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有一次,儿子因为考试没有得到双百而闷闷不乐,但却意外地发现原处于弱势的语文竟然排在全班第一。看进步是抵制消极情绪的最好途径,消极情绪又恰恰是掠走快乐的主要强盗。于是,我和儿子展开了抓“强盗”的游戏,他抓住了我,我被“消灭”了,儿子欢呼了起来。看着胜利中的儿子,我感慨不已,我们为人父母都应该努力在快乐中学会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如何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如何积极地暗示和鼓励孩子。家长有责任,也有需要同孩子共同营建快乐的氛围,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可是,许多家长却又不小心走进了另外的误区——把快乐高高挂在了天上。“要想长大,要想出人头地,就要做好忍受痛苦的准备”。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这样严肃地启发孩子。然而令家长遗憾的是,孩子对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最痛心的莫过于看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在同龄孩子中表现出“不优秀”,而这“不优秀”通常会体现在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不优秀,只有调整方法,力争使每一个孩子不掉队。作为家长,你面对自己期望值很高却时时让你体验挫败的孩子,你应该做的也许只是下面几方面的内容。面对“事实”,调整心态。面对孩子的“不优秀”,我们总能看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家长的挫败感就越强。主要原因可能来自几个方面:“不优秀”的学生家长群体中,  相似文献   

3.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最直观的思维是: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同时,怀疑孩子的智商是否低下,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这时候的家长就已经进入了教育的误区。家长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六大误区:——完美无误型。很多家长难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认为这是孩子有了“毛病”,并开始指责、打骂,甚至用体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造成孩子过分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一旦想到自己可能要出错,部分孩子的大脑就一片空白,间歇性失去应变能力,导致心理障碍。——过多干涉型。孩子玩的时候,一些家长不断地提醒甚至大…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孩子在学习时“坐不住”,自己大伤脑筋。“玩起来很来劲,甚至能忘记吃饭,可提起学习就感到厌烦。尽管孩子没少受皮肉之苦,但学习还是老样子。”时下,家长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不爱学习。为什么孩子玩起来全神贯注,甚至如痴如醉,而一捧起书本就发楞呢?  相似文献   

5.
孩子犯了错误,做家长的便头痛起来—该怎样教育他(她)呢?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做错事,就大发雷霆,发脾气,虽然也能让孩子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但是效果并不是最好的。尤其是你“热”过头了,孩子就会不服,找出许多理由来顶撞你,根本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所以,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留有余地,给时间让他(她)自己去反省。“冷”“热”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对于年纪较小、犯了错误自己却不知道的孩子,家长可先进行“热外理”再“冷处理”。例如: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懂  相似文献   

6.
很多家长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而苦恼,我建议不妨先从“三不四要”开始做起。“三不”是:1.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2.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挂在嘴边。家长重复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给孩子贴上诸如“坏孩子”之类的不良标签。我们想过没有,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日前有则消息,乌鲁木齐市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动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家长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组成“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还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通过不同角度地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联盟”的一位妈妈说∶“以前孩子是…  相似文献   

8.
一些家长、老师眼中的所谓差生,他们之所以差,主要是因为学习上存在障碍,而学习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因其自身存在的自卑心理所致。帮助其树立信心,是帮助孩子进步的关键。1.改变形象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2.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  相似文献   

9.
笔者发现:眼下不少家长在家教育孩子时,经常用老师来压孩子,如:“明天告诉你们老师”,“这是你们老师说的”,“我看你们老师怎么训你”……看起来,老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自己,老师该欣慰。其实,许多教师对家长的这种做法颇有微词。首先,在大多数时候,老师教育学生比家长教育起的作用大,这是事实。但也应该看到,有时候家长的话比老师管用,如要孩子向困难学  相似文献   

10.
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世代中国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当成用来光宗耀祖的一种工具。这话很有针对性。当今由于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到了极点。有些经历过“文革”的家长,想把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从孩子身上找回来,这种心态下便产生了攀比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幼便是“神童”,超过其他同龄小孩。  相似文献   

11.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会很自然地产生一些让家长皱眉的“不良行为”,不过,这些行为在孩子成长的各个年龄段中都是很正常的,家长们完全没必要为了孩子这些完全正常的成长表现而让自己操碎心。  相似文献   

