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瑞明 《丝绸之路》2013,(10):14-19
把"山海经"理解为"山海的经过"是不对的。《山海经》唯一的内容是性文学,"山海经"实际是"山"、"海"、"精"(茎)的联合结构。"山"是"膳"的谐音;《山海经》所有的"海"字,都比喻女阴;"经"是"精",指精液,有时也谐音"茎"而指阴茎。"山海经"是以男女阴为膳食的意思,以食指性交。  相似文献   

2.
道家的“无为”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它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直接体现。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不人为造作,达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伦理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无为"是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有"是=帚彗"等五个"是="句,前人或以为"="是一个重文符号,代表"是",认为这个"是"是系词;或认为这个"是"应理解为副词"萛",在句中充当状语。本文对这篇帛书文字进行了新的考察,认为文中的"="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重文符号,它重复的是上文中出现的"是谓"的"谓"字,也就是说"是="即"是谓"。  相似文献   

4.
闫希萍 《沧桑》2014,(2):191-193
走进学生心田是"两课"课堂"活"起来的前提;丰富教学内容是"两课"课堂"活"起来的保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是"两课"课堂"活"起来的关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两课"课堂"活"起来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叶菁 《南方文物》2013,(2):196-197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也称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初五"也称为"端五"。古时候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也叫"端午"。又因为午时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有两个"五",故又称"重五"和"重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  相似文献   

6.
《庄子》文本里隐匿着"庄子"的"意思",读者在创造着《庄子》文本的"意义",而很多时候读者所创造出来的"意义"并不符合"庄子"最初的"意思"。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庄子》文本的全面解读,确定其"意思类型"。《庄子》的"意思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于宇宙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道";二是对于社会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无为";三是对于个人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吾丧我"。由此确定其今后的解读是否符合"庄子的意思范畴"。  相似文献   

7.
陆德富 《江汉考古》2012,(2):111-114
三晋兵器铭文中旧或释为"冶吏"、"冶史"的词当释为"冶事"。"冶事"是以冶为职事的意思。"冶事"可能是冶的别称。反映三级督造制度的三晋兵器铭文中,最后一级还有称"冶人"的。"冶人"是冶的别称。  相似文献   

8.
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国家”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建平 《历史研究》2012,(3):4-17,189
"古代国家"与"早期国家"在内涵上形成某些交集,其实体在"古代"可以并存,但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混淆起来使用。"古代国家"之"古代",主要是社会史分期上的一个概念。"早期国家"之"早期",则是"国家"本身的一个发展阶段,它讨论的是人们之间一种特殊政治关系存续的时期。"古代国家"包括"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它们只存在于"古代"。"早期国家"却不仅存在于社会史分期上的"古代",而且也出现在这种分期上的"中世纪"与"近代"或"现代"。"酋邦"与"分层社会"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都是等级制社会这点上,它们有相似之处。但是,酋邦的等级是以血缘、辈分、年齿等为基础来划分的,它与经济关系并无必然联系;分层社会的等级或者说分层则是一种基于经济关系的划分,它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平等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据传世文献,西周的东南方有淮夷集团。相关铜器铭文中不仅有"淮夷",还有"南淮夷"、"南夷"、"淮南夷"等名称。这些名称的重要构成因素有"淮"、"南"。"淮"是地域因素,"南"是方向因素。这些因素分别构成各个名称,所以乍一看,这些名称是对不同集团的不同称呼。但是通过对相关铜器铭文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名称,实际上都是指称"淮夷"集团的不同称谓而已。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学说中,"道"是核心理念。老子对"道"有不同层面的解说,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中的"道"等等。而无论哪个层面,"道"的属性不变,那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语境中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是一个具体概念,老子所说的"自然"则应理解为"事物本身的样子或规律"。而追求"自然之道"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有了"自然"的理念,才有了"无为"的基础,才会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历史     
"历史"一词,起源于希腊语historia,意为"研究知识和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历史作为研究对象,被大致"切割"成两种形状,一是作为主流的"断代"划分,即将历史分隔成"线状"的古代、中古、近代、现代;二是非主流的"片状"划分,如将世界各区域划分为"文化"或"文明"进行考察的"文化(文明)形态史"。历史研究有三个必备要素,即史实、史料、史家。由于史家必须通过史料认识历史,因此史家治史所采取的基本态度,一是"叙述",一是"解释"。  相似文献   

