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终话     
《南方人物周刊》2013,(40):16-16
继“就活”、“婚活”、“泪活”等,日本备地又流行“终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其中。所渭“终活”,是指中老年人为临终做准备而参加的各项活动,活动行程包括参观火葬场.有代书、会计师、心理咨询师教导如何写遗嘱、怎么丽对死亡等临终  相似文献   

2.
贾建华 《沧桑》2009,(3):5-7
晋国纵贯西周和春秋两个时期,其婚姻形态如同姓不婚制、同姓婚制、媵婚制、丞热婚制和“通”等,宗法色彩和政治色彩特别浓厚,既保留了许多原始的婚俗遗存,又形成了晋国在婚姻形态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释“婚”     
孙璐 《神州》2013,(35):158-158
本文通过对“婚”的古文字形体进行集释,以及搜索各时代文献,发现在上古时期,常常用“昏”来表示结婚义,“昏”与“婚”混用过一段时间之后,文献中才固定用“婚”表示结婚义。  相似文献   

4.
《文史博览》2013,(4):32-32
对于“婚”字,现在有种较为流行的戏谑说法:女人发昏了,于是一段婚姻就开始了。但“婚”字究竟是何来由? 实际上,在古代,“婚”字没有女旁,如《诗经》就有“宴尔新昏”的记载。那么“昏”怎样跟“娶媳妇”扯上联系的呢?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血缘家庭”的论述,我们一般把血缘家庭的婚姻特征理解成为“同辈婚”,即血缘家庭内是祖、父、己、子、孙辈互为兄弟姐妹,同时也互为夫妻。然而,随着民族学资料的不断发现,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血缘家庭的婚姻特征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同辈婚,而是双方年龄相当的近龄婚,既包括兄弟姐妹的同辈婚,又包括双方年龄相当但又不同辈的血缘婚。具体例证如下: 1.当时的经济生活使按年龄分工的集团与通婚集团一致。“血缘家庭”出现于人类蒙昧时代  相似文献   

6.
商王名号与上古日名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干支纪名之俗起于上古贵族在同姓内婚范围内按母系分宗的传统,实质上是早期父系家长继承制下“子从母姓”的一种变制。日名制在母系为区别婚姻关系,在父系则为分宗,母系与父系同用一套日名符号,带有后世所称“姓氏合一”的特征。商王室以内婚制与外婚制并行,内婚诸妻及其诸子不分嫡庶,而在内婚群与外婚群之间已产生出嫡庶制的萌芽。商代王位以直系家庭的形态传承,在常规状况下严格控制在内婚范围之内;其传承机制以长子继承制为主而辅之以推举制,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的补充与变制。  相似文献   

7.
扎坝的走婚习俗扎坝大峡谷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南端,海拔2720米,东邻道孚县八美区,南与雅江县接壤,西与新龙县毗邻。辖仲伲、红顶、亚卓、扎拖、下拖5个乡,近6000人,距离道孚县城72公里,距离成都约620公里。 笔者在道孚生活已有近30年,对扎坝地区独特的语言和臭猪肉虽然听说过,但却对“扎坝走婚”一说并不知情,也不知道“走婚”到底是怎样。直到2003年5月到扎坝地区的红顶乡任党委副书记,走进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才对“扎坝走婚”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娴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瞻养女家双亲,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性,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相似文献   

9.
倒映着蓝天白云,50多平方公里水面的沪沽湖,犹如一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西北部宁蒗县与四川西南部盐源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间。这里,不但有明媚的湖光山色,而且还有着独特的社会风俗。散居在沪沽湖周围的4万多摩梭人,至今仍旧保留着某些母系社会的遗迹,因此被外界誉为神奇的“女儿国”。独特的婚姻形式走婚,这便是摩梭人独特社会风俗的标志之一。目前,在摩梭人中存在着这样三种婚姻形式:阿夏偶居婚(即走婚)、阿夏同居婚及一夫一妻婚,但阿夏偶居婚,仍旧是他们的主要婚姻形式。阿夏一词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情侣。摩梭人…  相似文献   

10.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讲:一个处于原始阶段的氏族,包括一位假定的女性始祖,其子女、其女儿的子女以及世世代代由女性下传的一切女性后裔的子女。至于这位女性始祖的儿子的子女以及由男性下传的一切男性后裔的子女,则均被摈斥在本氏族之外。反之,如世系由男性下传,其结果则正好相反,即他的女儿的子女以及由女性下传的一切女性后裔的子女,均被摈斥在本氏族之外。前一种情况下被摈斥的那一部分人正是后一种情况下的本氏族成员,反之亦然。显然,他已经将“异性”的“摈斥”视为婚姻形态的由“血婚制”(马来亚式婚制)向“伙婚制”(土兰尼亚式婚制)、  相似文献   