12.
家长是孩子的第二位教师。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家长会不知不觉地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定的权威。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同学的影响,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了自己对事情的不同看法,因此,在家长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时,孩子很可能会说“不”。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对待呢?  相似文献   

13.
不少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于老实,因为过于老实的孩子容易吃亏,但又希望他们拥有老实孩子的那种高洁品行,那应该如何教育呢!这时,有些家长往往干脆就教育孩子做个纯粹的老实人,不让孩于沾染一丝“社会浊气”;也有一些家长有意识教导孩子学成人的“成熟”,宁愿孩子“聪明点”,也不教育孩子做容易吃亏的老实人;还有些家长让孩子吃一“亏”长一智,让孩子在吃点小亏中做个高尚的老实人。到底哪种教育是正确的呢!以下三个案例就是最好的解答"镜头一:老实的小轩小轩今年已经上一年级了,在他的成长中,世界仿佛童话般和谐无瑕,一切都是简单、安…  相似文献   

14.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估计多数的家长都会作出肯定的回答。没错,吃同一锅饭,住在同一屋檐下,又是从小一口一口地把孩子喂养大的,怎么可能不了解? 然而人们却从报端,从本刊《解码17岁》一文,以及从多种渠道中得知,社会上出现了那么多青少年自杀的悲剧;人们一次又一次听到了家长们呼天抢地的哭喊:“没有想到啊,没有想到……”其实,一位哲人早已说过:“了解自己的儿子的莫过于父母。不了解自己儿子的也莫过于父母。”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由于家长熟悉了那熟悉的一切,而没有想到熟悉中又出现了陌生。一句话,对自己的孩子没有适时地深入地科学地探究。时代已发展到了21世纪,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知识密集、讯息发达的时代,早已不是奉书本为金科玉律的时代,早已不是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媒体和网络,使人成了社会  相似文献   

15.
北京某区近期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心酸和悲凉的调查结果,家长尤其是母亲给予了孩子最多最大的爱,但是孩子给予家长尤其是母亲的却是强烈的反感。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做父母的无不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张小小的考试成绩单,往往会使家长乐而忘忧,但也会使家长火冒三丈。少年儿童往往缺乏自觉的学习动机,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受家长的意向要求左右。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引导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学习动机的确立。一名10岁的学生说,考试分数的高低,是父母对他奖惩的“标准”。他可以由此而获得百元奖赏;也可以由此被罚挨饿。孩子取得了好的学习成绩,回到家里一定是春风满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在赞赏之余,  相似文献   

17.
亲朋好友相聚,常常会谈论各自的孩子。当着孩子的面,有的家长把孩子说成“一朵花”,也有的家长把孩子说成“豆腐渣”。这些议论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教育孩子不利。家长在向客人谈到自己的孩子时,既不能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味抬高孩子,也不能对孩子的长处不肯定,只顾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博取别的赞叹——看,人家做父母的管教真严!因为这样做,只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反之,  相似文献   

18.
曾经百依百顺的孩子变得“桀骜不驯”,自己的苦口婆心换来的是学生的不以为然,少年愁绪重重无人识……青春来临,孩子的“叛逆”行为让家长、老师,包括他们自己都很惘然。语言冲撞、行为出格、内心苦痛,这一切是谁之过,怎么办?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自身教育学生的体会,谈谈颇有收效的几招:  相似文献   

19.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就是许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指名道姓地给孩子树立榜样。这些榜样,可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或者是亲友家,或者是同事家、邻居家的孩子,或者是大众传媒中报道过的孩子。他们确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家长教育自己孩子,可能说以下一些——“看看人家多强,看看你,赶上人家一半就不错了。”  相似文献   

20.
家长如琴师     
王琴 《南京史志》2014,(7):10-10
家长会上,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发言让我茅塞顿开。她说:“每个孩子恰似不同的乐器。有的孩子似钢琴,有的孩子似小提琴,有的孩子似古筝,而家长恰似琴师,要根据不同的乐器进行不同的调节,只有恰当调节,不同乐器才能演奏出美妙音乐。”细想之下,同样作为家长的我,发现我这个“琴师”当得很不称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