12.
著名"花儿"王子马俊曾有一句戏言:青海的"花儿"在河湟,河湟的"花儿"在民和,民和是"花儿"的窝窝。的确,作为河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是"花儿"创作的富矿区,也是"花儿"广为传唱的流行区,其境内流行的曲令多达十数种,大小"花儿"会也有五六个,尤其以七里寺"花儿"会为最。其传唱流行的"花儿"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河湟"花儿"的绝大多数,特别是七里寺"花儿",是民和地区"花儿"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其传承发展的重要价值。因而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1889年到戊戌维新之前,是其"新中国"构想的第一阶段。此一阶段的"新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希望中国人移民巴西开辟新地域。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的"新中国"构想主要体现为大力宣扬变法维新,希望通过改良方式变清王朝为君主立宪国。这是他"新中国"构想的第二阶段。这时的康有为开始从国家体制着手,他构想的"新中国"是资本主义式的君主立宪国家。民国时期,康有为多次使用"新中国"一词,拟定新中国政府议章和新中国宪法草案。这一时期,他的"新中国"构想主要是倡导虚君共和制,明确政府职责及宪法。康有为"新中国"构想的内涵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救亡"始终是其"新中国"构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每一阶段"新中国"构想的内涵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章清 《近代史研究》2019,(6):102-122
20世纪初年以来,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的成长,不但影响近代中国史学观念的变化,还改变了"存史"的方式。因此,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面对的既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也是史学观念与史学方法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其带来的影响是,历史书写所揭示的"有",往往是基于"普遍历史"所昭示的"目的论"立说;而过于关注这样的"有",舍弃的很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无",况且"无"所呈现的实际是另外的"有"。关注历史中"无"的一面,既可以突破"有"的樊笼,也有裨于呈现"无"所包含的"有",重建近代中国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15.
福字石,是刻有大"福"字的石头,是青岛崂山周边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新民俗。村民在门口或街角显眼的地方,放置一块刻有"福"字的大石头,"福"字全部用大红油漆填色。民间认为,石象征着"寿","福"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福寿双全"。走进村落,处处见福,石石有寿。这种新民俗其实是传统春节"福帖"民俗的延伸。"福帖"就是"福"字帖,一般是将写春联用  相似文献   

16.
雷里里 《神州》2011,(17):14+29
洛水女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梦意象,"洛神"更是男性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是完全依靠男性精神需求所塑造的"梦中女神"。通过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美"和"贞"、"情"与"欲"的梦意象因素,是古人对女性人物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徐翠 《民俗研究》2013,(1):65-70
民间社火是昭君戏传播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扮故事"和"竹马"是社火游艺队伍中装演昭君故事最主要的两种表演形态。昭君戏与"扮故事"、"竹马"相结合,是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扮故事"和"竹马"等社火艺术装演昭君故事,是昭君戏舞台传播的一种延伸形态。  相似文献   

18.
"方"字的本意是"并",其字形似并在一起的两只船,字义可能由于测绘工具"矩"而引申为方形、方向。而"方内"和"方外"则是人们世界认知中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所在。"鬼方"是商周时期对西北地区部落的称谓,这一称谓的意思应当是"众鬼聚居之地",这多少与"方外"为鬼神居住之地的观念有关。先秦两汉时期对西北地方居住的部落的称谓还有昆夷、猃狁、獯鬻、匈奴,以及王莽改称的"降奴"等,而称谓的改变折射出的是时人对"方外"世界认知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腾兴建 《文献》2022,(1):101-111
学界普遍认为殷墟卜辞中的"帝某"是对直系先王的特有称呼。但在新公布的一批甲骨卜辞中有"帝己"这一称谓,它是对孝己的称呼,而孝己并非直系先王,这表明"帝某"之"帝"不是用来区分直旁系的,它与"嫡庶"之"嫡"的用法并不相同。"帝"本是天神的称号,与人王之间没有关系,但祖甲时期,为了强化王权,把天神的称号"帝"加之于已故先王的名号中,从而使先王逐渐获得"帝"的权威。这其实是在鼓吹"王权神授",宣扬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人王称"帝"的实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吕妍 《南京史志》2011,(18):34-35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然而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