11.
杨明璋 《丝绸之路》2012,(12):35-42
敦煌文献中存有大量丰富的关于婚仪文学的资料,这些资料与一般传世文献中所记载的婚仪资料有所不同.但其中也多有相同之处。本文从障车词、催妆诗、却扇诗、呪愿文等几方面对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婚仪诗文与一般传世文献中记载的婚仪资料做了详细对比,认为敦煌文献所记载的婚仪文学有自己的特点,是研究古代婚仪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楊爲剛 《中华文史论丛》2020,(3):105-134+386-387
敦煌遺書中保存了大量唐代婚禮文獻,其中包括官方編修的禮書和用於婚禮的口誦詩文。通過對這些婚禮書寫進行分析,以及與存世婚禮文本比讀可以發現,唐人的現實生活中,婚禮程式並没有完全被儒家禮制束縛,而是表現出世俗化、功利化的傾向,以富貴與情欲爲主題的婚禮文學就是這一背景下的産物。唐代婚儀禮書與文學表達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魏晉以來的貴族文化,從唐前期到唐後期,婚禮書儀與婚禮文學的書寫羣體從宫廷文臣轉移到官僚文人,婚禮書寫與文學創作表現出世俗化、儀式化的特點。唐代婚儀書寫與表達方式的演變軌迹,成爲中古時期從貴族社會到官僚社會、從貴族文學到官僚文學變革的一個縮影。  相似文献   

13.
苗族婚歌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共经历了萌发、停滞、复苏及兴盛四个发展阶段,学者从各自学科角度对苗族婚歌进行学理性分析。学术界对苗族婚歌的研究主要散见于苗族民歌、苗族婚俗的研究之中,对苗族婚歌的专题性研究还有待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4.
从赘婿地位看入赘婚的家庭关系--以清代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向有“夫为妻纲”的说法 ,这是指丈夫在家庭中具有主导、决定性的作用。入赘婚相对于正常婚姻是一种异变。本文利用清代档案文书及其他资料 ,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考察 ,以期对赘婚制家庭关系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婚使禄东赞,受命到长安.答辩唐太宗,智慧超群冠.这首诗是藏王松赞干布,派遣婚使禄东赞远赴长安,向唐太宗请婚的真实反映. 松赞,原名尺松赞,生于公元617年,在16岁那一年,由于父王在部族的权力纷争中遭到暗算,便登上了国王的宝座.他雄才大略,纳士招才,求贤辅佐,开始操持政事,文德武功,日理万机,兴邦立国,完成父辈遗业,被追谥为“干布”意为大德,后来史称“松赞干布”,意为庄严大德王,又尊称“藏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跨国婚姻女性的访谈,考察全球化时代中日跨国婚姻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女性因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而发生跨国流动,由于喜爱中国或从事中日贸易而来中国的日本男性增多,这增加了婚姻双方相遇的机会。不同于以往因国家之间经济差异、为追求阶层上升而发生的“上升婚”,中国女性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主体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大多选择了学历、阶层类似的“同质婚”。跨国婚姻模式的转变,既有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带来的影响,也有女性在出生国经历的家庭关系以及个人自我主体性带来的影响。任何形式的选择都充满偶然性,跨国婚姻女性拥有越多的“移民特殊资本”,越能应对“同质婚”里的偶然和未知。  相似文献   

17.
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建构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霞 《攀登》2008,27(6):133-136
目前,学界对婚内侵权的概念界定差别持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婚内侵权客体的界定存在争议。这使建构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应正视这一问题,厘清婚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处理好请求权的竞合问题;明确婚内侵权损害赔偿行为的类型,把握适用条件,从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婚内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补做风流     
《神州民俗》2007,(7):37-37
“补做风流”是仫佬族久婚无子的人家所做的民间法事,也是富有情趣的民俗活动。凡久婚不孕者,民间认为,是他们婚前要风流不够(尤其那些不是自己走坡对歌谈情,由父母包办而久婚不育者),因此要补做风流把恋爱谈够谈充分.把夫妇之间的爱情培育得浓浓的,才能怀孕生小孩。  相似文献   

19.
女真人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一段时间内实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和部落外婚的婚姻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真人开始族际通婚,而女真族的皇族与贵族之问的世婚制,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收继婚和隶役婚以及抢婚和放偷婚俗,都是女真族特殊的婚姻形式和婚俗.  相似文献   

20.
对匈奴收继婚制度的再探讨--匈奴婚姻制度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婚姻制度较为复杂,收继婚是其最具特色的婚姻制度之一。史籍中匈奴的收继婚只笼统概述为“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实际上,它有着相当严格的法则和收继顺序。同时,匈奴的收继婚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而且还是匈奴身份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赡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