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文针对当今社会和学术界对清末国籍政策的认识偏差,依据原始档案和其他原始资料,参照当时各国国籍法和有关国际私法,对清末国籍法立法原则、特点、内在逻辑及政策成因进行专门探讨,并针对当前国籍政策的修改完善提出三点政策启示。清末国籍法中,父系血统主义色彩比较强烈,在坚持单一国籍原则的基础上,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双重国籍政策特性,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国籍法,对出籍、入籍、复籍限制更严。清末国籍法不同的法律条文间、立法原则间还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张力,在国籍法立法中,清政府既要通过血统主义吸引、掌控、利用华侨,又想采取单一国籍原则及其他措施防范一些不利局面。清政府之所以采取如此国籍政策,一方面是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国籍法的结果,另一方面是顾及本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一直不缺乏关注度的俏江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俏江南)创始人张兰再次成为焦点,这次缘于她公开炮轰鼎晖,称俏江南“最大的失误是引进鼎晖”,“他们什么也没有给我们带来,那么少的钱占了那么大的股份。就当我们交了学费吧。”  相似文献   

3.
李方来 《黑龙江史志》2013,(13):131+133
二战期间,日本从台湾抽调了二十余万兵力投入大战,部分台湾人在日本对外侵略中充当起急先锋的角色,对被侵略地人民施以暴行。抗战胜利后,战犯审判事宜被提上了台面,如何处理以帮凶和仆从身份出现的台籍战犯成为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国民政府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办事",即遵照国际法,以国籍为依据处理台籍战犯,然而国民政府忽略了台湾人国籍问题的复杂性,这一方针施行起来并不顺利,现实与原则相悖,国民政府由"守法"走向"违法"。  相似文献   

4.
以近代中国政府先后颁布的国籍法为纵向坐标,通过对国籍法颁布前后中国政府处理华侨国籍问题的不同状况进行对照,分析了近代中国政府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经历的逐步法制化的过程。得出结论,国籍法颁布前,中国政府处理华侨国籍问题时无法可依、随机处理,在此类的外交交涉中处于被动地位;国籍法颁布后,中国政府依据成文的国籍法和相关的国际惯例来处理华侨的国籍问题,在此类交涉中占据了比较有利和主动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外籍人才引进中的国籍之争与“中国话语”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述了国籍政策调整的国际趋势;探讨了现代国籍理论的西方特性、中国国籍政策的特殊内涵等问题;并对当前关于人才引进中国籍争论的几个误区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单一国籍政策是强化国族认同的内在动力和客观需要;放松国籍限制只是全球化时代的趋势之一,不能忽视强化主权认同、努力消除双重国籍潜在风险的趋势;基于近代西方移民文化的国籍理论有悖于近代中国历史演进规律及国家现代化进程;本族裔外籍人才的个人权益只是国籍政策调整中的一部分依据;通过"双重国籍"形式主要是解决公共服务与发展机会两个方面的问题,而这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或途径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6.
当地时间11月15日,马耳他总理约瑟夫·穆斯卡特(下文称穆斯卡特)拿起笔,在马耳他《公民法》修正案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这一刻开始,申请者将能够直接以65万欧元(1欧元约合8.25元人民币)的标价购买马耳他国籍。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11年人均GDP超过1万欧元。马耳他于2004年加入欧盟,2007年加入申根区。申根区指的是参加《申根协定》的26个成员国整体。取得马耳他国籍,就能在所有申根国家自由通行,同时获得在欧  相似文献   

7.
从江南回来已是数年有余,可江南的雨夜着实让人难以忘怀。当霓虹灯闪烁的光芒和着屋檐边淋淋漓漓掉下的雨珠,一个人沿着青石板的巷道孑然穿行,没有油纸的伞,没有迭橐的木屐声,就一个人孑然地向前走。心境竟是为了接受洗礼般虔诚信念如雨般浸润着生命的枝梢。我要独享这江南的雨夜了。生活的风尘灵魂的污垢被雨水冲刷得明亮,仿若脚下延伸的青石板,光洁整齐生命里的种种祈求和奢望,已似乎不那么重要,仿若那水塘里泛起的水泡以及水泡迅即破裂后荡出的层层涟漪。源源不断有水泡形成,水泡源源不断迸裂有声,溅起一朵朵水花,涟漪层层叠叠地泛起,就…  相似文献   

