史、环境史、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 30年代的尘暴进行了探讨。在众多的问世成果中 ,唐纳德·沃斯特的生态和文化分析独树一帜 ,他于 1 979年出版的《尘暴》一书已经成为环境史领域的经典之作。《尘暴》一书除前言和尾声外 …  相似文献   

17.
正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实际上,在上甘岭战役之前,还有过一场更为艰苦和惨烈的鏖战——长津湖之战。有军史学家把它与持续征战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的一战凡尔登战役和伤亡人数超过200万的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并称为世界历史上最残酷的十大战役之一。美国战史评价这场战役是"最艰苦的战役""被遗忘的战争",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场"战争"。2002年被德国邮政控股的DHL在美国市场上,正在与行业市场前两位的著名竞争品牌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当时美国包裹市场已经被两家著名竞争品牌公司  相似文献   

19.
任改丽 《沧桑》2009,(5):36-37,39
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学生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为了彻底改造美国社会,以激进运动的方式,针对美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社会问题、伦理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掀起的一场全面的社会批判和改造运动。本文试图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文化走向、教育制度、社会问题等多个角度,解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什么会兴起一场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运动。研究认为,这一运动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思想文化根源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孕育了60年代美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青年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20.
1996年,美国学者戈德哈根出版《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普通德国人与大屠杀》一书,结果在德国引起了一场有关大屠杀的历史争议。这场"戈德哈根之争"历时一年之久,前后经历四个阶段,体现出来势凶猛、迂回往复、公开透明、左右合流与反思同步的特点。这场历史争议是一系列冲突的集合,拥有复杂多面的特性,但其核心指向统一后德国的身份认同困境。无法摆脱的纳粹阴影始终撩拨着每个德国人的敏感神经,他们试图在国家统一后寻求塑造历史神话的新契机,却不料再次被迫面对"沉重的过去"。但在身份认同问题上非此即彼的逻辑假设却造成这场争议几乎陷入无解的吊诡之中。这场"戈德哈根之争"没有胜利者,但为各民族面对自己历史上的污点问题,留下了足以参鉴的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