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日本社会"男尊女卑",这种社会传统观念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而且在二战前后日本妇女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日本妇女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日本妇女的地位的根本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
第一篇文章《太阳照常升起》把现代日本讲得很全面,战后经济发展的局面,泡沫经济以后的困境,两个时代的正面、负面都有写。我觉得其他文章都有点过度强调日本传统因素的影响,但是外围人总有这种趋势,包括我们日本讲中国的时候也是。  相似文献   

3.
谈到日本的文物与考古,首先要接触到“文化财”这个名词。许多人认为日本的“文化财”即中国的“文物”,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正确地理解日本“文化财”的含义,是了解日本文物考古情况的基本前提,同时,对改善我国文物管理事业也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化的外向性即对外来文明乐于吸取、反应敏捷和善于模仿的性格特征,是使日本历史呈跳跃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弄清这种文化性格的成因,了解其特性,对于认识日本历史发展的逻辑,展望其今后的动向,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危机意识与日本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民族是一个危机意识浓重的民族,这在他们的心理特征、思想观念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都有充分的体现。而日本人的这种浓重的危机意识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与众不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人被认为是世界上的怪异民族,日本的文化被称为异质文化,与他们的那种浓重的危机意识均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华模式初探——以“华北事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  卢文华 《民国档案》2002,1(2):77-85
经过对日本数十年侵华史的研究,特别是经过与其它法西斯国家的比对,我们发现,日本侵略中国的模式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是与日本近代以来的国家舆论、国民心态、军事战略以及中日国家关系、日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观感的急剧变化等因素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廖明珠 《神州》2011,(11):116
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种自然观渗透在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文化。本文从日本料理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日本料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廖明珠 《神州》2011,(6):116-116
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种自然观渗透在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文化。本文从日本料理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在日本料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的农村经济是以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六十年代以前,在日本农村的小农生产过程中,通常是以地縁关系,实行村落间的相互帮助和协作。其中也有少量如栽培协定、共同作业等组织形态。这里所说的日本农业生产组织,不是指这种村  相似文献   

10.
杜继东 《近代史研究》2005,11(3):283-314
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本驻留时间累计达9年6个月,是他整个革命生涯的近1/3。他与日本的关系时而亲近,时而疏远;他对日本的态度时而友好,时而排拒;他对日本的援助满怀希望与期待,又对日本的侵华抱有疑虑和警惕;他既羡慕日本的繁荣强盛,又批判日本的侵略扩张;与他交往的日本朝野人士既有肝胆相照的真朋友,也有居心叵测的阴谋家;与他有关的一些中日关系件真伪难辨,是非难断。正是由于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的这种广泛性和复杂性,孙日关系成为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及其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化史上,再也没有哪两种文化有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密切。这种密切关系来自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汲取。郭沫若曾经指出:“中国在隋唐以后经过好些的外族蹂躏,古代的衣冠人物荡然无存而又另起炉灶。日本则是因岛国的关系,没有受到这种外来的损害。因此隋、唐时代的封建文物及至良风美俗,差不多原封不动地被保存着。例如唐代的宫庭音乐和舞蹈,在中国是失传了的,而在日本却还有保存。有些乐谱被改成五线谱,并灌入了胶片,日本人竟把这些乐舞视为‘国粹’,用来招待外宾”。[1]以至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惊呼:“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2]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海绵般吸收的特性,主要得力于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最明显的莫过于儒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诗洁 《神州》2014,(9):12-12
在日本人眼中,善与恶没有明确的界线,无所谓绝对的好或者坏。本文以东野圭吾的著名小说《白夜行》为例,分析了日本人这种独特的善恶观,并阐明了这种善恶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徐炳三 《民国档案》2016,(3):111-118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基督界发表了大量反战和平言论,并在实践上作出中日和解的尝试。但多数人并未认清日本对外战争的非正义性,他们反对的只是战争本身,而非制造战争的日本政府。这种不纯粹的和平言行本质上与真正的和平主义相去甚远,且缺乏稳定性。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基督教界之所以迅速转向支持侵略,直接诱因固然是日本政府的高压政策和舆论蒙蔽,但更重要的是民族主义语境下日本基督徒的自主选择。这种情形在日本宗教界具有普遍性,反映出战时日本宗教界并未真正清醒。扩大来看,战时日本国内的和平话语需要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4.
切腹自杀是日本人的特殊自杀方式。在死亡模式中,自杀问题尤为学者关注,而日本人所追求的死亡方式,是理解日本历史及日本人性格的一把钥匙。大量史书及文学作品的描述,无疑也证实了这种死亡方式在日本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在观赏日本银元时.发现有些银元的币面.有一个直径约5毫米的圆圈.内有一“银”字的凿印,有不少钱币爱好者以为这是银号、钱庄为鉴别银元成色所为。其实这是一个误解。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方得知.这种清晰、工整的凿印,并非银号、钱庄鉴别银元成色所致,而是日本政府特意加凿的,系台湾在日本侵占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只要还存在着敌对关系,这种桃色战争恐怕就不可避免了。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女间谍是一支不可小视的侵华力量。日本女间谍使用的武器不光是手枪、子弹和匕首,而且更有绝代的容貌、诱惑人的肉体和机敏多变的手腕。她们以中国和远东为自己叱诧风云的大舞台,活跃在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是,"在美国倾举国之力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这个敌人是最另类的"。对西方军队来说,保护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基本法则和惯例。但美国人发现,西方的这种基本法则和惯例,对日本人完全不适用。日本人大规模展开的"特攻作战"这种"最另类"的战法,令美国人感到迷惑和惊愕。正是为了弄清这种"最另类"的战法和日本传统文化的关  相似文献   

18.
汪勃 《考古》2012,(3):85-96
中国唐代中晚期至五代之际的遗址或墓葬中出土有西亚伊斯兰孔雀蓝釉陶器,迄今已知有福州、扬州、广州、宁波、广西等地的考古资料。这种孔雀蓝釉陶器在非洲东海岸、西亚至中国的一些海港乃至日本都有出土,相关简报多附有研究,顾风、马文宽等曾对这类器物进行综合研究,三上次男就南亚、东南亚地区出土的这种釉陶器也做过综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和日本在国际联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这一斗争,又牵涉到与欧美列强的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三角外交。这种外交格局,关系极为错综复杂。但过去电学界评价国联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作用时,多指责它实行绥靖政策,甚至说它完全袒护日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帮凶”。近年来对它的评价有了改变,认为国联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强硬,步步紧逼,不应过于强调英、法等大国左右国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文学家谷崎润一郎说过:"人们说日本菜不是吃的,是看的。"对于这种说法,我要说,岂止是看的,简直是冥想的。吃日本菜好像不是为果腹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