8.
本着抢救和保护高校民国图书资源以及互通有无、丰富馆藏、嘉惠学林的目的,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组和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前提下,以部分高校图书馆馆藏的民国图书为基础,聘请专家,精心整理出中国大陆1949年以后部分从未再版过的民国图书的目录,将其中具有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的图书进行限量复制,分藏于部分高校图书馆。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年参与葡萄牙外交部所藏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清末档案资料的整理编辑工作,注意到许多牵涉华人加入葡籍问题的交涉案。本文试以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清末档案为例,主要从中国官府、有关华民及外国领事各自不同的认知立场分析晚清中葡交涉中的国籍问题。近代西方国家中与中国交往最早也曾最频繁的当属葡萄牙。葡萄牙曾被称作"佛郎机"、"意大利亚"等,清代多以"大西洋国"名,有时直称"葡国"。葡萄牙人在1887年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后,获得"永居管理"澳门权利,实际上将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期间,有二三十位外籍人士(不包括日本籍)滞留南京,见证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人民(组织安全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与日伪进行交涉等)。因此,南京大屠杀中外籍侨民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人对外侨人数与活动情况及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将嘉道之际的江南大疫置于中国近世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对疫情及前前后后的众多相关问题作了具体考察,认为真性霍乱的传入与反复流行,既与西力东渐不无关系,也与江南本身的地域特点,以及乾嘉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海上和内河交通的昌盛、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趋加重等因素密不可分.瘟疫出现后,江南社会各界特别医学界对霍乱流行及相关问题做出种种不无成效的反应.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传统社会的变动不居,还有江南地方社会所具有的活力和能动性.我们没有理由蔽于西方文明的突飞猛进和强势而忽视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较偏于西 ) ,而不在南方。东晋南朝时期 ,江南的经济在南迁的北方人民和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 ,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从此以后 ,江南 (较偏于东 )的经济就逐步赶上并超过北方 ,中国的经济重心 ,也便由北方移到南方。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来对照今日的西部大开发 ,可以得到具有重要意义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主导了一场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产生了改革派、保守派和中间派。改革派"变俗",力主迁都;保守派"怀土",不愿南迁;中间派"摇摆",两头观望。这场大讨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及北魏汉化思潮的总爆发;各方争论的焦点虽是迁都问题,但本质上是鲜卑族的汉化问题。梳理和总结这场大讨论的得失对于理解习俗与政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俊峰  李杰 《民俗研究》2022,(1):94-108
隋唐以降,"江南"不仅是地域概称,亦作为一种美称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根据各地被称为"江南"的缘由,可大致分为水利型、稻作型、文化型、富足象征型以及景观型。各种类型的"江南"并非泾渭分明,北方各地之"江南"多是几个类型的集合体,是为复合型"江南"。北方"江南"多位于自然条件优越之地,多数"江南"指代地域为一县之隅。"江南"本是对某地社会之赞美,但美称亦会转化为"实累",明代宁夏即为此例。综合来看,传统时代北方民众对"江南"美誉的认可,缘于江南地区的繁荣兴盛,其本质上体现的是对于富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亦是传统时代北方民众对于"何谓江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FDIC董事长席拉.拜尔卸任,拜尔是3年前公开发出崩盘预警的首位联邦监管人员,提出保客户不保银行的思路,打破了大银行不能倒闭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史上两次大讨论的回顾,认为引起学界长期以来对石器性质进步与原始的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对石料与石器制作技术的关系认识不够,“因材施工”可能是中国古人类适应环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一个特点,这一点对认识“东谷坨石核”的成因可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沉浮鲍崇宪     
8月底,上市公司ST澄海连续两次对外公告称董事长鲍崇宪擅自以公司房产作抵押,用于个人贷款。上市公司“自曝家丑”,外界一时哗然。  相似文献   

18.
《商代江南: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展示文物的同时,还力图构建出商代江南的历史图景。这个展览引发出了对文物和公众考古学的意义、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拼接”关于“过去”的历史图景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夏明方 《历史研究》2020,(2):148-171
新中国成立以来,作为部分的江南与作为整体的中国,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不同阶段显现出不同的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以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大讨论中,江南被普遍地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历史研究的区域转向,江南之异于其他地区的发展道路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江南非中国"论也逐步取代了早期的"江南即中国"论。因此,如何批判性地分析这两种极端化的叙事,辩证地处理江南与其他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在经济演化道路上的关系,无疑是新时代历史学者不容回避的话题。跳出从江南内部看江南的"内史"框架,以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生态史视野,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时空网络或层层嵌套的"山海生态体系"之中,把历史时期江南地域空间越来越小的变动过程视为中国经济的"江南化"和"非江南化"过程,或可构建"内外联动"、"上下结合"、"古今贯通"、"中西互动"、"天人相应"、"形神兼备"的立体化的"新江南史"。  相似文献   

20.
李满星 《丝绸之路》2010,(17):34-40
一 兼备粗犷豪壮、阳刚之美和音声婉转、阴柔之风的秦腔戏曲,是西部黄土地的魂魄,它让西部大漠显得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