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锡恩  王远启 《攀登》2014,(6):8-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中国和世界政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它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前景,为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自觉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宏伟蓝图;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发展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全胜 《攀登》2004,23(4):5-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政治生活的文明成果和进步状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也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也需要不断推进,并且在推进的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如何正确看待和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要务和根本体现,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长期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5.
贺全胜 《攀登》2005,24(6):85-8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理论层次非常鲜明的新课题,它涵盖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理论形态。研究这一理论构架及其建设基础,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必将丰富年鉴的表现内容。年鉴如何记载当地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如何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资料信息,成为年鉴工作者当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雪芹 《攀登》2004,23(3):71-73
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本文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廖明科 《沧桑》2014,(6):62-66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创造性地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扎根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曹莉莉 《神州》2013,(34):160-161
民主之于中国人来说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是这并不妨碍“民主“一词成为当代中国人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之一。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建设无疑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洋为中用。民主无疑是个好东西,但也有与之俱来的两面性。本文将结合高校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高校基层教师党员正确理解和行使自己民主权利对我国整体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到十五大正式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是在这个总体布局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任务、扮演新角色、承担新使命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继往开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品质。  相似文献   

11.
费雅君 《攀登》2006,25(5):29-32
长征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在对长征精神的本质内涵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规划,特别是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阐明了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和分析这一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结多党合作实践的经验教训,探讨其中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吴美华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1]正是多年研究这一课题的力作.该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承担的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系列成果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具体来讲,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卫刘华 《攀登》2006,25(2):94-95
邓小平科学界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形成了建设“三个文明”的社会主义文明观;胡锦涛提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个文明”建设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全面深刻地阐述了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培育思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奠定物质基础;抵制政治急进主义,为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为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奠定群众基础;借鉴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为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而又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学习、深入研究,全面正确地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重任.一、要牢牢把握这一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作为志鉴工作者,我们要认真研究志鉴工作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更好地为地方三个文明建设服务。一、志鉴工作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我国志鉴工作者发扬盛世修志的优良传统,已修出了数以万计的新志书,并编纂出版年鉴数千种。志鉴数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六大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处理好与其他文明形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曾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主流的儒家政治文明的关系。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目标,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中共十六大在认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目标。这就使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更加成熟与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